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改变手工艺现状的思考从一只拨浪鼓说开去
2017-09-20王惠
王惠
互联网时代改变手工艺现状的思考从一只拨浪鼓说开去
王惠
Ref l ections for Changes in Status Quo of Handicrafts in the Internet Era
In the face of large-scale machine production,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ever-increasingly fades away, while many handicrafts have to say goodbye to people. Nowadays, more and more people advocate the revival of handicrafts. There are many related items are manufactured. Behind such hustle and bustle, few works have the vitality in true sense.
传统手工技艺在大机器生产面前日渐式微,许多门手艺已成追忆。当今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复兴手工艺,也有很多相关物品被制造出来,但在一片喧嚣的背后,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并不是多数。面对如何改变手工艺现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围绕提高作品的品质、大力发展个性化的高端定制,以及服务当代生活、深化文化品位这样几个方面来进行。
老家有这样一个传统:新生宝宝的第一件玩具是拨浪鼓。儿子小时,想买拨浪鼓给他,期望他学着转动手柄时,能听到美丽的声音。但是走遍大街小巷都难觅它的踪迹,最后在“某”宝上找到了它,先后买了几个都感觉很失望。这些东西要么是材料低劣、气味难闻,要么色彩恶俗、图案粗糙,总算找到一个做工好的,外观造型又被做成西方卡通片里的人物形象,全然没有半点传统的影子。
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乐器和玩具,既有文化价值,又具备娱乐性和艺术感,但如今变得廉价粗糙,难登大雅之堂。其实拨浪鼓的尴尬,和许多传统手工制品现状相似,面对现代工业化冲击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的“老物件”市场需求在缩小,经济回报也在降低,因而从业者逐步减少。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热爱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意识到民族艺术的魅力,却苦于无法找到“当年”的感觉。
在互联网时代,手工艺仍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要不要继承传统手工艺的问题,而是发挥手工作业的特点和优势,借助现代文明把传统手工艺更好呈现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首先,提高传统手工艺品的品质感。
我们看到,许多标榜纯手工的物品品质低下,粗制滥造。如今人们消费目的,绝不仅仅满足于使用,消费者开始拒绝从流水线出产的产品,相信原创,崇尚手工。常看到这样的新闻:中国民众到日本“爆买”马桶之类的日常用品。这类马桶相比传统马桶增加了加热、洁身、暖风等功能,由此可见,消费者使用商品不满足于“能用”,还期待使用过程的愉快体验。这则例子就是当今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很好证明。
“德国制造”是世界上优质商品的代名词,这个国家拥有超过2300个世界名牌,其中大多是专注于某个领域的“小公司”、“慢公司”。之所以享有超高声誉,最好的原因就是:珍视“身后名”不贪“眼前利”。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有人问一家锅具店老板说你们造的锅可以用100年,如果把锅做得差一点,用几年就要再买新的,不是可以盈利更多?老板却回答说,买过的人都不用再买第二次,有口皆碑,就会招来更多的生意,那我们忙都忙不过来了。”在德国,像这样一贯秉持高品质制作态度的小企业有很多,它们是各行业的“隐形冠军”。
作为手工艺者,要具备“工匠精神”,被称为工匠,并没有贬低的意味。工匠精神,强调“匠心”,而非“匠气”。代表着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耐心专注的创作态度和严谨作风。手工艺在生产周期和价格上与机器生产相比都不占优势,只有在品质上高标准严要求,才是得以延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手工作业,制作过程心手相连,作品可以获得特殊甚至意外的美感,使得造物活动充满快乐。相比之下,机器大生产,就显得僵硬无趣。
其次,大力开发手工艺品个性化的高端定制。
生产用于满足基本生活层面所需的物品,机器流水线比手工操作具有优势。但是选择优质原料,精工细作高品质的器物,却是手工制品更具价值。手工制作,往往是由个人或小型工房操作,规模小,便于和客户沟通交流,随时可以根据对方需求和材质特点改变制作方案,更适合个性化的高端定制。
从事手工艺,从业要求高。而且传统制作,常常要使用相对昂贵的天然材料,体现独特的精神意趣。这些因素推高了产品的价格,所以拥有一件手工艺品,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更高的精神追求。例如,用手工陶瓷茶具喝茶。制陶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光是为了制作某样具体的器皿,除了承袭原先的成型工艺,在劳作活动中,也包含着某种生活态度:与自然和谐相处,诗意而超然的生活。优秀的陶瓷器皿不仅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用,而且,还能传递人的独特精神,饮茶者捧着小小的水杯,可以神游万里,体会山川之灵秀,感受内在精神的安宁清寂。如图1陶瓷手工茶杯,作者讲究的就是安静闲适、和而不同的艺术风格。
图1 陶瓷茶具 迹 李海霖
