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理念下的“互联网+”生态文明建设:挑战与创新
2017-09-18李茂娇刘寒梅
李茂娇+刘寒梅
摘 要:十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放在首位。然而,在许多大城市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彰显的情形下,如何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2015年7月,国务院制定实施《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为打造"互联网+绿色生态"模式、建设绿色智慧城市、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开拓了一条康庄大道。本文从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分析,指出:创新型的“互联网+”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绿满十堰”目标的另一突破口。
关键字:绿色理念;互联网+;生态文明;挑战;创新
绿色理念(green conceptions)即追求“健康、和平、绿色、可持续”的做事、待人、发展的基本原则。“健康、和平”是实现“绿色”的途径和表现形式,“可持续”是“绿色”的必然结果。2016年6月5日是第45个世界环境日。我国把“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作为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旨在引导社会各界着力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共同履行环保责任,维护环境质量,共创美好家园。而十堰市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和加快转型跨越、带领群众全面脱贫的双重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系列目标成为社会各界普遍担心的问题。所以,坚持以绿色理念为基本核心,将互联网融入城乡建设当中成为十堰地区乃至其他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互联网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
十堰丹江口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对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农业创收、沿江的生态状况以及气候等起着重要作用和重大的影响,对北方供水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自水工业发展以来,我国的水资源管理都采取粗放式管理,任其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目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大胆突破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紧跟现代科技发展的脚步,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期,人们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已经能够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已经能够将互联网很好地应用于水源管理。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水资源的信息化已成必然趋势,加快十堰丹江口水资源信息化建设,为十堰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所谓信息化就是将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通信、遥感、传感、数据库技术等的综合,水资源信息化是社会经济信息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满足社会及相关行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信息,达到本文所提的“互联网+水资源管理”。
(一)建立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
建立十堰市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水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通过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使我市水资源系统能够得到集中、统一、规范的管理。对整个十堰市水资源信息进行统一规划采集,通过对采集信息的系统分析,通过统一的网络平台及时呈现,保证各用水单位能全面掌握水资源信息,为实现水资源高效统一的调度打下基础,为进一步改善十堰市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水源储备。
1.数据采集平台。对十堰地区各流域水进行统一规划,安装水位检测设备,对于大型企业用水使用流量监测设备,及时进行数据采集,并上传至云数据中心。远程监控水质及水流变化,为水污染提供可靠依据。
2.云基础平台。建立十堰市水源云数据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打造一个完整、系统、高效的云数据中心。
3.云数据。按照各行业务需求的不同,建立资源数据库为水源分配提供依据。
4.数据支撑。建议统一的云门户系统,实现十堰地区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结合GIS信息系统,实现全市范围内水资源的全面、精准化管理。
对十堰市水资源的全面检测与监测,统一管理,形成一个清晰明了的水利数据资源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全市水资源的统筹规划、合理利用,能更有效的保护好水资源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二)“互联网+”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的弊端
由于操作技术的不成熟,建立水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仍太过于粗糙,该系统还不能发挥预期的作用;同时,在建立水资源数字化平台方面有大量的技术性工作,非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困难。但是,总体来看,互联网运用于十堰丹江口水域的管理是利大于弊,只有这样才能高效合理的运用水资源,做到真正意义上绿色理念下的文明用水。
二、互联网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应用
十堰市依山傍水,有丹江水的孕育,有武当山丰厚的文化底蕴,加快推进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但是,十堰市的环境建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环境资源紧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生態系统脆弱,因此需要从构建科学绿色合理的环境保护体系来推进环境方面的建设。
(一)十堰市面临的环境建设问题
