中药材品质评价与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
2017-09-21詹志来郭兰萍金艳杨光黄璐琦
詹志来,郭兰萍,金艳,杨光,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中药商业·
中药材品质评价与规格等级的历史沿革△
詹志来*,郭兰萍,金艳,杨光,黄璐琦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资源中心 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 100700)
中药材规格等级的形成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对药材品质的评价自古就有,并随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深化与完善,同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出现了转变。本文通过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与总结,对中药材品质评价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深化认识期、成熟期、发展期、继承与转变期,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材的品质评价和规格等级标准的重新制定等方面提供参考。
中药材 品质评价 规格等级 历史沿革
中药材是特殊商品,具有双重特性,它既有药品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同时中药材还有区别于化药的农副产品特性。其从种质到种植、采收、加工、储藏、运输到出售,整个过程链长,受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大,同时还受到采收加工方法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较之化药而言质量不均一、差异大,必然产生了优劣的差异。为了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按质量优劣划分规格与等级,以便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流,因此中药材的规格等级自有交易起就已经存在了,早在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中就有详细的规格等级记载。
然而对于中药材品质优劣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理论上讲药材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临床疗效,其内化的是药效物质含量的高低。然而受到科学技术所限,至今尚难作出准确评判,因此长期以来中药材商品质量仍然以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而中药材的外观性状,如形状、大小、色泽、质地、气味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质量的优劣,本草生药学家谢宗万教授提出了中药材“辨状论质”的观点为学界所公认。因此中药材的规格等级是其品质的外观标志,是衡量药材商品质量优良的标准,同时也是商品交易的必然产物。
中医药在现代疾病的防治中显示出巨大优势,日益受到国人乃至世界的重视。同时也应该看到在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疾病谱变化、自然环境恶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等因素影响下,中药材的品质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认为中药材质量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声音,公众对优质中药材的呼声日益高涨,亟待在新形势下重新制定中药材的规格等级标准。因此有必要对中药材规格等级与品质评价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此前课题组已经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1],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整理发现,有必要对其进一步的全面深入分析。
历代有关中药材商品学的专著较少,大多在综合性本草中有相关论述,且侧重于品质评价,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可谓是最早的商品学专著了,其中有明确的规格等级及其相应价格的描述,而其后的历代本草均侧重于品质优劣的评价,直到民国时期的文献才有明确的记载商品规格。应该说品质评价也是广义的规格等级,如不同品种和产地的优劣与今天药材商品规格划分基本一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无法割裂的。不可否认的是历代对于按照粗细、直径、大小等进行等级划分记载较少,但是不能就此否定其存在。毕竟中药材的商品流通自古就有,民国时期已经有了明确的记载,当然随着药材商业的发展,中药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建国后药材的统一购销,其后的药材市场化更加促进了药材论品相分级的现象,因此药材的规格等级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演变,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本文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及标准进行系统整理,分析不同时期的特点,通过对代表性文献中的具体药材评价实例做列举,将中药材的规格等级的演变过程分为萌芽期、初步形成期、深化认识期、成熟期、发展期、继承与转变期,更加清晰的将中药材规格等级与品质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予以展现,以期为深入开展中药材的品质评价,也为重新制定规格等级标准等方面提供参考。
1 萌芽时期(秦汉魏晋时期)
