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独立学院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2017-09-20陈志琴
陈志琴
[摘 要] 向应用技术型转变是当前我国独立学院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而转型的关键和核心是专业建设。本文以江苏省现有的25所独立学院为样本,调查研究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结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独立学院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转型;独立学院;专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9-0007-03
一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末以来独立学院兴起,缓解了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一支生力军。当前,国家对独立学院提出了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要求,为独立学院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对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
对于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独立学院而言,转型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是专业建设。专业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和落脚点,是联系社会需与独立学院的重要纽带,即反映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整体需求,又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是构成独立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1]。专业设置的先进性、专业结构的合理性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独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本文以江苏省现有的25所独立学院为样本,调查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江苏独立学院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二 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结构现状与问题
1 专业布点相对集中
笔者对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的专业布点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见表1)。从所属学科来看,除哲学无专业布点以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中涉及的其他11个学科均有专业布点。从专业布点的数量上来看,目前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共有专业布点数701个,其中布点数最多的为工学类专业,有273个布点,占全部专业布点数的38.94%,其次为管理学类专业,有152个布点,占21.68%;其余9大学科之下的专业布点数共占39.38%。从专业的种数来看,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共开设了172种本科专业,其中工学门类的专业最多,有62种,占全部专业种数的36.05%;其次管理学门类的专业有24种,占13.95%。從专业集中程度来看,管理学门类下专业集中指数为6.33,居于首位,经济学门类下专业集中指数为4.8,文学门类下为4.39,工学门类下为4.27。从总体上看江苏省独立学院的专业结构,管理学类、经济学类、文学类和工学类的专业布点相对比较集中,这表明大多数独立学院很可能在这几个学科门类下重复开设了较多的相同专业,下文中将对此作进一步阐述。
2 专业布点趋同性明显
对相关数据作进一步统计分析,不难发现部分专业重复布点的情况比较突出。目前,在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中,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达22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达20所,设有英语、财务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工程专业的达15所及以上。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和工学专业集中指数高相呼应,表明江苏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趋同性较严重,专业结构布局不均衡。
这一现象不仅仅在江苏省,在全国的独立学院中也比较明显。《2007中国民办高校评价研究报告》调查表明,全国独立学院中,有75%的开设了英语专业,有71%的开设了计算机专业,62%的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此外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的开设率达到了40%以上[2]。独立学院之间大量重复设置相同专业,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专业是家长和学生认为就业前景好、于是竞相追逐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在于这些财经类、人文艺术类专业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然而大量设置同类专业,易造成人才过剩,导致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结构性失衡,也不利于独立学院特色的形成和长远的发展。
3 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同质化倾向明显
笔者抽取了江苏省的几所独立学院与其母体高校,对专业设置进行对照,发现目前江苏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重合度较高。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现有的专业均全部移植于母体高校的优势、热门专业,而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重复率达到80%以上,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的重复率达到70%以上。其他省份的独立学院也存在类似现象,如湖北省20所独立学院设立的416个本科专业,与母体高校雷同的有403个,比例高达96.87%,其中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母体高校完全相同[3];浙江省20多所独立学院的662个专业中,仅有47个专业是独立学院自己独立举办的,22所独立学院中全部复制母体高校专业的有8所[4]。
独立学院发展初期,要扩大办学规模,完成原始的办学积累,必须借助母体高校的品牌、师资、实验设备等办学条件,复制母体学校已有的热门、优势本科专业,成为大多数独立学院建设之初,走外延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时,为保证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国家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时,也一度强调独立学院新设的专业必须是母体高校已有的专业。江苏省25所独立学院的母体高校大多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或者省属重点高校,依托母体高校已有的专业,起点高,社会声誉好,师资有保证,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然而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于母体,母体高校设置什么专业,独立学院就设置什么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往往会演变成简单移植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和错位发展,同时易造成教学资源的冲突,最终导致独立学院缺乏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也使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与母体高校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4 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endprint
独立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而独立学院的发展必须立足地方,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其专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应密切关注区域经济需求和产业结构。在《江苏省国民经济社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提出,十二五期间,江苏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形成江苏经济新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2011—2015年度,江苏省各独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共增设了142个新的专业布点,平均年新增专业布点数28.4个。对近5年新增专业布点情况进行分析看出(见表2),工学类专业仍位居新增专业布点数首位,占新增专业布点数的38.03%,其次是管理学类专业,占21.13%,哲学、历史学门类下无新增专业布点。新增专业布点较多的是物联网工程(10个)、财务管理(7个)、软件工程(6个)、物流管理(5个)、酒店管理(5个),这些专业基本上符合《规划纲要》的产业结构发展要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江苏省独立学院近年来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距离。除上述几种设置门槛不高的专业以外,与《规划纲要》重点打造的产业密切相关的仅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1个)、新能源材料与器件(1个)、功能材料(1个)、生物制药(1个)、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1个)、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1个)、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1个)、金融工程(2个)等少数新专业,大量其他新专业仍是依托母体高校的已有专业而设置。
这一状况的出现,一方面仍与独立学院长期以来对母体的高度依赖性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囿于大多数独立学院相关学科基础薄弱,对新兴学科专业发展的应灵敏度不够高。
三 独立学院专业优化调整对策与建议
1 面向市场,拓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
首先要重视专业建设规划,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我国的产业、行业结构仍会随着全球经济科技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人才需求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由于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特征,在设置专业时必须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进行动态预测,超前把握行业人才需求的发展动向,及时动态灵活地调整学科与专业的目标、规模、内容和模式[5],从而实现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其次,要努力培育新的学科和专业生长点。独立学院要积极整合利用母体高校的基础性学科资源,在此基础上努力培植或生长出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步摆脱“母体高校有什么专业,独立学院就只能开设什么专业”的困境,将专业设置重点落在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社会管理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上,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孵化符合独立学院办学定位的特色专业集群,使学科专业主动融入到产业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
再次,要加强对现有专业的调整和改造。现有专业与母体高校重复的,尤其要注意避免直接复制母体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模式等教学要素,而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师资状况、生源特点、教学条件等现有资源,结合人才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积极拓展专业方向,孵化新专业,实现与母体高校的错位发展。在这一方面,江苏的部分独立学院已经在进行一些探索。例如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公益慈善管理)、工商管理(口腔智能管理)、工商管理(围棋管理与教育)等专业方向,拓展了传统专业的口径,也为将来新专业的孵化打下基础。
2 加强整合,强化内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专业和院系的壁垒,整合全校的本科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于生产一线的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积极探索建立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知识、素质、职业技能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学科专业大类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台,增加交叉性课程;深化专业课教学内容改革,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青年教师培养为抓手,以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支总量适应、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统筹规划,嚴格管理,建立一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通过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全面提高独立学院的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 校企协同,注重应用,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须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对接,要实现这种对接,离不开行业和区域的密切参与。独立学院应在实践教学、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主动寻求企业的参与,积极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校企共育等模式,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有良师、学有基地的真实环境中进行[6]。通过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达到知行合一,真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打造独立学院的专业核心竞争力。当然,为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共建,国家需要出台多种政策,采取对共建企业给予补贴、减免税收等优惠措施,激发企业参与共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蔡玉峰,龚光荣.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09(11):16-18.
[2][3]朱建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客服趋同性瞄准差异性
[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48-49.
[4]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
中国大学教学,2008(06):74-75.
[5][6]王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
江苏高教,2016(05):103-1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