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宦游日记中的南宋时空纪行

2017-09-20刘斌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6期
关键词:范成大旅游

刘斌

摘 要:《吴船录》是南宋著名文学家和旅游家范成大的宦游日记,如实记录了南宋长江沿线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及交通状况,是具有重要影响的宋代日记体游记代表作,以往学术界未从旅游视角予以关注。仔细梳理其中的旅游要素,对今天沿江各地的旅游发展开拓具有极大文献参考与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范成大 《吴船录》 旅游

基金项目:复旦大学 “985” 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重大项目( 项目编号:2011RWXKZD023 )

淳熙四年(1177)五月至十月,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范成大满怀回归故乡的喜悦,支撑病体,离川东去,不远万里,应召入对。

相较于与之并称南宋中兴四大家的陆游、杨万里、尤袤,范成大入仕跻身词翰近侍,出为封疆大吏,渐登宰执重臣,宦游天下,自谓“生东吴,而抚幽蓟,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①是慧眼独具、不畏艰险的文学家与旅游家。

范成大笔锋灵动,刻画入微,在这次西起四川东至浙西水陆舟车劳顿,长达百余日的游历中,留下长江沿线的地理景观与人文生活的亲身考察,逐日形成的文字记录,就是其最为精彩的游记——上下两卷的《吴船录》。

从旅游的视角,《吴船录》如实记录了南宋时代长江沿岸丰富旅游资源,撷英如下:

一、自然景观

(一)雪山与圣灯

青城山下“道左右多幽居,流水淙琤,修竹弥望”,道家圣地一片幽静。范成大记叙了青城雪山的幽美,“自丈人观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在最高峰之顶,以板阁插石,作堂殿。下视丈人峰,直堵墙耳。岷山数百峰,悉在栏槛下,如翠浪起伏,势皆东倾。一轩正对大面山,一上六十里,有夷坦曰芙蓉平,道人于彼种芎。非留旬日不可登……雪山三峰烂银琢玉,闯出大面后。雪山在西域,去此不知几千里,而了然见之,则其峻极可知。上清之游,真天下伟观哉!”①

更有圣灯——山谷中神奇的物理现象,范成大不仅亲见而且记录了对之的不同解释,“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圣灯所至多有,……或云古人所藏丹药之光,或谓草木之灵者有光,或又以谓龙神山鬼所作,其深信者则以为仙圣之所设化也”。①

(二)峨眉山

峨眉風光,富有变化,“大峨峰顶天下绝观,蜀人固自罕游,而龙门又胜绝于山间,游峨眉者,亦罕能到”。范成大则“好奇喜事、忘劳苦而不惮疾病”,①流连于此,突出记载亲历的奇异盛景。

先记奇花,令人目不暇接。

“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虫,悉非世间所有,昔固传闻,今亲验之。余来以季夏,数日前,雪大降,木叶犹有雪渍斓斑之迹。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探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闻春时异花尤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草叶之异者,亦不可胜数。山高多风,木不能长,枝悉下垂。古苔如乱发,鬖鬖挂木上,垂至地,长数丈。又有塔松,状似杉而叶圆细,亦不能高,重重偃蹇如浮图,至山顶尤多。”①

复述奇寒,令人折胶堕指。

登山之时,“初衣暑绤,渐高渐寒,到八十四盘,则骤寒。比及山顶,亟挟纩两重,又加毳衲驼茸之裘,尽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蹑毡靴,犹凛栗不自持,则炽炭拥炉危坐”。①

尽写奇观,令人无限神往。

范成大幸运地两次亲见曼妙的佛光。

初至峨眉峰顶,范成大即见绚丽“小现”佛光,“逡巡,忽云出岩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云行,勃如队仗。既当岩,则少驻。云头现大圆光,杂色之晕数重。倚立相对中,有水墨影,若仙圣跨象者。一碗茶顷,光没,而其傍复现一光如前,有顷亦没。云中复有金光两道,横射岩腹”。①

