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 制随时变从仵应文水晶雕刻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
2017-09-20孔令平
孔令平
托物言志 制随时变从仵应文水晶雕刻看中国当代工艺美术
孔令平
Expressing Aspiration with Artworks and Changing Style in Echo with the Times
本文以仵应文的水晶雕刻为例,叙述了水晶雕刻与佛教题材的结合及水晶雕刻的精湛技艺;从水晶雕刻实例中,探讨了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总结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的变迁,工艺美术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传统手工艺人不仅要在技艺方面保持传统工艺流程的完整性,还需要在创新方面把握“制随时变”的底线。
In this paper, Take Wu yingwen crystal sculpture for example, describes the combination of crystal sculpture and Buddhist theme and the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of crystal sculpture; from the examples of crystal sculpture,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arts and craft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f contemporary arts and crafts.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arts and crafts are faced with man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traditional craftsmen not only to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in the skill, but also need to grasp the time variable bottom line in innovation.
仵应文
一、水晶雕刻与佛教结缘
水晶雕刻是玉(石)雕刻艺术的一种,中国的水晶雕刻作品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仵应文大师的水晶佛像雕刻系列,在当代水晶雕刻界独树一帜。水晶作为佛像雕刻的材质,最能表达佛教的纯洁、空灵境界,自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仵应文先生出生于玉雕世家,为仵氏第五代玉雕大师,因自幼耳濡目染,练就了扎实的雕刻技艺功底。仵先生对于水晶的喜爱由来已久,他那刚柔并济的个人魅力与水晶的特性不谋而合,从此一系列以佛像为题材的水晶雕刻作品才得以问世。
仵应文从事水晶雕刻创作,作品造型大气凛然、生动传神、结构严谨,雕刻技术吹影镂尘,审美趣味直观、震撼。佛像雕刻是仵先生最为重视的创作类别,用心用意刻画出佛像空灵清澈的形象。仵先生常常拿水晶刚柔并济的特性来比喻自己,从水晶的晶莹透彻中领悟生命的真谛。或因水晶而接触到了佛教,或因佛教而坚持着水晶的创作,也许这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与佛有缘。仵先生通过水晶材料和宗教题材的融合,迎来了耳顺之年的艺术巅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水晶的清澈无瑕与佛教的佛法禅心浑然天成,融为一体。仵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创作出了很多佳作,为世人称赞。他被称为当代中国水晶雕刻第一人,作品被社会各界视为传世珍品。
二、技艺精湛的水晶雕刻作品
初次拜访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先生是在2017年5月中旬,之后参观了应汶玉文化研究院的水晶作品展厅。进入展厅,初入眼帘的是黄水晶佛像,黄水晶材料稀有,十分珍贵。作品《释迦牟尼佛》的工艺技艺登峰造极,完美地利用了黄水晶特有的颜色,配合展台灯光反射出的立体感非常明显。黄水晶佛像庄严殊胜,富有神韵,其面部、颈部、双手和足部采用了喷砂工艺技术,使得佛像更加逼真、庄重。佛像正襟端坐,从正面看澄澈如镜,其雕刻工艺精湛,每一个部位的打磨都处理得很细致,令人感叹到只有潜心修佛之人才有如此的明心见性的创作。
其中有一件作品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就是富有诗意的《晶山童话》。据应汶工作室的劲草老师介绍,在这件作品的背后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1999年,仵应文的一个朋友在非洲淘到了一块独特的天然水晶原石,仵先生看到时非常喜欢,由于这块原石在当时十分贵重,仵先生一直没能力购买。到了2002年,这位朋友主动将这块原石送给了仵先生,就在仵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一个噩耗从非洲传来,他的这位朋友出国后不到一个月,就突发脑溢血去世了。当仵先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情特别沉重,所以这块材料一直都保持着它的原样。2005年,仵先生为了缅怀这位朋友,经过构思,创作了《晶山童话》这件作品。《晶山童话》的原石本来并没有那么完美,在后来设计时用艺术的手段将它变为精美的工艺品。《晶山童话》以寻宝为主题,设计了五个小孩在山上寻宝的场景。作品中的水晶球非常抢眼,在开始创作作品的时候,这个水晶球本来不是球形的,后来磨成了球状,寓意“有球(求)必应”。其中五个小孩看到宝贝后,一个趴在水晶球旁边在听声音,一个张开双臂在丈量水晶球的尺寸,一个在与同伴打招呼,俨然是一个童话世界。《晶山童话》充满了寓意,也是仵先生对于老朋友思念的一种情怀。
仵应文先生与佛宿缘深厚。以佛家“七宝”之一水晶作为材质,塑造了一件件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闻法同修共觉迷,善缘众生心菩提。六道辗转缘深厚, 一朝顿悟求皈依”,这是仵先生与佛的缘分,心中有佛即与佛有缘,佛像是一种信仰的体现,将佛学的概念融入到水晶雕刻之中,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一方净土之中,心灵也得到了洗礼。仵先生的造像艺术,是一个求佛参经的历程,也是他的人生追求的理想。