秦汉魏晋时期是药材出现规格等级的萌芽阶段,也是我国药学知识与经验的首次总结时期,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即产生于这个时期,该时期主要对药物的临床功效进行了总结,而对药材的植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等记载则相对较少。从现存文献来看,该时期对药材品质优劣的评价较为单一,主要依据产地及外观色泽进行等级的划分,但同时也涉及了多种划分方法,代表性著作有《范子计然》《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
该时期药材商品学著作首推西汉时期的《范子计然》,其最早见诸于文献是在《齐民要术》中的引用,又被《旧唐书-经籍志》所收录,两者记载卷数和内容全同,可断定为同一本书,虽然该书早佚,然马国翰、黄奭、茆泮林和鲁迅等人都曾对该书进行过辑佚[2]。且被《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后世本草所引用。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在各药材项下对《范子计然》所提及的规格划分均逐条予以引用。该书为最早的中药材商品学记录,无功效主治,绝大部分药材有产地记载,但由于受到当时地域范围及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其记载的地域范围大部分集中在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附近。
该书最早对药材进行明确的规格等级划分,39种记有优质品的评价依据,4种记有上、中、下等级及价格,2种药材按照品种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规格(见表1),大部分药材按照外观颜色进行划分(见表2),此外部分药材按照形状、粗细、色泽、质地、气味、采收季节等进行划分,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出现了采用色泽与采收时间,色泽与大小的多指标评价方法,其较单一指标更加完善(见表3)[3]。
表1 《范子计然》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备注:三辅:与京城长安紧邻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表2 《范子计然》中药材按色泽划分等级列举表
表3 《范子计然》中药材按其他性状划分等级列举表
该时期其他相关著作尚有《神农本草经》[4],其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主要记录临床功效,部分药物记载生境,较少涉及药材商品规格。仅有极少数记录了其品质优劣评价,如蝼蛄夜出者良,生平泽。随其后的另一部著作,即魏晋时期众多医家论述汇总的《名医别录》[5],除补充《神农本草经》的性味功效外,还增加了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及其加工方法,极大的增强了对药材的认识,其中少数论及品质评价,其划分方法与《范子计然》中所载方法相近,均较为古朴单一(见表4)。
表4 《名医别录》药材品质评价列举表
2 初步形成时期(南北朝隋唐时期)
南北朝隋唐时期在药材的品质认识上较秦汉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中药材规格等级划分方法的框架,奠定了后世规格等级划分的基础。其主要的特点有:第一,对药材按品种区分规格,不同品种疗效不同。第二,尤其重视药材不同产地的品质差异,提倡优质区域的药材,可以说是最早提出道地药材的概念。第三,在品种、产地分规格的基础上结合颜色、大小、质地、断面、气味等性状特征进行等级优劣的划分。第四,根据不同规格等级药材以临床疗效作为最高评价指标进行区分。这种强调不同品种、不同产地药材质量的差异,并予以分开,并将各产地药材的性状与临床疗效相结合的综合性划分方法影响了后世近1500余年的药材评价,至今仍具有非常之科学性,奠定了后续中药材以临床疗效为终极目标的划分方法。与当前市场实际划分方法已经较为接近,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代表性著作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千金翼方》。
本时期著作首推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6],其对前朝的本草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了又一次的总结,并开创性的将药物按自然属性和治疗属性分类。对药物的形态、产地、采制、剂量、真伪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极大的丰富了药材规格等级的认识。其对品种的认识较此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如对朮分赤白两种,菊花有野菊之分等,并对其按功效不同进行了区分,可以说是最早的按照药材不同来源分规格(见表5),与现今按不同的基原分规格如黄丝郁金/绿丝郁金等如出一辙;此外对药材不同产地的品质优良有了较深的认识,可以说是最早的明确了道地药材,此前的文献虽然提及了药材的产地,但未对不同产地进行品质优劣的比较,因此这点上来说,陶弘景开创了按照产地区分规格的先河(见表6),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今该书中药材市场上大部分多产地的药材按照产区划分规格。此外该书中大量关于性状的评价描述,诸如形态、气味、颜色等(见表7和表8),这又较前朝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说基本上奠定了药材规格等级的划分方法。
由于陶弘景生活在南北对峙的时代,虽然尽了个人最大的努力,难免存在着片面性和错误。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政府组织在陶弘景集注的基础上集体编修新本草。同时征集全国各地所产的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以供编书之用。纠正了不少此前的错误,也增补了很多新的内容,较此前又有了新的发展。