次日复至峰顶,范成大则遇罕见“清现”佛光,“兜罗绵云复布岩下,纷郁而上,将至岩数丈辄止。云平如玉地,时雨点有余飞。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傍人,僧云摄身光也。此光既没,前山风起云驰,风云之间,复出大圆相光,横亘数山,尽诸异色,合集成辨。峰峦草木,皆鲜妍绚蒨,不可正视。云雾既散,而此光独明”。①

这是历史上关于峨眉佛光的最早、最美妙、最详尽的目验亲身记录。

(三)三峡

范成大沿着险绝天下的三峡顺流而下,观察入微,所记所观,读之使人宛若身临其境。

瞿塘峡之险在范成大的叙述中,扑面而来,“丙辰。泊夔州。早遣人视瞿唐水齐,仅能没滟滪之顶,盘涡散出其上,谓之滟滪撒发。人云如马尚不可下,况撒发耶!是夜,水忽骤涨,渰及排亭诸簟舍,亟遣人毁拆,终夜有声,及明走视,滟滪则已在五丈水下。或谓可以侥幸乘此入峡,而夔人犹难之”。①

范成大记载三峡之中情况:“峡中两岸,高岩峻壁,斧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滩最号险恶。两山束江骤起,水势不及平,两边高而中洼下,状如茶碾之槽,舟楫易以倾侧,谓之茶槽齐,万万不可行。余来,水势适平,免所谓茶槽者。又水大涨,渰没草木,谓之青草齐,则诸滩之上,水宽少浪,可以犯之而行。余之来,水未能尽漫草木,但名草根齐,法亦不可涉,然犯难以行,不可回首也。”①

范成大考察巫峡,不仅述诸文字,更是留诸图画,“巫峡山最嘉处,不问阴晴,常多云气,映带飘拂,不可绘画……虽夔府官廨中所画亦不类。余令画史以小舫泛中流摹写,始得形似。今好事者所藏,举不若余图之真也”,①立足实地记录的自信跃然纸上。

巫山神女峰下江水汹涌怒号,范成大目视所及“十二峰俱在北岸,前后蔽亏,不能足其数。最东一峰尤奇绝,其顶分两歧,如双玉篸插半霄,最西一峰似之而差小。余峰皆郁嵂非常”,进入巫峡,“日未当午,峡间陡暗如昏暮,举头仅有天数尺耳。两壁皆是奇山,其可拟十二峰者甚多。烟云映发,应接不暇,如是者百余里”。①

西陵峡中的黄牛峡两岸山峰景色,范成大赞道:“自此以往,峡山尤奇,江道转至黄牛山背,谓之假十二峰。过假十二峰之下,两岸悉是奇峰,不可数计,不可以图画摹写,亦不可以言语形容,超妙胜绝,殆有过巫阳处”。①endprint

西陵峡东段“则扇子峡。虾蟆碚在南壁半山,有石挺出,如大蟆,呿吻向江。泉出蟆背山窦中,漫流背上散下。蟆吻垂颐颔间如水帘以下于江,时水方涨,蟆去江面才丈余,闻水落时,下更有小矶承之。……蜀士赴廷对,或挹取以为砚水,过此,则峡中滩尽矣。”①

至于浩荡的长江,范成大则有独特观察,“汉水自北岸出,清碧可鉴,合大江浊流,始不相人,行里许,则为江水所胜,浑而一色。凡水自两岸出于江者皆然,其行缓,故得澄莹。大江如激箭,万里奔流,不得不浊也。”①

(四)庐山

庐山云雾缥缈,范成大考察后的评价是“虽号九屏,然其实不甚深。山行皆绕大峰之足,远望只一独山也。然比他山为最高,云绕山腹则雨,云翳山顶则晴”。①

(五)皖江一带

范成大进入皖口,在他眼中,彼时的皖江流域“北岸淮山相迎,绵延不绝。灊、皖、琅玡,云物缥缈”,①景色秀美。

二、人文景观

范成大对沿途名震当时的人文景观有着仔细描述,这些人文景观很多留存至今。

范成大通晓佛学精研黄老,对遍布长江沿线山川城镇的佛寺道觀多有驻足,留心历览。

《吴船录》所记佛寺道观

范成大实地考察了都江堰,“离堆者,李太守凿崖中断,分江水一派入永康以至彭、蜀,支流自郫以至成都。……累石子作长汀以遏水,号象鼻,以形似名。西川夏旱,支江水涸,即遣使致祷,增堰壅水,以入支江,三四宿,水即遍,谓之摄水”。①