三、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非常有幸能与仵先生探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有关问题,仵先生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传承技艺方面,应始终坚持祖辈传下来的传统技艺,不能随意改变其工艺流程,要保证工艺流程的完整性;在创新方面,必须保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发挥创造,主要体现在作品造型方面,经过构思、设计,创作出不同理念的作品。
一件好的作品是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反映时代的,具有艺术创造性的作品,并且可以流芳百世,而那些一味“趋炎附势”、“纯粹摹仿”的作品,即使能够以假乱真,但还是“假的”,不是“创作”。创新不能离开传统,它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写意的创造,创新是一种理念。
四、作用在实物上的技艺
“从文化角度看,工艺美术是以民族的传统文化为特质的,具有文化遗产的性质,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诸多成分。作为物质文化,其物质材料是工艺美术的基础,因材才得以施艺,材料也是非物质的工艺技艺的基础。”工艺美术既有物质文化的属性,也有非物质文化的属性,是材料和工艺相结合的产物。
释迦牟尼佛
佛法无边
明式地藏
工艺美术的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工艺美术涉及到实物、技艺、思想、精神等诸多方面,其中实物是工艺美术的物质载体。在工艺方面,每一位工艺大师的技艺是由实物展现出来的,技艺是体现在物上的,一件好的作品展现一个艺术家的人格魅力、思想、创作理念,是真正意义上的“托物言志”。一件工艺美术珍品是产生于一个时代的工艺美术大师之手,突出了一位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修养、审美趣味和人生阅历。
东南大学艺术学教授张道一先生对工艺美术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工艺美术和传统手工艺所表现的东西,是以‘物质’为主的。这是由于所有的艺术表现必有一个‘载体’,这载体就是物质。艺术依托物质世界而成立,物质的繁杂决定了艺术的多样。”工艺美术是以材料为基础,侧重于实物的制作,离开了材料,工艺美术则失去了物质载体。工艺美术大师掌握精湛技艺,将技艺施于实物材料上,制作成了工艺美术品,工艺美术大师这一“托物言志”的表达形式,充分展现了其技艺水平和艺术造诣,离开了“物”,工艺美术大师在技艺表达上就难以实现。
黄财神
黄财神(局部)
晶山童话
五、工艺美术的时代特性
我们正处于社会发展的高速时期,也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历史节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带来的是大众消费的多样性,工艺美术的发展正在顺应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如何满足人们对工艺美术产品的需求,如何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的传统技艺是当下我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秉承传统
工艺美术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必须继承和发扬。在历史的每个时期,都会产生优秀的工艺美术品,而这些工艺美术品的技艺是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所处的时期,正是一个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所以正视中国工艺美术的时代特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古为今用,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的各个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有个共同的规律,就是实用性和审美趣味相统一。实用性体现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审美趣味体现在人们的精神需求。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在造物伊始就客观存在的,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既是继承了过去美的部分,也加入了现在美的体验。所以对于工艺美术的传承,要立足于当下工艺美术的审美倾向,立足于今天的时代特征。
(二)制随时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美术的传承是紧随传统,还是发展革?笔者认为,工艺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要遵从传统,在继承的同时根据工艺美术的个体发展情况,掌握一定“度”的创新未尝不可。工艺美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作品的审美造型和艺术风格上,有的作品在造型、风格、审美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因此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创新是有“度”的,是在保持传统工艺完整性的基础上的创新。如传统石雕、玉雕、木雕等,通过传统的工艺精雕细刻才能充分表现出它的神韵来。一件作品最主要展示的是技艺和材质两方面,在材质上构思巧妙,着力表现出作者别出心裁的审美观念,创造出工美艺精的作品。
“制随时变”中的“变”是体现在工艺美术审美、造型、立意等观念方面的转变,创新应把握一个“度”,工艺美术的创新,是在传统技艺、材质的限制下,顺应当代工艺美术审美特点的创新发展。
〔1〕郝梦征、范文典.《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
〔2〕李砚祖.《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北京:《文艺研究》,2006(12)
〔3〕张道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议》[C].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工艺美术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