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古涌泉

2017-09-19赵阳

美文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刘安涌泉淮南

赵阳

山里的朋友打来电话——淮王丹井又冒水了!

这是件激动人心的大喜事。寻个空档,进山看水去!

出寿州古城靖淮门向北,跨过东淝河大桥,顺东台湖边行约千米,达八公山下。绕过珍珠泉向东,顺山坡崎岖小道进山。经过废弃的水泥厂门口,树木渐次稠密起来。越上一个高坡,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半山是一片平地,平地东北尽头断崖嶙峋,断崖后群山起伏,松涛阵阵。转身极目,东台湖、船官湖、寿州古城尽收眼底,如烟似岚,宾阳楼、靖淮楼、古城墙清晰可见。一弯淝水斗折蛇行隐于芦荻阡陌中,通过东淝闸连于淮河。低头,山坡下青树翠蔓,蒙络摇缀,一群喜鹊“吱吱喳喳”飞出飞进。细辨,林中杂树以槐树居多,一串串槐花缀满枝头,四周清香弥漫,耳畔一片蜜蜂飞舞的“嗡嗡”声,更增添了旷野的寂寥幽邃。平地过去是片广场,现在种满结荚的油菜,中间生长三五一簇的老树,有槐,有桐,有松,有柏。菜地与断崖间坐落两排东西走向的平房,过去是林场场部。穿过门楼进入院落,院内过膝的荆棘头上吊着去秋的花果,裹着脚步难以成行。两株双人合抱的法国梧桐枝叶茂盛,形如华盖,树下衰草茎秆上承积一层黑白相间的鸟粪。院落东侧地面,乱草丛中静卧石砌古建筑“月牙池”,顺月牙池暗沟上溯十来米有一古井,井口高出地面二十厘米许,直径约一米许,块石砌筑,石缝丛生着一种当地人称“皮树”的植物。迫不及待走近,俯身拨开枝叶,井内果然汪满清泉!

淮王丹井重获新生,八公山幸甚!

最早知道淮王丹井,是通过品赏寿州耆老朱鸿震老先生的《寿州十景诗》:

白云深处采灵芝,行踏松花杖履迟。

声价不矜刘世胄,衣冠犹是汉风姿。

清泉汲水霜侵夜,宝鼎烧丹月上时。

仙寿修成人去也,独留姓字与高碑。

——《淮王丹井》

后来又读到清人黄景仁的《两当轩集》,里面也有关于淮王丹井的叙述:

花草何须怨楚宫,六朝残劫总成空。

地经白马青丝后,山在风声鹤唳中。

终古英灵走河北,此间形势障江东。

我来只访刘安宅,一片斜阳古庙红。

——《寿阳怀古》

《寿阳怀古》下方附有注释。编者考证诗人所说的“刘安宅”,就是淮王丹井旁的淮南王宫。淮南王宫后改建为刘安庙,淮王丹井位于庙东侧,是目前仅存遗址。虽名“丹井”,其实是一眼山泉,砌栏成井,井口南侧留有出水口,泉水曲曲折折流入院中月牙池内。池虽不大,而池水永远保持一定水位,不减不溢,缓缓流动,“原流泉渤,冲而徐盈”“轮转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淮南子·原道训》)。

相传淮王丹井为淮南王刘安炼丹取水之所。《太平寰宇记》记载:“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这个记载与当地传说不谋而合。西汉时,淮南王刘安一心想修道成仙。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带着数千方术之士及家人住到山上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但是,炼了好久也没有炼成。一天,天上出现八朵白云,每朵云上站着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他们捋着胡须,笑盈盈地落在山下。八位神仙来到宫门前求见刘安,门吏见是八个白胡子老人,认为他们不会长生不老之术,不愿通报。八公大笑,顷刻变成八个童子。门吏大惊,赶忙禀报。刘安顾不上穿鞋,赤脚出迎。他知道这是神仙助他炼丹来了。八公帮刘安取山泉水炼丹修道,不久仙丹炼成,刘安吃了后,觉得身子渐轻,遂与八位神仙一道飘然上天。“余药在器,鸡犬舔之”,尽得升天,出现了“鸡鸣天上,犬吠云中”的奇观。由此产生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鸡犬皆仙”“淮南鸡犬”等典故,这座山从此也被称作“八公山”。