范成大在嘉州(今四川乐山)盘桓十九日,足迹遍至凌云寺、万景楼、方响洞。

凌云寺中的乐山大佛,范成大描述极为精确:“高三百六十尺,顶围十丈,目广二丈,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佛足去江数步,惊涛怒号,汹涌过前,不可安立正视。”①

万景楼,范成大则语含诙谐地赞叹:“登临山水之胜,既豪西州,而万景所见,又甲于一郡……右列三峨,左横九顶,残山剩水,间见错出。万景之名,真不滥吹。余诗盖题为西南第一楼也”。①

方响洞,得名于艺术大家黄庭坚,范成大来到此处,“静听洞中,时有金玉声,琅然清越,不知水滴何许作此声也?”,①一行文字,一个疑问,尽显方响洞的魅力。

峨眉山为佛教圣地,寺庙众多。范成大记载牛心寺藏有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绘罗汉图。

寺前双溪桥景色醉人,“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沈碧,飞湍喷雪,奔出桥外,则入岑蔚中,可数十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渟凝湛,散为溪滩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朝日照之,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①

最妙的是江陵“息壤”,范成大与守臣辛弃疾兴致勃勃地一起考察,“息壤在子城南门外,旧记以为不可犯,畚锸所及,辄复如故,又能致雷雨。唐元和中,裴宙为牧,掘之六尺,得石楼如江陵城楼状。是岁,霖雨为灾。用方士说复埋之,一夕如故,旧传如此。近岁遇旱,则郡守设祭掘之,畚其土于傍,以俟报应。往往掘至石楼之檐,而雨作矣。则复以故土还覆之,不闻其壤之息也。然掘土而致雨”。①

范成大则对苏轼笔下声名赫赫的黄州赤壁,考察之余,略有异议,“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而对黄州栖霞楼则嘉许连连:“面势正对落日,晖景既堕,晴霞亘天末,并染川流,醺黄酣紫,照映下上”,①此楼此景,名实相副。

鄂州南楼即黄鹤楼,中秋之际,范成大记载“轮奂高寒,甲于湖外。下临南市,邑屋鳞差。岷江自西南斜抱郡城东下。天无纤云,月色奇甚。江面如练,空水吞吐”。①

重阳之时,范成大抵达池州,可能病体不适,意兴阑珊,“入城登九华楼作重九,风雨徒作。懒至齐山,望之,数里间一土山,极庳小,上有翠微亭。特以杜牧之诗传耳。九华稍秀出”,①评价池州景色还是有所公允。

及至建康,范成大与留守刘珙共游新修外城,“自赏心亭渡南岸,由旧二水亭基登小舆,转至伏龟楼基,徘徊四望,金陵山本止三面,至此则形势回互,江南诸山与淮山团圞,应接无复空阙”,范成大认为伏龟为建康景色之最,“凡游金陵者,若不至伏龟,则如未始游焉。一城之势,此地最高,如龟昂首状”。①

三、交通状况

长江是南宋时连接疆域东西的交通动脉,上游三峡航行不易,范成大记载:“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又“帅司遣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船”,而“乘水退下巫峡,滩泷稠险,濆淖洄洑,其危又过夔峡”。①

长江沿岸山岭绵延,蜀道之难,范成大历历在目,“向离蜀都至汉嘉,则江之两岸皆山矣。入夔州,则山忽陡高,无不摩云者。自嘉以来,东西三千里,南北绵亘,以入蕃夷之界,又莫知其几千里,不知其几千万峰,山之多且高大如此”。①

