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探索

2017-09-18尹秋蓓

新校园·上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发展趋势互联网+互联网

尹秋蓓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高校继续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如何在新时期把握这一机遇,实现继续教育体制和规模的创新型发展是每位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本文试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困境出发,探索继续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2015年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见》的指导下,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变革方式,更新思维,探寻契合世界变革的潮流和趋势。本文在分析高校继续教育面临困境的基础上,对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困境

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日益更新,但继续教育的变革节奏相对较慢,对新形势下机遇的把握力度远远不够,面临的困境也日益凸显,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社会认识层面上,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鱼龙混杂,使继续教育学历贬值,造成社会认可度受损,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的影响力日益下降。传统的全日制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教育拥有大量的市场(入职教育、在职教育、晋升教育、终身教育等需求量极大),这要求以往的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渐过渡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教育不再是批量化的“产品”,而是注重个人能力和发展的素质教育。这不仅要求高校在技术、经费等方面加大投入,更要注重教育工作者思维的更新与教育模式的升级。

第二,在制度的构建上,始终困守于传统的发展模式。高校继续教育仍然以函授业余教育和网络远程教育等模式为主,彼此之间还存在着市场竞争,不仅没有达到互补效果,反而压缩了彼此的发展空间。这样的教育模式难以与“互联网+”的新思维相融合,更缺乏教育开展的主动性与应有的危机意识。当下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仍然依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性命令和要求,缺乏市场的灵活性与效率。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升构建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先机、适应发展。

第三,在资金投入上,高校继续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较小。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与经费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阻碍。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技术资源的毕竟是少数。网络学习平台的运行、维护等也是不小的投入,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模式已无立足之地,地方高校必须着眼于当下互联网发展的背景,结合自身特点,打破技术和资金上的限制。

二、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

结合《意见》中的规划,高校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变革继续教育的制度,归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促成教育模式的转变。继续教育模式一般采取简化了的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如在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多采用普通高等教育的经验和案例。这样的好处是简单实用,可以随时借鉴经验和规律,但缺点是不易凸显特色,不能因人制宜、因学科制宜,在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方面缺乏完善的机制。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与普通教育及他校数据对接,将学习者的教育过程(入学、选课、考试、实习实践、毕业论文与设计等)汇总为数据库,这样既方便管理又可以随时查阅评估。

二是高校继续教育精细化、品牌化、协作化的綜合发展势在必行。以往的教育片面追求大而全,而当下的社会需要人才专而博。“互联网+”时代要求高校教育在大学科、大门类综合的基础上,体现自身教育的特色,因此继续教育的精细化(体现在学习者的专业程度、专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品牌(体现在学校的特色与深度),并逐步实现继续教育办学的协作化。这样的思路与方法在本质上拓展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精准定位、精确设计,完善和强化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继续教育被误解为是夕阳产业的错误认识根源在于高校不能与时俱进,而表面上的衰落是本质上创新的驱动力。在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投入到“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去,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趋势互联网+互联网
分析我国品牌营销的管理及发展问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