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记的戏剧性
2017-09-19赵兴红
赵兴红
这一期我们重点推出的是回族学员仝志男的两篇散文《江北散记》和《东苑杂记》,她在文坛虽然是个新手,文字和火候方面还欠老道,但这两篇散文在立意和切入的角度上让读者读出了新意。
关于在散文创作中能不能有戏剧性,是散文理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但那也只是理论界的事,年轻的创作者在创作上用足了洪荒之力,艺无定则,法无定论,无论是形散神不散,形散神也散,还是形不散神也不散,只要散文可读耐读就可,多种创作手法的探寻使散文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仝志男就是这样一位行走在江北皖南的作者,她静静地观察,潜心地思考,用诗话的语言描写身边的风土人情,景色在飞,故事在飞,思想也在飞,她的散文呈现出一种很强的戏剧性,读来饶有趣味。
比如,她描写西梁山、凤台山等自然景观,不仅加入了历史文化,还以鸡笼山的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后,欲借赐封之名“曲斩”有功之臣的故事带入;对于乌江,绕不开乌骓马引颈奋蹄的嘶鸣,绕不开叱咤风云“王”的啸音,但她对于乌江的讲述,有别于对垓下楚歌的常识性讲述,而是对楚霸王赋予了新的形象。
霸王项羽身带九条龙,又如何?乌江渡前“渡马不渡人,渡人不渡马”,就连一匹马也不愿苟活,霸王又岂能独活于世?!马打滚,鞍落化为山,从此一座马鞍山青音不绝尔。从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霸王项羽仍旧赢取苍生的瞩目。真性情也!唯一个“真”字,成就了矗立的雕塑。
有些散文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不断地去重复书写,是不必要的。尤其对于文化历史古迹的书写,站位要高,立意要深,角度要新,否则很难写出新意。比如,陋室因为《陋室铭》而闻名天下,但《陋室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并无定论,作者先从当地传说来叙述《陋室名》的成因。刘禹锡是因为屡次被贬,每次以华彩乐章面对不公平的遭遇,先有“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再有“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最后当他的待遇只剩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时候,愤然提笔写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大家都知《陋室铭》是刘禹锡写的,但作者却不这么认为,她进一步从点校本志书的记载考察《陋室铭》的真正作者,“陋室,旧志按:定州亦有陋室及铭,崔沔撰。定州,古中山,梦得故里,或疑‘山不在高铭,为定州之陋室作。”并依此志大胆推断,《陋室铭》真正作者可能为崔沔,而禹锡建陋室念乡忆祖,是为明志,但后人以讹传讹,竟以为《陋室铭》为禹锡所作。散文不是史志,但可以為史志提供一种可能和不确定性,也为史学家进一步论证和考据提供了启发和思考。
关于篾匠街的故事写得也充满戏剧性。“三步两个弯,走桥不见桥”,本来是条普通的老街,在作者笔下,却成了一条百转千回、活色生香的故事街。先有伍子胥和浣纱女的传奇相遇,再有八仙普度众生的神来一笔,使这条街充满了无限遐想。
通篇读下来,这两篇散记语言简短明快,节奏有音乐感,有画面感,字里行间又加入了作者的戏剧性加工,使整个文章充满了传奇性和故事性,这样的散文读者怎么会不喜欢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