表5 《本草经集注》药材按品种进行规格划分列举表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其代表作《千金翼方》中进一步明确了道地药材的概念,“药出州土”篇成为后世道地药材之肇端。以当时的政治区划单位“道”为据,划分药物的产地,“其出药土地,凡一百三十三州,合五百一十九种,其余州土皆有不堪进御。”[7]说明当时对药物的产地所致品质差异的认识已经非常的深入,这也是中药材商品规格按照产地划分迈出的重要一步。
表6 《本草经集注》药材按产地进行品质评价列举表
表7 《本草经集注》药材按性状进行品质评价列举表
表8 《本草经集注》药材按产地与性状相结合的方法作为品质评价列举表
3 深化认识时期(宋金元时期)
宋朝是本草的大整理时期,也是本草由手抄向刻版转变的时期,宋以前的绝大部分药学资料均赖《证类本草》得以保存,同时宋金元时期是中药材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药材种类由唐《新修本草》所载的850种发展到证类的1558种,将近翻了一倍。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加,对外交流增进,版图的扩大及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药材需求增加,贸易繁荣,对药材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出现了基原增加,产地扩大,逐渐出现家种药材等情况,因此对药材的优劣评价的认识上更加深入,是一个认识深化扩展的时期。
本时期药材规格等级划分的主要特点有:(1)种源明显增多,很多药材增加了近缘种,并明确记载伪品,提出不同基原药材疗效的差异。(2)产地明显扩大,很多药材记载产地大大增多,更加重视产地区分品质。(3)栽培增多,且认为家种必加粪壤,栽培品较野生品质差。(4)在药材规格划分上基本上沿用之前的方法,重视不同品种的疗效区分,同时伪品增加,重视真伪鉴别。
本时期代表性著作有《证类本草》[8],其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宋朝政府后据依校刊增订为《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其针对《嘉佑本草》《图经本草》《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之疏误进行了订正与发挥,这些著作也得以保存了下来。此外还有寇宗奭的《本草衍义》。
表9 宋金元时期药材品质评价列举表
4 成熟时期(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本草著作大大增加,对药材的认识又较宋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宋至清近六七百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对药材的评价逐渐趋于统一,在宋金元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地药材的概念,即在强调药材的适宜区域性基础上,重视性状鉴别,对常用大宗药材均提出了明确的品质优劣区分。对部分药材的认同趋于一致,大大完善了药材的规格等级,也将传统的规格等级优劣的划分基本确定了下来,因此可以说是传统规格等级的成熟时期。
最显著的特点:(1)明确了道地药材,即用临床疗效来选择优质药材的产区。(2)对具体各药材的规格等级划分逐渐统一化,逐渐形成了为大家所公认的优质评价方法,包括品种、产地、性状鉴别。(3)大宗药材的产地逐渐固定,不像宋元产地分散且多,这与开始逐渐种植有关。例如川芎、当归、白术等均已开始栽培,并与野生者进行区分,且具有较为统一的品质评价。(见表10~12)
本时期代表性著作:《本草原始》[9]《品汇精要》[10]《本草蒙荃》[11]《本草纲目》[12]《本草从新》[13]《本草求真》[14]《本草纲目拾遗》[15]《本草述钩元》[16]《植物名实图考》[17]等。《本草原始》是本草史上第一部绘制药材图谱的著作,所绘药图多为作者根据实物绘制,较为逼真,并附有说明。《品汇精要》为明代官修本草,其分项精确,叙述简明,使读者能系统地了解每一种药物,其中对大部分药材均有明确的道地产区(见表13)。《植物名实图考》是作者在长期对植物进行实地考察和大量收集资料基础上编绘而成。对植物产地和生长环境记述较详,还附记药物土名和用途,在品种考证方面有了极大的发展。
表10 明清时期川芎规格等级划分列举表
表11 明清时期当归规格等级划分列举表
表12 明清时期白术规格等级划分列举表
表13 《品汇精要》中药材道地规格划分列举表
5 发展时期(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与变迁的时代,随着西学东渐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医学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传统的中医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掀起了中医存废之争,在这种中西方医学碰撞的特殊历史时期,中药仍然有较大发展,药材的规格认识在明清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深入。随着中药材引种的增多、产区的扩大,民国时期尤其注意产地划分。
本时期特点:(1)在明清道地的基础上,重视药材不同的产地规格,现今各地的道地药材基本在此基础上定型。(2)随着进出口的增加,药材栽培日趋增加,出现了很多进口及栽培品种。(3)明确了按照大小规格划分的方法。(4)同时也出现了硫熏药材。此外随着药材应用的增加,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出现了诸多造伪现象。(见表14、15、16)
民国时期代表性著作有《药物出产辨》[18]《增订伪药条辨》[19]《鉴选国药常识》[20]《药物学备考》[21],《药物出产辨》是陈仁山多年从事药材相关工作的经验总结,陈氏很重视药物的道地产区,认为药物产地的选择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其认为“药非道地,虽对症必无功,则选不如不选,用如不用也”,因此其书中大量的记载药材的不同产地及其辨别,也为道地药材规格提供了依据。同时明确提出了硫磺熏制药材的有害无益。《鉴选国药常识》由蔡雪程等编著于民国25年,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每一味药材项下均有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并有价格比较,同时在鉴别项内对不同的产地药材做性状区别。《药物学备考》由北平同济堂经理刘文英编著,书中每味药均有产地与品类的记载,其中品类中有明确的规格等级划分,与现今的划分基本一致。
