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九年级学困生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7-09-20王吉平朱红艳余泓刘和根杨明梅
王吉平 朱红艳 余泓 刘和根 杨明梅
摘 要:学困生问题是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研究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对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郭家河乡九年级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和产生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几点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调查报告
现如今,在诸如我校的众多农村中学中普遍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简称学困生)。学困生这个概念,在目前教育界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调而产生学习障碍的学生,另一种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由于学习方法或学习习惯不恰当,以及由于外界环境影响而导致学习效果低下的学生。
学困生的存在,一方面对学生自身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对于整个班级的共同进步有着很大影响。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与深入,学困生与学优生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最严重的后果是,任课教师放弃对他们的努力,学困生也自暴自弃。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所以,本课题组成员就这些问题做了一次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新县郭家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九年级学生,郭家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是一所离县城特别偏远的农村学校。由于当地地理位置偏僻,加上交通不便,当地居民主要以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业。一方面,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较为陈旧,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有存,造成现阶段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子女初中毕业以后,父母大都让其到附近工厂或作坊打工;同时在对待子女教育问题上,往往不重视对女儿的教育。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教育问题突出,基层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教学水平等方面与城镇同级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使得农村的优秀生源中绝大多数流向城镇中学。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农村中学生素质较差,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继续升学的意识淡薄,各年级学困生比例普遍偏高。尤其九年级学生,在农村中学中,学困生问题是困扰学校发展的一大障碍。
本次调查,以发放问卷调查表为主要形式(调查问卷发放60份),结合对个别学生的走访和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交流进行。主要针对郭家河乡学校九年级学困生展开(调查对象的界定主要依据学生成绩以及从班主任处了解的学生日常表现)。经过一周时间的问卷调查设计和一周时间的调查走访,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家庭情况、学习兴趣以及老师、家长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基本上对该校九年级学困生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一、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一) 依赖心理严重
学困生在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常跟着老师的思路转,很难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遇到难题就中断思考或不愿思考来等待答案。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就被改变了。例如问卷调查十六题“你有过厌学心理吗?如果有的话,自己认为是为什么?”的答案中百分之七十三的学生回答的是“有”,而在回答原因时,绝大多数同学认为是由于有时课上听不懂老师讲授的内容,久而久之,学习上逐渐落后于其他同学,最终沦为学困生。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一方面是由于初中老师工作量大,需要照顧的学生面广;另一方面便是由于学生习惯从老师口中得到答案,而不是思考,长期依赖老师,这一方面占据的因素更多一些。
(二) 情绪变化大
学困生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因而心理情绪很不稳定。上课听懂一点就兴奋不已;受到批评时情绪低落;不适应或没听懂时就开小差。这样也极容易引起亲人的指责、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也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创伤,难以治愈。例如问卷调查十二题“父母对你现在的学习状况满意吗?”的答案中,百分之八十三的学生选择“不满意”,八分之十七的学生选择“无所谓”。结合与部分学生的沟通了解到,很多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在家经常受父母批评,时间一长,导致学生逆反心理严重,情绪波动幅度大,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三) 认知水平低
由于平时很少能独立的思考和处理问题,所以对自己也就缺乏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会把家长,教师或同伴的评价当作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依据。倘若这时候,有心有不良的人的误导,那么很有可能导致这部分学生从“学困”沦落到“双差”的地步
(四) 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
学困生也强烈要求进步,也希望得到优异的成绩,得到老师的重视和承认,同学的赞扬,家长的鼓励。但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加而自己又不能很快跟上节奏的时候,他们就容易心理崩溃,丧失迎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持下去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这种情况即使在一定条件下有所转变,他们的所作所为反复性也很强。
(五) 自觉性和自制力差
学困生起初会难以约束和克服自己的行为习惯,课堂学习效率很低,长久之后,学生会变得无责任心,不肯承认错误,无所谓成绩好与坏,甚至扰乱课堂纪律。久而久之,还可能造成他们的人格缺陷。例如问卷调查第五题“你上课时最喜欢干什么?”(多项选择题)。针对这个问题,选上课听讲的只占一半,上课和同学说话的占百分之三十,上课玩游戏的占百分之七,而上课跑神、发呆的同学占百分之十三。由此可以看出学困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性和自制力差。同时,由于生源较差,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前就是问题学生,很多陋习已经形成,很难改正。
(六) 学习习惯差
这部分学生很多事情由于在小时候都有家长和教师非常细心管理会比较容易解决,但一旦环境改变无人或少有人管理后他们自己的事情就完全改变了。由此就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从而导致学习落下,甚至有的学生连小学都被疏于管理,长久以后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例如完成作业,他们一般都不会先完成再休息,而是玩够了再完成作业,如果累了或是题难了就抄或者不做,老师和家长批评多了也就习惯了。例如问卷调查第八题“回家后最喜欢干什么?”回家写作业的学生占百分之三十,而回家看电视、打游戏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二,回家和同学出去玩的学生占百分之八。
(七) 厌学思想严重