范成大由西返乡,顺流东去,泊舟大型港口计有夔州(今四川奉节)、归州(今湖北秭归)、峡州(今湖北宜昌)、沙市(今湖北荆州)、公安(今湖北公安)、石首(今湖北石首)、南市(今湖北武汉)、三江口(今湖北鄂州)、黄州(今湖北黄州)、池州(今安徽池州)、建康(今江苏南京)、镇江(今江苏镇江)、常州(今江苏常州)、平江(今江苏苏州)等处。

长江彼时交通情况在范成大笔端凝结为“险”,诸如:

嘉州“为众水之会,导江、沫水与岷江,皆合于山下,南流以下犍为。沫水合大渡河由雅州而来,直捣山壁,滩泷险恶,号舟楫至危之地”。

涪州“过群猪滩,既险且长。水虽大涨,乱石犹森然。两傍他舟皆荡兀,惊怖号呼”。

归州的东奔滩“高浪大涡,巨艑掀舞,不当一槁叶,或为涡所使,如磨之旋。三老挽招竿叫呼,力争以出涡”。

新滩险恶冠于三峡,范成大有着细心考察:“石乱水光汹,瞬息覆溺上下。欲脱免者必盘博陆行,以虚舟过之”。endprint

出峡舟船能够安抵南岸平地所在的平善坝稍事休息,旅人船上喜悦非常,范成大留下记载:“相庆如更生。舟师、篙工皆有犒赐,上下欢然。将吏以刺字通贺,不待至至喜亭也”,由此可见,航行三峡艰难之极。①

即使来到荆襄地域,长江之险仍不稍减,“黄冈岸下素号不可泊舟,行旅患之……盖江为赤壁一矶所撄,流转甚驶,水纹有晕,散乱开合全如三峡”。①

从石首一百七十里至鲁家洑,范成大记载“自此至鄂渚,有兩途。一路遵大江,过岳阳及临湘、嘉鱼二县。岳阳通洞庭处,波浪连天,有风即不可行,故客舟多避之。一路自鲁家洑入沌。沌者,江傍支流,如海之,其广仅过运河,不畏风浪”。范成大一行自鲁家洑避大江入沌,舟行四日,终于“晨出大江,午至鄂渚”。①沌中泛船远较航行大江安全,水量丰沛季节,来往船只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这条航线是上佳之选。

水路之外,陆路虽然可行,只是太过险阻。范成大记载“自峡山陆行,暮夜至归乡沱渡江……余前入蜀时,亦以江涨不可溯,自此路来,极天下之艰险”。范成大请告峡州守、归州等地官员修治道路。幸而获得地方官吏响应,“以盐、米募村夫凿石治梯级,其不可施力者,则改从他涂。除治十六七,商旅遂以通行”,①极大促进了当地交通发展与经济开发。

青城山间行走的绳桥,范成大有着详细观察:“每桥长百二十丈,分为五架,桥之广十二绳排连之,上布竹芭,攒立大木数十于江沙中,华石固其根,每数十木作一架,运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然,大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惊彩帛之状”,①经过绳桥需要极大勇气。

四、结语

范成大所处时代,是大体和平与发展的南宋淳熙之世,“大抵沃野所在,二百年不见兵火。居民屋室如法,有承平气象”。①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历览长江沿线自然与人文景观,留下宝贵的实情记载。船行大江,险状迭出,危在旦夕之际,范成大仍泰然自若,毫无畏惧,“一切付自然,不暇问,据胡床,坐招头处,任其荡兀”,①这种从容镇定的精神,对今日的旅游者也是一种激励。

《吴船录》是范成大文采飞扬、字字珠玑的长江游记,对今日沿江各地的旅游开发具有按图索骥的文献功用,对今日旅游环境塑造和交通建设也具有稽古振今的历史价值,值得从旅游视角细细品阅与深深发掘。

注释

① 桂海,虞衡志,志岩洞,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成大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小A去旅游
旅游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喜晴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天堂口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范成大:文人中的超级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