1.资源环境紧张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水质安全是十堰发展的生态约束力。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末,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到二类要求,直接汇入丹江口水库的各主要支流水质不得低于三类。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十堰市环境容量受限,环保门槛提高,生态环境硬约束力增加;于此同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与水源地区经济发展的矛盾,使得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较为困难。
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十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部分城镇仍处于贫困或者脱贫困状态,又由于十堰最初发展的汽车工业文化,使得城市的发展以工业为主,而忽略了环境的潜在问题,据调查,近几年,十堰市及周边地区雾霾程度不断加重,环境质量愈发低下,“还我一片蓝天”成为百姓心中最强烈的呼声。
3.生态系统脆弱
南水北调水量的保障使得汉江水量减少,流速减缓,水体的自净能力变差、水体有富营养化的趋势。十堰山多谷峡,山坡高陡,大部分土壤抗冲击能力弱,易发生地质灾害,生态系统先天及后天的脆弱易致水土严重流失。
(二)互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网络是21世纪的最佳工具,网络技术和GIS技术共同应用于现代环境的保护,使得环境保护进入了信息化的高速时代。
互联网应用于环境保护已经深入社会,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在计算机领域也研究和开发了很多可以供环境监测、治理方面的应用软件,如:
1.使用以网络为工具的WebGIS技术对大气污染模型的模拟与可视化,从而实现了数字环保,对环境预测的定量分析的转变做出来巨大贡献。
2.计算机在林业应用。森林档案管理与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林业的管理十分重要。以往的统计多为数字以及文字,形式单一,不易观察,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数据库结合音频、动画、视频等技术,使得提供的信息将会更加全面和准确反映与展现实际情况。
3.资源共享。国际互联网Internet将以往相对独立,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信息发展为有相当规模的电信网络,通过一定的通信协议(TCP/IP)实现更高层次的互联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环境资源的共享。
三、互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农业是一个城市地区的根本,百姓的生活寄托,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今十堰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采取调整种植业结构和生产结构,增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将互联网技术快速应用于现代农业,以促进十堰市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农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信息农业。
(一)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十堰市农业人口基数庞大,每万人中仅有几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由于目前农村科技技术人员的稀缺,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换率低,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很少是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上。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一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力较差,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其次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种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无法满足农民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第三,农业的劳动力基本上还是普通百姓,网络技术的失用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二)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的结合
随着全球信息化热潮,我国农村信息化受到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网络技术的应用也迅速占领着农业的各个领域,对整个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都产生了无法估计的积极影响;应用如下:
1.无线传感技术在农业中应用。无线传感技术(WSN)是当前国际上备受关注的、涉及多学科高度交叉、知识高度集中的前沿热点研究。它综合了传感器、嵌入式计算、现代网络及无线通讯、分布式信息处理等技术,其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和网关构成,能够协作采集、感知和时实监测网络覆盖区域内的各种环境信息,其主要应用于温室环境信息的采集和控制。
2.GMS在农业中应用。农业信息发布系统由接受终端和管理机组成,基于GMS网络。主要功能有:短信、语音播报功能、信息试听功能、信息保密功能、管理功能、系统控制功能等,这些功能运用于农业生产都极大地简便了农业操作过程。
3.农业系统模型及预测系统。重点建立农业生物——环境——技术系统的计算机模拟模型,从而动态预测系统的行为和结果。它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作物生长的系统优化与建模技术、
4.农业管理决策系统。它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GIS)、农田管理决策系统、智能化操作系统等,使得农业管理更加精准化。
结束语
在綠色理念下的“互联网+”的运用对于整个十堰地区无论是从水资源、环境、农业等方面来说是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环节,它将支撑着十堰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培琴 青海省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J]. 信息系统
[2] 张华钢 孔小丽 陈霞 湖北省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与思考[J].
[3] 刘小丽 冯仲科 曹恒 王永国 WebGIS技术在环保系统开发中的运用现状及对策[J].
[4] 陈慧玲 顾雷 计算机在林业应用中的不足与前景[J].
[5] 徐秀琴 万义华 邹春江 丰城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6] 索长龙 林兰 刘义 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在智能农业中的应用[J].
[7] 李秋锦 苏楠 GSM网络技术在农业信息发布中的应用[J].
[8] 董亮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信息农业发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