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三”课改模式下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09-18田尚千

魅力中国 2017年38期

田尚千

今年,全市全面推行了以中枢三小“三三”课改模式为样板的课堂教学改革,这被称为“翻转课堂”和“教室里的革命”。在组织了专题培训、现场观摩、主题学习后,我们学校也推行了这种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展示汇报”为特色的课改模式,课改实施两个多月来,我们经历了学团建设探索期到成熟期,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学校新课改日趋成熟。但是,在新课改模式下的阅读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问题

(1)阅读肤浅化倾向

阅读肤浅化倾向表现为教师只关注课文内容,把教学任务简单地分解为一两个问题,一堂阅读课里学生就只是解决一两个简单的问题,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多,语文素养没得到有效的提高。笔者曾听本校老师教学的一堂阅读教学课,内容是二年级的课文《我选我》,老师在这堂课里只是组织学生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们班为什么要选一个劳动委员?”、“王宁为什么要自己选自己?”在分组汇报展示时,请了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一个小组六位同学上台,只有两位同学发言,一位说问题,另一位说答案,其他学生则干站着。在后来的随堂听课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老师设计的问题都非常简单,多数是“为什么”、“是什么”这一类的问题,答案就在句子当中,无需学生思考。我们问执教老师为什么会这样,他们说担心问题设计难了学生答不上来,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2)课堂上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

实施“三三”课改后语文课堂显得沉闷,没有了朗朗的读书声,这是全体语文教师的体会。即使在二、三年级,课文句子优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本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但由于过于着重关注内容,致使把句子丢在了一边——“得意而忘言”。在一节课改研讨课上,学校一位老师执教了三年级课文《秋天的雨》,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童话,但学生在学习中只是说秋天的雨有些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哪些句子是比喻句,哪些句子是拟人句,就是没有书声,好像在完成阅读题,阅读课变成了阅读练习课。

(3)汇报展示缺乏总结概括,信息分散

学生汇报信息分散,给人印象不深,学生想到哪里说哪里,有时直接是把原文句子读一下,这又是“三三”课改给我们听课老师的直观感受。听课老师听了学生的汇报尚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那其他学生就更不言而喻了。一位老师在教学《爬天都峰》时,设计了“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学生在汇报时直接读第一段,后来在老师的提示下,读了相关句子,但还是没有概括出来,也没有总结,致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天都峰是什么样的还是没有完整的印象。在《秋天的雨》这节课中,学生在汇報秋天的雨都有哪些颜色时,一会说颜色,一会说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一会又说哪个字是多音字,说了很多,但由于信息不集中,给人的印象也就不深刻。

二、对策

就上面存在的三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课改模式的阅读教学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在制定学案时,注意目标的层次性和问题的开放性

在课改培训时,主讲老师要求我们在设计学案时。问题一定要简洁,一两个问题就好。诚然,这样做的好处是更能发挥问题的导向相,避免肢解课文内容,但是这样的不足是问题很难满足不同层面的学生,而且为了满足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得把问题设计简单些,从而导致了肤浅化。那么,我们在制定学案时,是否注意目标的层次性,把问题设计得更开放些呢?让基础差的同学完成简单的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句子当中,而让基础好的同学完成较难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答案,把简单的问题定为必做题,稍难的问题定为选做题,在汇报的时候让基础差的学生汇报简单的问题,让基础好的学生汇报稍难的问题。以《我选我》为例,将老师设计的“为什么要选一名劳动委员“和”王宁为什么选自己“作为必做题,另外设计“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大家在想什么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听了王宁的话,你又是怎样想的?”作为选做题,这样就照顾了不同层面的学生了。如此,在课堂上,学生既得到了语言训练,又得到了思维训练。

(2)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研究表明,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古人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朗朗书声的缺失不能不说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缺憾,它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少了那么一份情趣。二、三年级的语文课文,大多是优美的童话,句子优美,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它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在教学时,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秋天的雨》,没有必要让学生一句一句地分析运用了哪些修辞,好在哪里,让学生联系实际读出来就行了,整句的美,散句的美,音韵变化的乐感等。再如,在《爬天都峰》时,与其让学生汇报“我”心理的变化过程,还不如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体会。

(3)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让信息更集中,给别人完整的印象

在小组汇报展示时,将基础好的同学、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安排在最后,由他来总结本小组的发言,这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作用。另外,引导学生聚焦问题,当学生回答出现“跑题”时,及时纠正,让学生先汇报学案上的问题,再汇报自己的其他理解。其实,回答出现跑题的同学往往是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他们思维活跃,于是想到哪里说哪里,结果是基础差,思维反应慢的同学跟不上节奏,致使说的人只顾说自己的而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表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照顾基础差的同学,实现整体提升。

以上是笔者在学校教研活动观课中的体会与思考,在教学中也在积极实践,但平心而论,师生适应课改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探索,实践,反思,改进,这样我们就能不断成长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