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 工具 功力玉雕实践的感悟
2017-09-20汪洋
汪洋
工艺 工具 功力玉雕实践的感悟
汪洋
Understanding Jade Carving Processes and Tools in Practice
图1 玉雕工具:斩铊
图2 玉雕工具:压铊、杠棒
These processes include steps and methods of jade carving, embody creators’ skills and attainments. Achieving reflection and proficiency of tool application, understanding the jade materials and model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jade carving processes and tools are very important to improve artistic expressiveness.
中国人对玉有着特殊的爱好,以玉比德,以玉喻人,以玉抒情,玉是完美与崇高的象征。近些年人们追玉、玩玉、藏玉、研究玉,热情高涨,极大促进了玉文化的普及,也提高了玉雕在造型与工艺上的发展。“玉不琢不成器”,玉雕的过程是作者对玉料的认识过程,如何避让瑕疵,突出亮点,巧妙施艺,最终体现出一个人的工艺表现能力。
好的玉雕作品离不开好的工艺表现,好的工艺除了感觉精致,雕刻手法上还有着自然流畅,恰到好处的美妙。无论精雕细刻还是大刀阔斧,工艺是一种呈现,流露的是琢玉者的功力和智慧,表现出的是工艺高度和工艺美感。工艺包含了玉雕的步骤和方法,凝聚着作者的技巧和技艺,琢磨感悟,深谙工具,在了解玉材和造型的同时,注重对工艺及工具的分析和总结,是提高艺术表现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古代,工艺制作大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技艺,很少有文字详尽地记载,关于制作的方法与步骤,流程与要点。尤其是许多手工制作中的工艺感受,不同材质的处理方式,往往形成于工匠的个体经验积累,一些独到的技艺手法,常常难以用文字能够完整表达清楚,只有通过无数次的实践,依靠反复操练,耳濡目染,加上师傅的口传心授,从而领会和掌握工艺技巧。今天能够流传下来的关于玉雕技艺的文字资料十分有限,我们看到的关于古人的琢玉方式,大多是明清以后的图文记载,而那些关于古玉雕刻的工艺方式,则是在人们极为有限的文字资料中,根据出土的玉器实物和表面印迹推测而来的。
古人说: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意思是工艺雕刻中骨料用“切”、象牙用“磋”、玉料用“琢”、石头用“磨”的方法加工,通过切磋琢磨的过程才能成为宝器。这里记录了最早的工艺制作方式。
玉雕的加工主要是通过“琢磨”的方式进行的。“琢磨”之词是古人留下的工艺用语,这一手工技艺表达的方式,沿用至今。玉雕采用的是“减法”的方式进行,细分起来,“琢”和“磨”包含了两大工序,“琢”是琢刻的意思。玉雕由“琢”开始,利用工具,将玉料切开,切除斩去多余的废料,表现出基本的造型。“磨”即打磨,是塑造的过程,在完成基本造型后,运用不同的工具,磨出形体的转折变化和细部层次。通过反复的琢磨加工,玉材由大形至具体,从造型到细部,变粗糙为润滑,最后将一块璞石雕刻成为巧夺天功的工艺品。
今天玉雕的制作已经能够用电动设备和金刚砂合成的工具代替古代的脚踏旋转和流沙切割打磨的方法了,雕刻效率大大提高了,然而加工基本的原理仍是切割和磨制。但是工艺方式彻底变了,依靠可控的高转速电动设备和不断升级换代的金刚砂合成工具进行雕刻,工具的形态和规格日益丰富,极大地提高了工艺技艺的表现,让一些高难度的雕刻工艺变得容易起来。
由于玉器制作的工艺表现非常丰富,步骤繁多,因此选择工具和运用工具至关重要,准确合理地使用工具,根据不同的造型变换大小、形状、厚薄、新旧不同的工具,每一类工具都有不同的功能,呈现的雕刻效果也截然不同,在雕琢的过程中,常常会形成自己的偏好和最适合手感的使用工具,必要时还会对现成的工具进行修整。显然,熟悉工具是贯穿整个玉雕制作过程中重要的基本功。每个工艺人常需要凭着对不同工具的使用经验,按照产品造型的需要,利用不同工具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技巧,最终形成自己最为得心应手的工艺表现方式。
