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掉“新周期”,着眼“新支撑”
2017-09-18马梅若
马梅若
连日来,“新周期”之争持续升温。
乐观情绪自有数据支撑。上半年中国经济交出的“成绩单”超出市场预期,6.9%的季度GDP增速印证了稳中有进的态势;随后,7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51.1,比6月上漲0. 7,连续反弹。
以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新周期”已经到来。任泽平表示,中国经济已告别过去长达6年的去产能、通缩和资产负债表调整,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
相对悲观者则着眼于尚待解决的问题。投资拉动模式未改、新动能发展尚未成熟,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任务攻坚仍在持续,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仍存。
其实,执着于“新周期”之争本身并无意义。不难发现,两派观点相悖者选择了不同视角。前者着眼于亮点,后者则重视问题和潜在风险。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亮点与风险同时存在,甚至时常相互转化。
因此,无论“新周期”是已经到来,还是仍在路上,真正需要关注的还是未来该怎么办。与其纠结于“新周期”,不如重视对“新支撑”的培育。毕竟,后者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提质增效的保障,也是“新周期论”能够长久的根本。
“新支撑”要求有新的拉动模式,而这一点恰恰广受争议。尽管近年来消费对GDP的贡献持续走高,但投资仍是本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去年稳增长政策对基建投资与房地产投资的拉动是本轮经济稳中有进的关键保证,延续了旧的增长模式。
更令市场担忧的是,多个需求指标持续回升的动力不足。正如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姜超所言,从各项需求看都不具备持续回升的动力:上半年出口增速超预期,但7月以来欧美经济先行指标走弱,日前公布的7月数据已出现回落;上半年地产投资虽然超预期,但一线城市房价和地产成交量全面萎缩,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的疯狂难以持续;从库存周期看,6月的工业产成品库存增速已经从高位连续两个月下滑,意味着库存周期已至尾声。
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新旧模式交替阶段,对传统的投资拉动模式倚重本不可能骤然放弃。本轮投资拉动伴随着的,也正是“新支撑”正在形成并逐步壮大。上半年耐用品消费超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也归功于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和地产销量超预期对相关消费的拉动。同时,通过去库存,企业盈利情况有所改善,加之新产业、新技术等领域投资活跃,新的力量也正在聚集。
应当看到,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落地,物联网、大数据、无人机等一系列新技术、新动能正在超速发展,而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型商业模式也得到充分推广,甚至有领跑全球之势。可以说,在新技术、新动能等层面,本轮中国并未落后,在部分领域甚至可以说具备了竞争优势,属于全球领跑者。
而梳理这些优势领域不难发现,大部分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均由民资主导。稳住民资,创建更具包容性的市场环境无疑是进一步培育新动能的关键。
总之,“新周期”之争的要义并非口舌之痛快,而是实干,通过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加强开放促竞争,从而不断形成“新支撑”,并让其发展壮大。最终让“新周期”不仅是指标的回暖,更是技术、模式和“新支撑”的全面升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