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
2017-09-18张景义刘丹张德玉
张景义+刘丹+张德玉
摘要:从商代殷王武丁之妻妇好墓的考古中发现产自新疆和田的软玉,到西周时期周穆王携带丝绸远赴西域;从西汉张骞奉汉武帝派遣,三通“西域”(帕米尔高原以西),到东汉时期的官方使节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从东汉时期班超投笔从戎捍卫西域,到唐初著名高僧玄奘西游印度,满载佛教经典而归。中华民族的先人,前赴后继,开辟了源远流长的东西方之间的外交、文化和商贸之路。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将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腊文化以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就是古代的陆路“丝绸之路”。虽然“丝绸之路”这一商贸之路早已存在,这个名称产生的时间却非常近,不过百余年历史。你可能认为“丝绸之路”这个名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此言差矣!“丝绸之路”是由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来的。这个贴切、写实、富有诗意的名称很快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并且风靡世界。李希霍芬是“丝绸之路”概念之父,他对丝绸之路的研究,为世界开启了一扇了解中国的大门。
关键词:丝绸之路;由来;影响
一、丝绸的反响
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商贸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于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价格极其昂贵,各国元首和贵族曾一度将穿着中国丝绸视为富有和荣耀的象征。
二、命名的背景
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欧洲以及北非的陆上贸易交往的通道。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就历经新疆到中亚,再到欧洲。当时欧洲人以“赛尔”来称呼丝绸,称中国为“赛里斯国”,即“丝绸之国”。19世纪,以研究《马可·波罗游记》出名的英国地理学家亨利·玉尔出版了《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中世纪关于中国的记载汇编》一书,“丝绸之路”一名呼之欲出。
在这些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李希霍芬找到了这样的关键词汇。1877年至1912年,李希霍芬和学生蒂森历时35年时间整理出版了名为《中国:亲身旅行之成果和据此所作的研究》的五卷本巨著。在这本书中,他最早提出了“丝绸之路”的德文词汇:Die Seidenstrasse。他认为自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之间,连接中国和河中地区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存在着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这一路线就是“丝绸之路”。李希霍芬对内陆亚洲的详实考察记录使其与“丝绸之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命名的依据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北中南三线均从长安或者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西行,再经武威、张掖、酒泉汇合至敦煌。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多有分岔和支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梨(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波斯和地中海的大秦(古罗马帝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沿着天山山脉南麓向西行进,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波斯。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东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对 “赛里斯国”的称呼很快流传开了。
四、名称的影响
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首次提出 “丝绸之路”这个词汇还是比较谨慎的。在他的概念里,“丝绸之路”仅指汉代欧亚的贸易通道,甚至只是特指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欧亚交通道路。从他权威性的历史篇章中可以显示出处理宏大理念的意图。最初的“丝绸之路”只是一个实用的速记短语。1936年,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干脆直接以《丝绸之路》为名出版了一本书,从此,“丝绸之路”一词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最初,“丝绸之路”只是指从中国长安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通道。其后,又有了绿洲道、沙漠道、草原道、吐蕃道以及海上道等。“丝绸之路”的含义被不断扩大,被人们看作是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今天,“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名词。1905年,李希霍芬去世,他因对中国地质学的研究而被中国和世界铭记。在近代中国地质学界,李希霍芬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就是在偶然和必然间闪烁着迷人的光辉。乱世之中,李希霍芬来到中国,在这个东方古国行走了长达4年。他的记录和文字,成为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当时中国的宝贵文献。他提出的“丝绸之路”成为当今中国人最熟悉的地理名词之一。他对“丝绸之路”故事的讲述达到了令人称奇的地步。也许重读李希霍芬会激励我们去挖掘文化沉淀的更底层,在那里埋藏着像李希霍芬那样的杰出前辈的著作,从多方面预言了我们这个更为先进、信息更为发达的时代。他以他的行走,记录了中国,命名了“丝绸之路”。
我们品味“丝绸之路”这个充满诗意和美感的词汇时,不但感悟到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绵延不绝的文化交流,而且也记住了其首倡者——李希霍芬。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个半世纪前那位孤独行走的地质学家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及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晋)郭璞注.(清)洪颐煊校.谭承耕,张耘点校[M].《山海经 穆天子传》.长沙:岳麓书社. 1992.12.
[2]許心怡.“丝绸之路”之名从何而来?[J].《科学大观园》.第十六期.2016.06.15:23-24
作者简介:
张景义: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开滦总医院教授。
刘 丹:华北理工大学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
张德玉:华北理工大学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