玉雕的工具主要有:斩铊、压铊、杠棒、勾铊,扎眼和尖针,它们都有大中小的尺寸之分。“切料”需用斩铊。“磨顺”可用压铊、杠棒、橄榄头工具等。“雕形”可用勾铊,“勾线”要用扎眼等等。在玉雕的工艺制作中有常常有这样的说法:1、出坯时能用大的工具切的地方,绝不用小工具,大工具适合整体考虑,大形出发,容易使形体明确清晰;小工具是雕琢局部的转折和形体,如在出坯阶段就使用,容易陷入局部之中,失去大形的感觉。2、能用斩铊的地方,不用压铊,斩铊切出的是一个个块面,压铊是磨出圆润的转折,效果是不同的;3、能用压铊和杠棒的地方,就不用勾铊和扎眼,勾铊、扎眼常用于局部雕刻。玉雕工具的使用原则,实际就是雕刻中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小的起伏关系服从于大的形体之中。在大形没有完全确立的情况下,绝不急于局部深入。雕刻开始阶段,形体由方至圆,完成了大形之后,对于形体起伏的塑造上可以运用不同大小的压铊、杠棒等磨制类工具。而许多小工具常常于局部的雕刻,扎眼工具除了可以勾线、料面,也可以进行“刮”和“顶”,表现出细部的微妙变化。另外,还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尖针、圆头、椭圆形、喇叭形等工具。今天不断丰富的金刚砂合成工具,为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提供了可能。(图1—3)
工具的运用是表现工艺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玉雕的题材多样,内容极其丰富,人物、山水、花鸟、炉瓶、饰品件等等。表现形式上有圆雕、浮雕和镂雕,表现手法各有不同,工具的配备和使用也千变万化,因此需要依靠时间积累,才能熟能生巧,成为经验体会,提炼出的方法规律。比如:勾线需要流畅,过渡要有虚实,根脚要能干净,转折要顺畅圆润。工具使用中切坯、磨形、压面、勾线的技艺都十分重要,而且圆雕与浮雕工具的使用方式完全不同,圆雕讲究圆润,浮雕表现层次。许多时候在圆润的形体上,稍稍勾上流畅的线条,雕刻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从而达到工精艺妙的境界。玉雕不同于木雕的方式,不能有太多的起伏变化,不能有过多的繁复琐碎的雕刻,人物的脸部、衣纹、山石、花卉的表现,都要能够概括提炼,要能做到起伏不失圆润,线条强调流畅,疏密巧妙布局,体现出玉雕的特有语言。因此玉雕高手十分讲究工具的运用,会修正工具,新旧工具的搭配使用,加上操作时的速度、力量、轻重、缓急都要注意,最终表现出独到的工艺效果。(图4)
《说文解字》中有曰:“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脉理,依其脉理而治,就是理。理,从玉里声,本义是治玉,玉石坚硬而有一定的纹路,顺着纹路加工就容易去瑕化瑜,把玉之美表现出来。古人运用琢玉的道理,引申为条理与规律,有着治理的意义,给人以许多的启发。《考工记》中说:“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又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取材应时,因材施艺,讲究材美工巧。这里“工巧”不仅仅是雕刻效果的独特别致,还有着制作时的合理用工,巧妙施艺。可以想象在生产技术极其低下的古代,如果不懂得玉料的特性,没有创造出琢玉的工具和方法,是难以雕刻出那么那么多精致的古玉。
玉雕工艺与工具的掌握体现了工匠的功力。这一功力除了在艺术修养上的提高,还需要不断磨练眼力和手艺,继承传统又能突破创新,善于运用工具,巧用工具,研究工具,谙熟于心,制作时大胆下手小心收拾,吸收经验,才能在工艺表现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多快好省的雕刻出工艺造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这句话将琢玉的辛苦,比喻于人才成长的需要,成为了很多成功人士发奋努力的座右铭。而作为玉雕的从业者更应该不畏艰苦,不断钻研,创造出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玉雕精品。
图3 玉雕工具:勾铊、扎眼
图4 玉雕 观音像 设计制作: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