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Q&A
2017-09-18
如何看待央行要求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平台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回答人:薛洪言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向有关金融机构下发《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明确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至此,第三方支付直连模式算是走到了尽头。
网联全称为“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与银联的功能属性相似,属于专门为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统一转接清算服务的平台,是四方模式。第三方支付机构绕开银联“创造”银行直连模式的初衷,是为了省去“7∶2∶1”模式下的银联分成,节约支付成本。但随着银行直连成为行业标配,模式本身也衍生出一些问题。
直连模式下,支付机构通过在多家银行开设备付金账户,实现资金的跨行清算。对合作银行而言,带来了吸收存款的额外收益,积极性大增,且更愿意与交易规模大、备付金存款沉淀多的支付机构合作。对支付机构而言,则可以以备付金账户存款为“诱饵”,反过来从银行处获取更低的费率。时间一久,中小支付机构因沉淀资金有限得不到银行的青睐,在费率上不占优势,在商户拓展中便处于劣势,加速了行业分化过程。
基于这个角度,网联上线将利好中小支付机构,使它们终于和大中型支付机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再背负直连银行数量少、费率高的先天劣势。而对大中型支付机构而言,原有的优势被抹平,行业加速分化的链条被中断,需要在新规则下重新建立优势。
网联建设之初,市场反应普遍较为悲观,一方面是网联的上线意味着直连模式的下线,支付巨头积极性未必高。失去了支付巨头支持,其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的速度也会受影响。另一方面,当时网联股东结构和系统方案未明,市场担心其中立性和客观性,积极性也不高。但随着金融强监管的到来,网联平台得到的资源支持明显增强,系统建设和机构接入显著提速。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接入网联,无论在意愿上还是技术层面上,都不存在明显的障碍。
苹果为什么会持有高达52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从公司金融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配置这么多国债?
回答人:徐惟能
从公司资产配置结构的角度而言,苹果持526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并不是什么大新闻,只是因为从绝对数值来看到达了高位,并且超过了一些参照系数。个人认为可以从3个方面去分析原因:
首先,苹果之所以在这个话题上会成为焦点,是因为它持有了大量的现金及类现金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在75%左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苹果公司巨大的海外营收及现金流如果要汇回美国的话需要缴纳巨额的税金。因此对于苹果而言,处置这些资产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放在海外。
其次,现金本身不赚钱,所以苹果公司要将这些现金配置在各类证券上。根据该公司季报及年报的描述,这类证券投资通常是低风险、高评级的美元证券资产,并且保证头寸的分散,风险敞口不会过分聚焦在同一个债务人上。
我们再通过苹果各类主要证券投资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可以发现,历年来美国国债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都相对稳定,一直在10%至15%之间徘徊。而在各类主要资产中有明显变化的是公司证券。苹果公司在财报中并未详细披露所持公司证券的配置,但根据其笼统的描述,这些资产应该大概率地配置在高评级的公司债上。
最后,从历年来苹果公司总资产、现金、类现金资产的绝对价值(以10亿美元为单位)来分析,苹果的类现金资产的变化与总资产的变化是相对同步的,而美国国债的配比和总资产以及总类现金资产的变化也相对同步。唯一不同步的是纯现金资产,近年来似乎还稳中有降,这应当与不断改善的流动性环境有一定关系。
总的说来,苹果公司是一个总资产增长极为迅速的公司,从2011年到2017年几乎翻了3倍。在此前提下,其对于包括美国国债资产配置的同步增长,甚至很快超过其他主权国家的美国国债配置,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毛利率?
回答人:向冬
企业能赚钱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投入资源,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源才能产生收入。而毛利正是反映企业赚的1元钱里扣除了核心资源(而非一般资源)的成本后,还剩下多少。
1. 主营业务成本(或核心资源成本)是最难降低的成本。
从收入到净利润,中间要依次抵扣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纳税等科目。而在所有成本里,主营业务成本最难降低。降低主营业务成本需要依靠企业的效率提升或技术进步,而降低其他费用可能是今年少投入一些研发、少打点儿广告,相对更加容易。
2. 毛利率分析的关键:识别企业的核心资源投入和产出。
毛利分析并不是简单套公式,在常规的报表中,出于分类的便利或者会计准则的限制,很多时候主营业务成本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核心资源投入情况。所以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找出核心资源投入才是“毛利”分析的关键。举个例子,某工程设计类企业,竞争实力一般,其客户和项目主要来自于创始人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大量的公关活动来维护,因此其主要核心资源投入还应该包括这部分计入销售费用的成本。如果创始人搞关系的成本下降了,那么毛利自然就提升了。
3. 毛利能否被操纵?
当然可以,只是操縱毛利的成本会更高、更复杂。比如,以延长客户信用账期来提高单价或收入(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率变慢),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固定成本分摊后的单位成本(导致存货积压),将主营业务成本确认为期间费用(与可比公司存在差异)等。识别毛利是否掺假,非常重要的就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与同行业比,可以发现毛利奇高的商业逻辑。例如辉山乳业的毛利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自称是苜蓿草实现了自产自给,生产成本低,且较近的运输距离减少了营养的损耗,毛利总体较高。分析师从毛利反推苜蓿草的生产成本,发现这个成本已经低到极致了,简直可以通过卖草赚钱。
与历史期间比较,可以发现毛利变动的驱动因素。中国宏桥在煤价上升的情况下,单位自产电力成本保持不变,分析师通过拆分发电的直接成本后发现尽管折旧分摊的单位成本下降,但依然不能抵消煤价上升的影响。
大公司裁员是一种什么信号?
回答人: lance
公司大规模裁员一般分为3种:
1.经济性裁员(降低成本)
由于企业经营不善,或者出现困难,如长期亏损,需要通过裁员来降低各类成本。这种裁员很常见,尤其是员工数量较多的企业。裁员可以带来比较明显的长期经济回报(即薪酬成本大幅降低),但是短期内要支付较多赔偿金,比如乐视“裁员风波”。
2.结构性裁员(战略转型)
由于企业的业务方向发生变化而导致内部组织机构调整,如分立、撤并重组等引起的集中性裁员。这种裁员一般出现在较为成熟的企业。结构性裁员是战略调整的重要前提,这种裁员的目的是使企业留下符合新方向的人才,理论上不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
3.优化性裁员(优胜劣汰)
企业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解聘,也可能是通过末位淘汰制,或者让员工长期得不到发展等方式变相解聘员工。这种裁员规模一般不大,但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比如每年的考核结果出来之后,各行业的时间节点都不同,四大一般是年中。优化性裁员是淘汰不适应岗位和公司的员工,空出岗位以补充,进而提升企业的效率。
所以,裁员的目的一定是为了更好的经济效益,无论是因为经营困难被迫裁员,还是因为优化调整主动出击,都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好的收益。但具体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一方面不同企业的情况不尽相同,另一方面,裁员的情况也不一样。当然,光靠裁员救不了任何一家处于崩溃边缘的公司。同样,只通过裁员也不能实现公司的成功转型和效益提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