《太平寰宇记》和地方传说中所说的淮南王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厉王刘长的儿子,武帝刘彻的皇叔,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16岁的刘安受封淮南王,在寿春度过42年的王侯生涯。刘安是一位开明的君王,博雅好古,求贤若渴,他罗致各种人才在寿春城北的淝陵山谈经论道,门客最多时达到数千人,其中最为赏识的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被封为“八公”。在此期间,刘安与门客集体编写了《淮南子》一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论儒、法、阴阳及诸子学说,描绘了宇宙万物的形态,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知识,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民俗和文学等领域都做出了惊人贡献,堪称“百科全书”,史家称其是“牢笼天地,博极古今”的巨著。直至今日,国内外许多权威研究机构还保留着《淮南子》研究会。因为刘安和《淮南子》,八公山从此成为天下闻名的人文之山、文化名山。

刘安修道成仙当然只是传说。离淮王丹井约三华里的八公山西南麓,淮南王刘安墓岿然犹存。墓前立有一块“豆腐发祥地”的石碑,这是因为刘安是豆腐的发明者。刘安欲求长生不老之术,在山上炼丹修道时把黄豆汁水作为培养丹苗的原料。有一次,所磨豆浆与石膏类物质接触,豆汁竟变成洁白细嫩的东西,尝起来还很鲜美,“无味而五味焉,正立而五色成矣”(《淮南子·原道训》)。 于是人们给它起名叫“黎祁”(谐“离奇”音),五代时始称“豆腐”。刘安取八公山泉水炼丹,结果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仙丹未炼成,却制成了豆腐,使八公山成了中国豆腐的发祥地。

目前,刘安与八公山的故事以及八公山豆腐制作工艺,均被有关方面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至2012年我因故曾到八公山作“稻粱谋”。在此期间,有意查访过淮王丹井的位置。山民传说纷纭,有人说珍珠泉就是,有人说玛瑙泉就是,还有人说马跑泉就是,也有人说老林场场部这眼古井就是,不一而足。为此,我专门查阅了一大堆相关资料。根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八公山“山上有淮南王刘安庙……庙前有碑,齐永明十年(公元492年)所建也。山有隐室石井”。《晋书·乐志》“古乐府·淮南王”篇中有诗咏道:“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寫的就是文中所提“石井”。这个“石井”,是不是传说中的淮王丹井呢?endprint

这个疑问最终通过明嘉靖《寿州志·山川纪》对八公山的记载得到印证:“州治东北五里,淝水之北,淮水之南,汉淮南王安与其宾客八公俱登此山学仙,故名,今山有安故台,石上有人马迹……”从方向、距离推断,写的不正是这个地方?!文中所言“故台”,应该就是《太平御览》卷一七七中“淮南王安立思仙台”的“思仙台”。清代学者李兆洛在《淮南旧垒甓铭》中也有记载:“城北五株山下,土人相传为古淮南王庙,有垒迹存焉。”五株山,古名,也就是石壁后面的雷窝山,现已不存。

有道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淮王丹井滋养着民族文化绵绵发展,同时也作为中国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促进者和见证者,被后人写进教科书中。

公元383年8月, 前秦苻堅统一北方后,为了实现统一天下的大志,亲率90万大军浩浩荡荡水陆并进南下攻晋。队伍抵达淮河一线时,消息传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满朝震惊,晋帝任命宰相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临危受命却“镇之以静”。白天,他带着侄子谢玄来到东山游山玩水,吃酒赋诗,并与他“围棋赌墅”。其实,谢安“已别有旨”,心中早有打算。他派谢石为都督、谢玄为前锋,领8万“北府兵”悄悄西进迎敌。驻守洛涧的秦军毫无防备,不堪一击,溃不成军。晋军乘胜追击,所向披靡,兵锋直指寿阳,在城外八公山隔淝水形成对峙之势。

谢玄踏勘前沿阵地,见八公山群山巍峨,与对面寿阳城遥相呼应,山水一色,山城一体,风景绝美。如果不是战争,八公山、寿阳城实在是吟诗唱和、逍遥自在的好去处。信马由缰来到八公山东麓,见这里依山天然生出一片平地,泉流淙淙,鸟语花香,绿树丛中掩映着三五间房舍,簇拥着中间一处出檐砥柱的大殿。走近了看,见门额上有匾,题有“刘安庙”几个大字。谢玄翻身下马,一揖到地,说:“神仙在上,今要借贵方宝地运筹帷幄,还请原谅小将冒昧打扰!”

