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

2017-09-18王利梅

魅力中国 2017年38期
关键词:强化习惯创新

王利梅

摘要:增强孩子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提升知识容量,达到学一而应千变之效,避免在课堂上知识看似学会了,而考试考不了好成绩的现象,总觉得没有学过这类题,其实真正是没有学透、学活、学用。

关键词:改革;创新;强化;习惯

兴趣是学生可持续性学习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宽容能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赏识更能为学生兴趣之火的燃烧添加无尽的燃剂。在课堂交往中,学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人格态度等都会进行评价,给出判断和情感反应,甚至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课程上。

一、改革教法,为学生的学习指路导航

(一)预习很重要

重视预习,改变预习方式,将课堂知识前置,每天新课预习要求有四:其一,阅读数学教材,将例题读通、读清、读懂,其二,谈谈我们的收获,我知道了要写出答案,其三,要试着做后面配套的习题,其四,我的疑问困惑是什么?检测方式:先出几道本课的检测题,让学生试做,有多少人做对,有多少人做错一目了然,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也暴露出来了,针对问题以及预习中学生的疑难进行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在错误中找到根源,在疑难处点拨达到画龙点睛之效,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牢固的印象,并且不仅知道什么样是正确的,还能知道什么样就会错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同时,当堂纠正预习中的错误以加深理解,巩固强化知识。课堂的精讲,势必会给学生留下多练的课堂空间,所以增加课堂容量将是我的改革教法的第二步。

(二)提升课堂的知识容量

就像作文一样结尾处的升华将会使文章大增色彩,所以每堂课剩下的时间,就要给孩子增加习题的难度变化题型,提升知识的容量,以增强孩子的灵活应变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效果,提升知识容量,达到学一而应千变之效,避免课堂上知识看似学会了,而考试考不了好成绩,总觉的没有学过这类题,其实真正是没有学透、学活、学用。

(三)激活课堂的活力

课堂要活起来,则要有新意,所以在教学中要将问题情境化,将规律法则幽默化(搬家交换、四则混和运算),风趣化,将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化(画线段图),将问题情景化等多种形式,使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呈现给孩子,让孩子从直观形象深刻理解其中的道理、内涵。

二、创新学法,为提高学习成绩指路引航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理性的思考,实际上数学也充满着表现的感知和做题的技巧,是读思做三者的有机结合,所以在学法上我注重从三个方面加以指导。

(一)读数学

数学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知识的重点概括,每一个问题都是点睛之笔。如果学生仔细品读思考,读懂每一个知识点,理清每一个逻辑关系,那么他一定能学会、学好数学。因而,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认真阅读数学教材是很有必要的。读是思的前提,如果连题都读不懂,头脑中就不会有清晰的印象,无从下手。从教十多年,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对题目只是粗略地看看,不能细致地观察、分析、理解题意,造成丢题、看错数字、看错运算符号、漏掉题目要求等多种情况,答案自然就不正确了。

(二)做数学

“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经历体验中构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材料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实践的数学活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活动上,并获得对知识的体验。

(三)思数学

理性的思考仍是数学学习的主旋律,所以要想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就得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揣摩每一句话的含义,理清题意。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我以“讲数学,争当小老师”活动为契机,引导部分学生每天完成作业后向老师或组长讲解一遍,说清自己的做题方法和思路,训练他们的思维,巩固理解,真正学会。

三、强化习惯,为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习惯好坏对孩子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好习惯小到取得一个好成绩,大到受益终生,坏习惯则开领孩子走向懒散、马虎的深渊,越陷越深,所以,良好的计算习惯,作业习惯,补错习惯,做题习惯等仍需不断加强,巩固,使孩子从细节做起,从基础做起,为学好数学取得好成绩打好基础,保驾护航。

另外,培优补差也是一项重点工作,班级中两极分化比較严重,对于优等生鼓励去攻克难度更大、思维含量更高的习题,对于潜能生则实行优先辅导、优先提问、优先作业批改的三优先政策努力缩小差距,使其迎头赶上,使所有孩子齐头并进,共同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化习惯创新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好习惯
强化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分析
强化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探讨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