在公共场合,“撞衫”是尴尬的事,多数人在购置新衣时遵循:舒适、个性、独一无二的原则。也就是说,未来趋势是允许消费者自主选择、自由搭配,变被动为主动,根据个人喜好对设计和生产给予一定影响,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参与的快乐,追求个性的完美,最终实现自我提升。
在富足的生活环境里,大家都希望拥有一种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的生活方式,他们期待着通过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彰显自己的身份,在“朋友圈”里寻求身份认同。笔者认为充满个性化的高端定制,是今后手工制品的一大趋势,它可以满足消费者的求异心理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成为自我表述的有力手段。
再者,联系当代生活,古为今用。
“慢生活”是近年广受推崇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倡导每一个为生活忙碌的人,不要只顾埋头赶路,也要常常停下来,抬头看看沿途的风景。于是,中国多座城市争当休闲之都,醉心于茶道、香道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不少“超龄儿童”开始过起儿童节。不与时俱进,必将被时代抛弃,发展手工艺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新科技手段,注意和发现社会热点,将其转化为设计主题,为设计所用。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传统手工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相关制品不够新颖,常给人僵化保守、与现代生活割裂之感。其实沿用传统工艺方法的同时,注意流行趋势,善于分析和把握时尚热点,贴近生活,也可以完成既有独特实用意义,又有艺术品质的商品。上文提到的拨浪鼓,在现代工业玩具中已停止了大规模的生产,原因是双耳弹丸如玻璃珠、酸枣核等物容易被儿童吞食,存在安全隐患。因此,现代制作时弹丸可以用毛毡适度包裹,或者在系弹丸的细绳强度、材质上进行改进,提高它的可用性。当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现代材料结合时,为创新发展的途径指出一种可能,避免了手工艺品沦为仅供观看的架上艺术。
最后,给手工艺品注入“文化内核”。
中国传统纹样,虽然披着旧式外衣,却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与生命情调,反映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因而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例如,云纹、龙纹等纹样,千百年来,虽历经无数次演变,在现代社会它们仍然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是应用最多的一类纹样。手工艺品也如此,要有生命力,蕴含“文化内核”是作品最有力的支撑。
仍拿拨浪鼓为例,它在《诗经·有瞽》就有记载,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苏汉臣所作《五瑞图》,画中一戴面具的童子双手各持一鼓,精致美观的程度前所未有,如图2。宋代又发展成货郎吆喝叫卖、招揽顾客的工具。2014年12月,一只巴掌大小的拨浪鼓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它来自浙江义乌,仅有50年历史,是李克强总理在浙江考察时,一位商户送给他的。义乌从货郎拿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到成为今天的“世界超市”,当地人将之称为“拨浪鼓文化”。总理认为小小的拨浪鼓,折射着义乌乃至全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于是将它转赠给国家博物馆。今天,它的主要用途是儿童玩具。我们发现:历代绘画、图案中出现的拨浪鼓形制,从诞生至今,形态居然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装饰细节上有些差异。似乎没有哪种玩具,经过上千年的流传,还可以清晰看到原先的风貌,做到不改初创之型。
好的工艺作品,不仅有优美的形态,还会帮你唤起对遥远时代的回忆,具备感官和精神上的吸引力。传世的经典手工艺品,都和古老文化有着相当的联系。文化是由不同历史年代沉淀而来,具有很大的稳定性,极大影响着未来各类艺术创作,饱含文化内核的作品就像具有灵魂一般富有生命力,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实现优秀作品的支撑力。
我们生活在传统构筑的世界里,所以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设计风格上不间断的历史发展与延续。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那些表面看似简单,其实,在背后蕴含厚重文化内核的作品。要想让我们的设计更有中国气度和韵味,不盲目跟风、片面模仿西方设计,唤醒作品里的“精气神”,才能让作品有说服力。
手工艺品经工匠的手反复摩挲、千锤百炼,每件作品背后都蕴藏着一个故事,现在倡导和实际操作手作物品,我们需要把传统的文化内核像血液一样注入其中,在呈现完美外形的同时,关注内在的人文内涵,融会贯通民族特色才是我们长远的目标。当代创新设计,许多也是用一部分传统概念的形式和样式去营造一种现代的设计氛围,但都需要饱含传统文化内核。
生活中,人对产品的宜人性和情感性需求在不断增长。传统手工艺品和那些为了单纯竞争而去刻意打造物品不同的是,手工艺者的造物活动是在追求品质的过程中将其制品化,这正贴合了现代人追求温暖、亲切、个性化的特征,因而手工艺有在现代社会生长的土壤。综上所述,我认为提高作品的品质感是手工艺得以存在的根本,开发高端定制是将来手工行业的发展方向,而联系当代生活、把握时代特色是延续手工行业的重要手段,最后保有并强化制品的“文化内核”是手工艺的立足之本。
图2 宋 苏汉臣 五瑞图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