上述情节是我根据历史记载和电视画面还原的场景,不可当真。但能确定的是,当时谢玄的前线指挥部就设在刘安庙里。

庙里塑像、香案等设施依次排列,场地逼仄,谢玄索性把几案摆在院内,铺上地图,与随从商讨排兵布阵之策。旁边的淮王丹井无声地流淌着清泉,伴随着一道道指令传下山去。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军进逼淝水,暗自吃惊,与其弟苻融慌里慌张登上寿阳城头,见晋军布阵严整,“遥望八公山上草木,疑皆晋军”,从而没了“投鞭断流”的自信,面有惧色,对苻融说:“此亦劲敌,何谓弱也?!”要求苻融“万不可轻敌”,沿着淝水布阵,脚踏实地地打持久战,从容不迫地打消耗战。

如果秦军坚持按照既定方针用兵,“淝水之战”将是另一种结局,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

谢玄知道己方兵力太弱,且远途奔袭,士气、给养都是问题,必须速战速决。怎么办?还是要用计。怎么用?示弱,要给对方造成色厉内荏、不堪一击的错觉才好。于是,谢玄派人激将苻融:“你们那么远到我们的疆土,却在淝水边上列阵,这是不想速战速决。其实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你们有胆稍微后退一点,让我们的人渡过河去拼上一拼,一决胜负,不也是一件很痛快的事吗?”

苻坚部下听了,纷纷建言:“别听他们忽悠!我们凭借淝水把晋军堵在河流对岸,以逸待劳,退什么退?!”鬼使神差,苻坚此时头脑一热,又犯了妄自尊大的毛病,自负地说:“兵家最忌背水作战,只管让军队退后,让他们过河又能如何!等到他们过来后,我们用铁骑把他们全赶进河去喂鱼!”苻融想了想,也觉得应该这样。于是指挥秦军后撤。不承想河岸空间十分狭窄,前军一退,后军退无可退,拥挤在一起,一下子阵脚大乱,难以控制。此时,混在队伍中的晋军奸细趁机大喊:“秦军败了,快跑!”秦兵多由被迫出征的汉族降卒组成,本无斗志,听了奸细的呐喊,信以为真,争相逃命。谢玄宝剑一挥,跃马扬鞭,带领八千精兵乘势渡过淝水,声析江河,势崩雷电,展开猛烈攻击。

苻融急忙下令稳住阵脚,但号令还怎能传得下去?后退的士兵排山倒海般涌来,坐骑一个趔趄倒在地上,迅速赶上的晋军手起刀落,苻融糊里糊涂结果了性命。秦军全线崩溃,完全丧失了战斗力。晋军乘胜追击,秦军人马相踏,死者塞川蔽野,残兵败将“弃甲宵遁”, 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惶惶如丧家之犬,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晋军追来。

是役,秦军被歼十之八九。晋帝大喜过望,下诏加授谢玄前将军、假节。谢玄坚辞不受。朝廷转赐上百万钱、上千匹彩绸。

淝水之战后,淮王丹井增添了新的传说,留下了“草木皆兵”等掌故。岁月匆匆,及至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大唐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东晋车骑将军康乐公谢玄”位忝其中。昔日香烟缭绕的淮南王刘安庙前,又矗立起一座红墙灰瓦的庙宇,庙内塑谢玄像,庙外树功德碑。刘安与谢玄,本属两个时代风马牛不相及的弄潮儿,却因在八公山上各自奏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美乐章,从此在这方土地上比肩而立,共享烟火。千百年来,谢玄庙吸引了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前来祭拜凭吊,抒英雄之豪气,发思古之幽情。唐代大诗人李白诵吟——