表14 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表15 《鉴选国药常识》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表16 《药物学备考》中药材规格划分列举表
6 继承与转变期(建国后)
解放后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药材使用量的增大,各地成立药材公司,由国家按照计划实行收售,各省市药材公司相继出版药材收购手册,按照不同大小论价收购,按需调配。药材公司组织老药工编纂《药材资料汇编》《中药材手册》等,对传统规格等级进行了整理,并对药材规格等级进行了简化改革,在此基础上先后颁布三次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20世纪50年代末期,卫生部制定了《38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60年代中期,卫生部和商业部将其增加至54种。1984年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卫生部又修订增加为《76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这一阶段由于计划经济时期,药材由国家统一收购,因此为了购销方便,主要依据药材大小进行等级划分,如根及根茎类药材大多按照每市斤的个数或长短粗细予以划分等。因此传统的评价方式客观上较难操作,加之药材使用需求的增加,规格等级开始出现转变,转变成按照大小为主的划分方法,但也重视品种、产地等因素。
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1984年起,中药材市场全面放开,国家不再统一调配,其后经过整顿全国只保留17家药材市场,因此可以说中药材经营较早进入市场机制,但也出现了原先由药材公司系统建立起来的一套中药材规格等级标准被逐渐淡化的情况。加上药材由野生为主逐步向栽培为主的转变,产地与性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原先的标准也难以适用。此外随着国家药典标准对于指标性成分的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中成药比重大大超过饮片配方用量,中成药对指标性成分的严格要求,导致投料企业更多关心药材指标性成分的高低,而部分药材由于含量与直径等成反比关系,因此甚至出现了等级越高含量却不符合药典标准的现象,这直接导致了市场对于规格等级的淡化。但市场在新形势下自发的产生了新的规格等级,这是客观存在的,比如随着栽培的增加,很多药材如防风、黄芩、羌活、藁本、秦艽等均按照栽培模式划分成野生与家种规格,此外随着产区的变化,市场按照不同产地划分成不同的规格。因此该时期是规格等级出现较大变化的时期。
表17 《七十六种中药材商品规格标准》[22]黄芪规格划分列举表
7 当前市场规格等级现状及展望
当前药材规格等级发生了较大变化,究其原因根本上是由于中药材的资源限制型导致的,比如随着需求的增加,野生资源的枯竭,必然导致其向资源丰富地区转移,因此出现了一些新的进口货,部分是临近国家的同基原药材,但也存在很多基原不清的药材,如砂仁、天冬和土茯苓等,其性状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导致了新的规格的出现。
受正品基原野生药材蕴藏量减少,而种植技术与成本的限制的影响,导致产量较大的近缘的物种或者产量更高的杂交品种作为替代品出现,比如杂交栀子等。另外由于栽培的逐渐普遍化,大宗药材由野生向栽培品种转变。栽培品种与野生性状差异大,价格差异也大,出现了较多栽培规格,如栽培防风、黄芩、藁本、羌活和秦艽等。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很多药材出现无序的引种,结果导致很多栽培药材出现不同的产地规格,如河南丹参、山东丹参、山西丹参、中江丹参和安徽丹参等产地规格。这都是新时期药材规格区别于以往的地方。
另外产地加工日趋明显,由于保健食品以及产地追求附加值等因素,出现了大量产地切片,致使流通商品中已很少有原药材个子货,如趁鲜切片较多,不少药材由于趁鲜加工导致外观性状有较大差异,如天麻片、白术片等,这也导致了商品规格发生新的变化。此外新的药典对硫熏做了明确的限量规定,以往较多的硫熏规格逐渐减少,无硫药材的性状与其差异较大,但低硫药材仍然存在,也因此出现了新的规格。
同时药典对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要求逐渐提高,为了达到药典的标准,市场出现不少以含量为先的现象,传统的性状区分优劣逐渐被淡化。部分药材其成分分布在表皮,因此其余按大小划分等级成反比,导致传统认为等级高而含量却不合格的问题,投料企业更多关注含量的高低,这也导致新的规格等级的出现。因此当前所出现的商品规格等级与药典标准倒挂的现象是对传统药材品质评价的挑战。
药典是合格性标准,但是中药材具有特殊性,受到环境、社会等因素影响较大,必然存在优劣,当前市场处于自发分级状态,具有盲目性,各药材市场规格不一,甚至同个市场不同摊位之间规格差异较大,药材质量参差不齐。基于新时期药材规格等级的现状,亟待制定新的规格等级标准,以规范市场,提高药材质量,引导优质优价,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 李鹏英,王海洋,李健,等.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形成和演变[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5):764-768.
[2] 赵九洲.《范子计然》成书时间考[J].农业考古,2010,(04):364-370.
[3] 唐廷猷.《范子计然》研究——西汉时以药材为主的商品学[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3(2):56-57.
[4] 日本森立之辑,柳长华主编.神农本草经[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5] (梁)陶弘景撰,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6] (梁)陶弘景编,尚志钧、尚元胜辑校.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75-276.
