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禄堂武学对儒释道思想的融摄(二)
2017-09-21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张翅飞
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张翅飞
论孙禄堂武学对儒释道思想的融摄(二)
文/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张翅飞
孙禄堂认为:拳学中的顺逆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内在统一于拳术内劲的锻炼过程。
“拳中之内劲,是将人散乱于外之神气,用拳中之规矩,手足身体动作,顺中用逆缩回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元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皆是渐渐积蓄而成,此谓拳中之内劲。”
(接上期)
顺逆其实就是用拳术蕴含伸缩性的肢体动作引导,将后天散乱之精神和血气内化,与丹田气相交融,从而使内劲充盈,逐渐达到先后天的浑然一体。拳术顺逆的修习与圆融一体不可能一蹴而就,顺逆的练习是一个先后天相交相应而逐渐浑然一体的过程。拳术顺逆之开始的练习应注重顺中用逆,其意在缩,“用规矩之法则,缩回身中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顺逆之收缩的练习其意不在局部之形体表现,而在于一气浑然整体性之收缩。当先后天相交融而浑一,拳术的练习终将进入至虚的境界,甚至根本上已经成为一种被道家称作“丹道还虚”的修行工夫。
孙禄堂以道家区分先后天并重视先天的思想为其拳学修习的根本性指导原则,以丹道家顺逆运用的具体修行技术为拳学培元和锻炼内劲的主要方法;同时又将先后天、顺逆等思想和《老子》的无极及《周易》的太极思想相融合,从而吸收汉代元气论,周敦颐《太极图说》,丹道家阴阳修炼学等思想,从而建构起一套完备的拳道合一之武学体系。
无极说最初源于老子,以无极为有道者至虚合道之状态。太极最初则出现于《易经·系辞上》,其原义主要在说明卦象的演绎与生成。两者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宇宙生成论,即以太极或无极之道为天地宇宙的生成之源,万事万物都以此本源状态为开端而演化和发展。汉代哲学重视元气论,认为太极是天地最初阴阳未分时的元气,两仪即太极演化生成的阴阳二气。北宋大儒周敦颐则总结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孙禄堂正是在吸收儒家道家无极太极宇宙生成论思想的基础上,又结合丹道的修行论,从而建立起由无极——太极——阴阳——三体四象——万物八卦的一套动态整体生成论之武学体系。
在太极拳学中,孙禄堂对太极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太极一气的方法,在于先在无极态中,求得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由无极中和虚灵之极点到太极一气之流行,内蕴为生生之德,外展则表现为拳术之道,拳术内劲由此出,人生命之活力亦以此为源泉和基础。
孙禄堂的形意无极学对无极的解释为:“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想,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意向者也。”其八卦拳学则说:“无极形式者,当人未学之先,心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
在太极拳学中,孙禄堂对太极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太极一气的方法,时先在无极态中,求得至中和至虚灵之极点,由无极中和虚灵之极点到太极一气之流行,内蕴为生生之德,外展则表现为拳术之道,拳术内劲由此出,人生命之活力亦以此为源泉和基础。
孙禄堂在其武学真实修为体验的基础上,对传统儒家道家之无极太极的思想内涵作了拳道现象学的阐释。认为无极态能激发人的原始生命本能,蕴含生机而成为太极一气生成之源泉。由无极而太极,人本然的生命能量由此而得到培育和发用,作为拳学核心之内劲亦由此而出。
三、中和之内劲与三拳合一
孙禄堂以内劲是拳学的核心范畴,认为内劲的本质特征是中和,“拳术最初积蓄之真意与气,以致满足,中立而不依,和而不流,无形无相,此谓拳中之内劲也”。他认为:以真意真气——即生命本然能量之充满至中立或中和态,即可得拳术中的内劲。孙禄堂对拳术之“中”描述为:“内家之技击也,必求其中。太极空中,八卦变中也,形意直中也。”他倡导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合一,实际上三拳之合一不是合在形式,而是合在中和之内劲上,正是由于有内劲之中和的共同点,三拳才得以内在地相通。
“中”为儒释道三教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庸》言:“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又以诚为德性之本:“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天道真实无妄运行的品质就是诚,而人效法天道之真实无妄即为人之诚德。道家庄子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此“中”涵大道之虚性。佛家有龙树《中论》、天台宗中观学等,其“中”大义以不执着空有、虚实两端,而涵虚实的运用和转化。孙禄堂以“中”为三拳内在一贯之理,认为形意、八卦、太极以“中”之理而一贯相通,“中”之内涵有儒家之诚、道家之虚、佛家之空三种,而以道家虚无之理为极致。
内劲的锻炼不离拳术形式,而肢体功夫的获得,也可说是心法运用的结果。
这样实际上就是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进行了吸收和转化,转化为拳学的核心思想和求内劲之心法。可以说,“中”为孙氏武学思想核心所在,孙氏拳为著名的哲理之拳,体道之拳,其根由在此。
孙禄堂武学以拳术之心法,对儒释道思想精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吸收和融汇,其思想以精神涵养和内劲修炼为根本,以拳术形式表现和肢体功夫为末节,由此其论拳术形式和肢体功夫之论亦以内在涵养和修为为本。
如其言三体式姿势之“中”,即不以形体重心或中点来衡量,“其中,是用规矩之法则,缩回散乱驰外之灵气,返归于内,正气复初,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虚空,是之谓中。”
孙禄堂武学重内,但也不轻视外,在具体拳术的锻炼过程中,也是非常注重内外的相应和结合,这是值得注意的。如其言“练拳时要从其规矩,顺其自然,外不乘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顺,内中神气之和……故现于外,知其内;诚于中,形于外。即内外合而为一。”拳术虽以涵养内劲为本,但毕竟不同于普通的精神修养;在具体的拳术锻炼过程中,中和内劲与拳术形式是一体之两面,乃相应而又相通的。内劲的锻炼不离拳术形式,而肢体功夫的获得,也可说是心法运用的结果。
孙禄堂作为民国时期的武术大师,通过三拳合一的武学实践而吸收道家道教之先后天思想,并以无极太极两仪之顺逆两途的演化建立动态整体生成论的武学体系;提炼出内劲为拳学之根本的思想,要求学者通过神意之中和虚无的武学运用而锻炼气质,求取内劲,并以还虚返先天为武学极境;其拳学内涵融摄进大量的儒释道思想精华,从而使其拳学成为修身之学,体道之学,使得拳术成为一种载道的形式。发掘孙禄堂武学思想及其儒释道文化内涵,对于新时代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以及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扬是有积极意义的。
(全文完,有删节)
(编辑/吴泳)
张翅飞,1975年生,男,汉族,湖北省应城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宋明理学、武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