寿阳信天险,天险横荆关。

苻坚百万兵,遥阻八公山。

不假筑长城,大贤在其间。

战夫若熊虎,破敌有余闲。

张子勇且英,少轻卫霍孱。

投躯紫髯将,千里望风颜。

勖尔效才略,功成衣锦还。

——《送张遥之寿阳幕府》

宋代诗人徐钧咏叹——

战败苻坚百万兵,晋家宗社赖而存。

当时若使玄犹在,国祚桓玄未可吞。

——《谢玄》

还是宋代诗人,曾极则在对淝水之战的结果做了反向设定,读来更添几分思索——

儿辈能军国未危,更令朱序助声威。

秦人若也全师集,云母车盛晋鼎归。

——《谢玄庙》

三endprint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隆隆转入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经过“靖难之役”后百余年的休养生息,江淮大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这一天,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杨瞻深入寿州办案,案牍劳累之余,由知州吕穆感陪同上山游览。走近淮王丹井时,但见峰峦叠翠,清泉畅流,祠亭台房参差排列掩映其间,游人香客络绎不绝。杨御史心旷神怡,脑海里蓦地蹦出晋代左思的诗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这个打心底对“天下读书种子”方孝孺敬佩有加的读书人,身在官场却十分向往闲云野鹤的自由生活,虽难“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但能“偷得浮生半日闲”, 流连在这梵音缥缈、浓荫似洇的八公山上,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哉!

掬丹井水,煮八公山茶,杨御史与吕知州在月牙池旁對饮唱和,乐而忘返,沉醉其中。呷了口茶,杨御史目光一扫,看见平地尽头半坡上的崖头空荡无物显得突兀,于是对吕知州说:“我们在那建个凉亭,如何?”吕知州放下茶杯,站起身来仔细看了看,右拳半握朝左掌中一击,连声称“好”。转过脸来,问杨御史道:“依大人之见,凉亭起个什么名字?”杨御史脱口而出:“就叫‘振衣亭——在高高的山岗整饬衣服抖落灰尘,在漫漫的长河洗去足上污浊。这句诗写的不就是此山此水此情此景!”

杨御史、吕知州相视而笑。

当晚,两人没有下山,就在谢公祠内一间破旧的厢房里抵足而眠。

窗外万籁俱寂,杨御史、吕知州谈兴不减,两个读书人惺惺相惜,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犹如山下淝河流水一般汩汩不断。聊着聊着,话题复转到读书上来。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求知永远是人间真理。八公山是座人文之山、文化之山,古有刘安招贤纳士“说林、说山、人闲诸篇多纪古事”,从而成就“集古代思想之大成”的《淮南鸿烈》,我们能不能把坍塌颓败的谢公祠“广屋舍为山房”,修缮改建为书院,“令乡士诵读其中”,“以补学校之阙而辅其不逮也”?

山上的黎明来得早。寅时刚过,画眉、云雀的鸣叫已响彻山林。杨御史、吕知州一夜未眠却毫无倦意,他们要早早下山,去安排涌泉书院建设事宜……

当年秋季,涌泉书院、振衣亭相继建成。一批学子在知州吕穆感直接资助下入院读书。至万历年间,涌泉书院声名远播,已成江淮一带屈指可数几处大书院之一。

关于涌泉书院中走出的学子,有一人不可不提:方震孺,字孩未,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中进士,初任沙县知县,后为御史。其一生为官忠直,不畏权奸,国难当头时自请犒师,坚守辽东,虽屡遭奸党迫害,身陷囹圄,险些丧命,然忠心不泯,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方得以出狱归里。方震孺工诗文,擅书画,明代著名政治家,御史左光斗赞其“才子名家赋早工,西台一入想雄风”,寿县碑廊藏其五尺立幅草书刻石一方——

长安道路奔驰日,故园楼台曲卖时;

如此弟兄天下少,儿孙著眼断肠诗。

——《感调之》

赋闲在邑,方震孺多有义举,曾为州学宫(也就是今天寿县古城西街的孔庙)作《募种树文》。看到涌泉书院年久失修,又联络乡绅集资修复,并作文记趣:“因山为基,因泉凿池,又有茂林修竹,故习静者乐栖之,而耽情游览者亦往来不绝耳。”自此以往,淮王丹井被列为“寿阳八景”之一,享有“淮南第一胜迹”美誉。