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成功感,基本上都会厌学。对于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学习活动兴趣都不高,但组织的其他活动如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积极性都很高。郭家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十月份举行了全校运动会比赛,参加比赛的选手中大部分都是学困生。
二、 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一) 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由于自己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习惯所造成的
多数学困生在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独立的学习习惯,而是过多地依赖他人,依靠简单的重复记忆和练习来应考,到了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加重,学生不能很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缺陷加大,长此下去,就造成了他们的学习困难。
(二) 学习方法运用不当,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在升入中学后学习环境和内容都是崭新而陌生的,他们在面对突然增加的众多学科束手无策,有部分同学会依旧沿用以前的方法来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而谁能很快适应中学的学习,谁就学得轻松,否则就易形成学困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造成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高;同时,由于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导致排斥老师,使学习方法产生问题。在问卷调查第十一题“你认为造成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中,选择B选项“学习方法”和C选项“学习兴趣”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三) 受他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当他们过多地目睹、接触了外界不良环境,其中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过早的感受了不同的亲戚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关系所带给他们的“变化(有好有坏)”,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逐渐形成一种“读书无用”的“理论”,并且他们也的确在社会和家庭中能够找到这样的“榜样”或“反例”,这样就会让他们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形成学困生,甚至双差生。在问卷调查第十一题“你认为造成自己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中,选择D选项“身边环境影响”的占百分之二十七。
(四) 家庭和社会原因
一方面,有些家庭可能因为贫困或富裕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暂时无用”的假想,由此而产生了学困生;另一方面,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或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两辈或更多人爱一个等因素也是造成学困生的一个原因。同时,农村中“重男轻女”的思想依然很严重,许多家长只重视家中男孩的教育,而忽视家中女孩的教育。九年级的王晓丽同学小学以及初中初始阶段学习成绩优异;由于家庭条件较差,以及家中还有一个弟弟还在上学,因此父母一直抱怨她学习太好,以后就是考上高中也不供她念书。造成该生现在放弃学业,每天在学校无所事事,逐渐成为学困生。
(五) 学校周围的环境和学校内的校风影响
校风、学风、班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一个学校是否有吸引力,一个班级是否有吸引力,也是形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农村初级中学由于软件以及硬件设施差,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造成学校校风较差。
三、 转化学困生的具体措施
(一) 从情感教育入手,调动学习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尤为重要。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受到教师、家长的冷落,往往有较强的自卑感。教师、家长要多予信任、关怀,并不断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化自卑为自尊。古人说得好:亲其师,则信其道;恶其师,由疏其远。与學生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使他们热爱教师、热爱父母,从而喜爱你所教的学科,听从家长的教诲。最后产生兴趣,愿意去学习、才能学好。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亮点,善于应用多种奖赏方式。鼓励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情感,开发他们的潜能。
(二) 深入教学改革,根据未来岗位需要设置课程,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困生学习困难主要是因为基础薄弱,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因此学校应当进行教学改革,结合学生特点,未来岗位需要编制校本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分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体做法:
1. 文化课要求放低,专业课要求提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近期目标
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一个“小目标”,使学生能达到“小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小目标,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
2. 开展“一帮一,互相学习”的活动
每个学困生和优生结成一对一的小组,开展优生个别辅导学困生的一帮一活动。优生带学困生,因为认知水平比较接近所以从操作到练习等随时都可以帮助。而且学困生与优生之间无隔阂,无拘无束,讲得认真,学得透彻。这样既弥补学困生的知识,也使优生得到复习和巩固。
3.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学困生的智能、学习基础、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差别。针对学生的实际,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具体做法是:
(1)通过查阅每个学生档案,以及问卷与笔试,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初步分类,建档案。(2)对不同层次水平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制定基本目标:理解教材内容,按所给示例解答课后练习题。对中等生制定中等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解答与课堂有联系的所有试题。对优等生制定较高的目标:能够运用新学数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培养学生能力的试题。(3)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层辅导。对优生进行目标延伸,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索。对学困生,对他们学习课本中的疑难要诊断,要采取有效方法补救。
(三) 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学困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得当造成学习困难。大多数学生不会合理利用学习时间、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除了要学生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将教学和学法融入日常教师活动中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宝泉.怎样转化山区农村中学学困生[J].学园,2013(09).
[2]王磊.初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
[3]郭颖.“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王吉平,朱红艳,余泓,刘和根,杨明梅,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