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中学生规范化操作的培养
2017-09-19操作的培养
操作的培养
摘 要:中学生生物课堂实验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实验过程,从实验中总结学习结果、结论。但是,由于课堂实验数据和结论来源于实验本身,所以必须加强学生的实验规范操作,以保证实验数据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文章主要就中学生生物课程实验规范化操作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生物课程;生物实验;操作规范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许多数据和结论来源于实验,没有正确规范的操作,很难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所以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的规范化操作是生物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认真阅读实验步骤,以便做到胸有成竹
济南版的生物教材,共有学生实验二十五个,演示实验十个,大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通过一个实验来观察生物的某种结构,如观察心脏的结构、叶芽的结构、肾脏的结构,或制成玻片来观察微观结构。无论哪一种实验,阅读都是实验的第一步。在新教材中,不论是学生实验、演示实验还是探究实验,都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学生只有仔细阅读,知道实验的目的、所用的材料用具、具体的操作步骤、想验证的结论,操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仔细阅读能让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有一个整体的轮廓,操作起来更顺手,也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及时发现不懂的地方,以便于教师和学生交流,从而达到顺利操作的目的,如在探究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时,有的学生对碳酸氢钠溶液不了解;在学生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中,他们问我材料可不可以用其他的叶片,切割叶片为什么不用一个刀片而用双面刀片,等等。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诸多问题,除了有助于下一步的实验操作,还使他们思维得到了锻炼。
二、让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以便规范到位
生物实验大多在实验室完成,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这往往给那些偷懒的学生创造了机会,他们自己不操作,只是看别人做,觉得很简单,但这种眼高手低的习惯,在毕业的技能实验中,就成了丢分项。所以,我在让他们做实验时,无论多么麻烦的实验,都要多备些材料,让每个学生独立操作一遍,特别是一些制作玻片观察的实验,显微镜可以轮着看,但玻片必须人人制作。有时,可能结果与设想的不符,但重在参与,如“验证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许多学生就因为取得唾液量不够,导致没有变蓝的现象。
教师要为学生的独立操作创造条件,如可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增加学生的操作机会,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在阅读中体验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在实验中发现许多新问题,然后尝试解决。比如,“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中气泡的产生,是學生们在操作中普遍出现的问题,“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避免盖玻片下面产生气泡”,这样的语言描述,不经过自己动手制作,是很难理解的。而“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物体的倒像,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如果不是自己亲自观察,更是难以想象。
三、同学之间互相监督,以便查缺补漏
同学之间的监督学习不同于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监督学习主要指在实验小组内,组员都独立操作,互相之间督促完成任务,主要是指完成任务的学生对那些有能力完成但不认真操作实验的同学的督促。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我首先让小组内各成员互相指认,其他同学评价,有关的继续接受监督学习。然后是显微镜的对光调试,有几个学生没有调出白亮的视野,有的学生发现了错误,忙说:“他没有装上反光镜!”或有的学生马上说:“她使用的遮光器的光圈太小!”也有的说是其他同学挡光了,等等。操作错了的学生恍然大悟,重新调试以便为下一步的观察做准备。最后是观察装片,我把玻片给学生,让他们尽量在小的上面写上字母或数字,让他们放片、调试、观察,互相监督,看谁操作得又快又准,这时马上有学生说:“老师,某某调试镜筒不对”“某某眼睛注视的地方不对。”你看,学生的监督多么到位,这小小的细节之处,教师有时也难以发现,但学生看到了、纠正了,这对全班同学都是一个指导作用。
新课标要求我们生物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强调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动手动脑,同学间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提高,实验中的互相督促,体现了共同发展的策略。一个人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其他同学的及时点拨,会让他茅塞顿开,同时体现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四、教师的指导要及时到位,以便排疑解难
生物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无论是在实验的阅读阶段还是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都会有许多疑惑出现,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解疑。无论问题提的深浅、恰当与否,教师都应认真对答,不能敷衍了事。例如,在做“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细胞涂抹在生理盐水中而不涂抹在清水中?”“为什么观察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要对三个枝条做不同的处理?”“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用双面刀片如何迅速一次切割?”一串串的问题,一个个的思想,没有认真的思考、独立的操作,学生是很难发现这些问题的,而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此可见一斑。
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探究性试验,即由探究者自己选定条件,选用一定的材料用具,最后自己得出结论。由于是一种新的实验模式,开始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故给学生讲清这类实验的特点和步骤是非常必要的。如探究“叶绿素的形成条件”这个实验时,首先让学生了解叶绿素的特点,做实验前,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变量,注意对照组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但实验变量要控制在一个。一个探究实验往往需要一定时间,选用的材料也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周围的条件适当选材。要求学生实验规范化不是让学生墨守成规,相反现在提倡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学生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资源,搞好校本研究和实验。
五、认真撰写实验报告,以便总结反思
实验完成了,不是学生们一哄而散地走出实验室,一切万事大吉。如果说上面的一切环节为第一步,那么撰写实验报告为第二步,这是对自己实验的总结,回忆自己在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得出公正的评价以及今后应注意的事项,都应该在报告中体现。准备一个实验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消耗一些材料药品,如果只是走走形式,过程有了,学生没有验证出什么、探究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实验是失败的。我让学生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个实验后,让他们结合以下问题撰写实验报告: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过程(不准照抄课本);②分析本次实验的对照试验和实验变量,你觉得这个实验过程有改进的方法吗?你认为本次试验中你失败在哪里?今后应注意些什么?
其实,本实验就是一个知识点“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但实验过程就不同了,要为这个结论耗费人、物、时间,还要精心设计,认真操作,如果没有实验后的思考记录,那实验就如过眼烟云,容易忘记。
生物实验作为生物课的主要形式之一,要求师生高度重视,规范操作,让生物实验朝着良性化方向发展,真正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愿每一个有责任心的生物教师,共同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