十分可惜,明末江淮一带战祸频仍,涌泉书院毁于兵燹。

沧海桑田,否极泰来,历史时有惊人的相似。清顺治年间,就像当年八公山迎来御史杨瞻和知州吕穆感一样,冥冥中上天垂青,又为淮王丹井送来一位贵人。

阳春三月,天朗气清,莺飞草长。徐徐微风中,寿州隐吏孙绍先携儿带孙到郊外踏青。往诣涌泉书院旧址时,但见荆棘茂草中仅余佛殿三间,栋朽梁蠹,摇摇欲倾。孙绍先喟然长叹:“未承想久享盛名的涌泉书院,居然衰败到如此田地!”

听见人声,从佛殿里转出位老僧,伛偻着腰,蹒跚着步,凑至来人身边问明身份,双手合十,颔首低眉念了声“阿弥陀佛”,说:“原来是贵客光临,陋庵有幸!”

江淮一带“庵”有两种含义,一是遮风避雨的简易搭建,二是僧尼修行的住地。老僧口中的“庵”,两种含义应兼而有之。

老僧把孙绍先让到月牙池旁坐下,返身进殿取了茶盏,两人在淮王丹井旁煮茶对饮。三言两语之间,引为知己。

孙绍先说:“我记得小时候,山上建有文昌阁、杨公祠、谢公祠,有亭,有台,有池,有渠水,远水环抱,乔苍梓翠,游者不绝,为州人游乐及士子静息之所。除殿宇僧舍外,还有百姓村庄四五处,房屋百余楹。怎么一转眼,这一切都荡然无存?”

老僧答:“君不见历史上很多有名建筑都是以承平而盛,以乱世而废;以丰稔而盛,以荒歉而废;以创建得人而盛,以翊卫无人而废。八公山也不例外。”

“可是,天下太平有年矣!年成也不错,庄稼连年丰收;山下所谓的社会贤达也层出不穷,可山上破败如故,多年无人问津。”

“是呵!贫僧株守于此五年有余,一直未曾遇见有问庵祠兴废者。难道说这就是八公山的命运?难道只有古人兴耽于山水而忘却了自己?或者说今天的人们心思都在温饱上,只图混个肚子圆,因竭蹶以不遑,从而忽略了精神上的修为和追求?”

孙绍先不置可否,想了想说:“估计还是社会动荡造成。这好比一个人的身体,元气充足,什么事情都能做。现在的人都经历过兵荒马乱、病患瘟疫的祸害,就像大病初愈尚在恢复中,还真不能苛责他们并寄以重望。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不是去评论盛衰,而是抓紧想办法把庵祠修复,不要让涌泉书院消亡了才好!”

老僧站起,一躬到地:“施主说到我的心里去了!”

“我家也不宽裕,好在有些古人字画,你拿去换点银两,算我尽点微薄之力。”

拿着这些字画,老僧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招集工匠不到十天便把佛殿修葺一新,正式更名为“涌泉庵”,供观音于东殿,供华祖于西堂,另建山门一座、韦陀殿一间,隔院旧房整理为书院,教授儒学、理学,讲经史,诵诗书,学礼仪。工程竣工,老僧找到孙绍先,央他写个碑记。孙绍先欣然答应,于顺治十五年戊戌初夏一日立《重修涌泉庵记》于涌泉庵山门内侧。endprint

现在,这方石碑收藏于寿县楚文化博物馆内。

民国时期,涌泉庵时有小修,“铁笔”张树侯曾为此书丹立碑。八公山设为安徽省立第五区林场后,涌泉庵改为林场场址。1949年初,寿县人民政府接管八公山林场,涌泉庵仍为场址。

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所向披靡的造反派无空不钻,盯上了淮王丹井后摩崖上的“万古涌泉”四字——听人说,“万古涌泉” 表达的是淮南王刘安“轮转而不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的期许。那么,砸烂“封、资、修”就从此开始吧!从采石场调来五公斤TNT,在摩崖的四方下角俱打眼放药,“轰隆”一声,乱石横飞,“丹井屏风”摩崖夷为平地,千年景观灰飞烟灭,毁于一旦。

