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教学设计
2017-09-18侍芳
侍芳
摘要:本文从化学新课程理念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完成物质基本粒子构成的教学。
关键词:自主探究;物质的基本粒子;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教学设计
微粒观是化学学科最基本的观点,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是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的微观世界。本节内容是在本章第一节的基础上,将构成物质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微观示意图说明新物质的分子是由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组合又是依靠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来实现的,由此让学生明白分子、原子、离子不但具有微粒的一般特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能进一步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对比、归纳,初步認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3)情感与态度。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的变化。
2.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知道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2)教学难点。物质的微粒观的构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物质:氯化钠晶体、铜块、水、石墨。
2.探索活动
(1)感悟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生活感受——湿衣服晾干,建构模型——水分子模型,数据感悟——一滴水中水分子的个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说一说水分子有哪些性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分子的性质?(2)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下列问题:花香四溢;酒香不怕巷子深;酒精灯不用时应盖上灯帽。(3)水的三态变化的实验动画。湿衣服晾干是水分子不断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而水蒸气又可以凝结成雨水,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发生变化了吗?(4)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观察课本中的图片,认识构成不同物质的分子,再次感受分子的存在。(5)氧气和氢气性质的检验。分别点燃两种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经过观察总结出: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我们知道水通电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那么水通电分解的过程中水分子会怎样呢?
(1)电解水实验动画。进入水电解的微观世界你发现了什么?在水通电分解的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什么?不变的微粒是什么?(2)交流讨论。构成氧气和氢气的微粒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区别?总结归纳: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3)观察氧化汞受热分解动画。通过观察能获得哪些微观信息?讨论交流: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归纳总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教学反思
1.打破了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课堂中提供充分的参与化学探究和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生活中的事例、实物模型、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微观想象和发散思维。
2.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讲授少了,学生活动多了;单调的讲授少了,学生实验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的时间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充当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寻找和发现,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索。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
“实际问题导入—理论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化学学科“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