[7] (唐)孙思邈,李景荣等校释.千金翼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8] (宋)唐慎微等撰,陆拯等校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9] (明)李中立撰,郑金生等点校.本草原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9-50.
[10](明)刘文泰等撰辑,陆拯等校注.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82.
[11](明)陈嘉谟撰,陆拯,赵法新校点.本草蒙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2](明)李时珍编著,刘衡如、刘永山校注.新校注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
[13](清)吴仪洛撰,陆拯、赵法新、陈显明校点.本草从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4](清)黄宫绣著,王淑民校注.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5](清)赵学敏著,闫志安、肖培新校注.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6](清)卢之颐著,张永鹏校注.本草纲目拾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7](清)杨时泰原著.本草述钩元释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8]蒋淼,陈思敏,梁飞整理,陈仁山原著.药物出产辨(一)[J].中药与临床,2010,1(1):58-61
[19]曹炳章编著,刘德荣点校.增订伪药条辨[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0]蔡雪程编著,鉴选国药常识[M].上海:灵学会国药研究部,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初版.
[21]刘文英编著,药物学备考[M].北平:同济堂,1935年6月.
[22]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七十六种药材商品规格标准[M].北京:北京西城区丰盛印刷厂,1984.
HistoricalEvolutionofQualityEvaluationandSpecificationGrade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ZHANZhilai*,GUOLanping,JINYan,YANGGuang,HUANGLuqi
(StateKeyLaboratoryBreedingBaseofDao-diHerbs,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CMM) started from the ancient times,and the formulation of 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of TCMM,which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index to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CMM,experienced a long history.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of TCMM has been improved and deepened as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ages and it has been changed in the new historical background simultaneously.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re-establishment of criteria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of TCMM in the new period of time,and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TCMM,systematical pectination of evaluation of TCMM development process was made by generalizing and summarizing of ancient literatures.This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7 periods:bourgeon,initial formation,deepening cognition,maturation,expansion,succession and transition.
TCMM,quality evaluation,commodity specification and grade of TCMM,historical evolution.
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名贵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206030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1325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03049);中国中医科学院自选课题(ZZ0908030)
] 詹志来,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研究、道地药材标准研究、中药资源鉴定与评价;Tel:(010)64087649,E-mail:zzlzhongyi@163.com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6.026
2017-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