更悲催的毁灭还在后面。1958年初,根据八公山石灰岩分布广泛,且离淮南煤矿、淮南电厂较近的实际情况,省、地决定建设寿县水泥厂,选址就在淮王丹井西约500米的珍珠泉边,1959年建成投产时年产水泥1235吨。由于其时大兴基建,水泥奇缺,寿县水泥厂自建成之日起便不断受到方方面面重视,一度列入国家规划的100个水泥厂项目“笼子”,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1987年水泥产量达到9万吨,1998年达到40万吨,成为地方最大的现代化中型企业。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寿西湖农场看到水泥生产的巨大潜力和利润空间,在淮王丹井旁建成了寿西湖水泥厂。两厂比赛似的开山取石。先是珍珠泉边的凤凰山被从大地上抹去了,然后是淮王丹井旁的雷窝山不见了踪影。然后是放牛山、里涧山、解郢山……

山体生长树木,树木涵养水源。山没了,树就没了;树没了,水就没了。

珍珠泉的水头越来越小,淮王丹井先是小了水头,后来断流。再后来,井底露了出来。当地百姓议论,这是因八公山“地气”漏了、“龙脉”断了、“风水”坏了。缺了水,山就没了灵气,不再是宜居宜游之地。先是林场场部搬迁,紧接着,附近山民也纷纷迁去。淮王丹井人去屋空,杂草丛生,各类建筑失修坍塌,断壁颓垣残砖碎瓦疮痍一片。仙踪灵迹,荡然无存矣。

这一幕被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真实记录下来。2009年6月9日,余先生和马兰到八公山公墓祭祖,正好从珍珠泉边经过,回去后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

到了寿县还是遇到那个每年都遇到的大遗憾:一家水泥厂把八公山的山体挖得满目疮痍、狰狞可怕。水泥厂周边很大范围内都是一片灰蒙蒙,连一处历史文化遗迹珍珠泉也变成了泥灰泉。听说很多年前曾经有一个高龄的书画家跪在当地官员面前要求搬迁这家水泥厂,但看来没有产生效果。

对于这件事情,我想接着那位书画家再大声呼吁一下,我倒不仅仅是为了珍珠泉,也不仅仅是为了灰蒙蒙,而主要是为了八公山。我想告诉当地官员,这座被挖得满目疮痍的八公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名山。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八公山下,草本皆兵”,可见这座山已经进入“公共语汇系统”。中国历史那么长,能够进入“公共语汇系统”的山水很少,只有“泰山北斗”“不识庐山真面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等寥寥几处……依据《淮南子》,八公山又是中国豆腐的发明地,让人立即联想到这里应该有最佳的水质、最上等的豆蔬作物。直到今天,这里都有理由成为中国的“素食圣地”……因此,八公山必须受到保护。

——《八公山下》

不知是否余秋雨的呼吁发生了作用,反正文章发表不久,有关方面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壮士断腕,果断做出全面关停八公山72家工矿企业的决定。仿佛在一夜之间,漫山遍野的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的开山爆炸声戛然而止。

山体修复,植树造林,划定历史遗存保护区,还八公山自然风貌。经过一年四季,人们惊喜地发现,八公山上的树木,枝叶上的浮灰冲刷殆尽,又焕发出新绿……

山顶烟雾弥漫的天,逐渐蓝了;山脚泡沫翻溅的水,逐渐清了。几年过后,干涸已久的淮王丹井,居然又冒水了!

井水清澈见底,水面熠熠生辉,倒映着井口摇曳的枝叶和造访者一张鹤发鸡皮欣喜若狂的笑脸。久违了,看见你真好!

丹井的水源,还不足以涌出井口。但我想,不怕,只要我们真诚地对待她、保护她,要不了几年,水流一定可以恢復得像历史记载的那样,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古涌泉!

淮王丹井,魂兮归来!八公山,魂兮归来!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安涌泉淮南
鸡犬升天
柔软的惩罚
涌泉村(组诗)
涌泉村 (组诗)
蜡像女友
CRADLE OF TOFU BY DAVID dawson
蜡像女友
高钙植物肉
淮南王的驴子
冯玉钦、崔泽东、周涌泉、陈鹤翔等同志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