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锦绣湘西州 追梦六十年—写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六十年之际

2017-09-18李小燕

城乡建设 2017年18期
关键词:全州湘西旅游

■ 本刊记者 李小燕

专题报道

锦绣湘西州 追梦六十年—写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六十年之际

■ 本刊记者 李小燕

湘、鄂、渝、黔四界相交之地,武陵、雪峰两大山脉纵贯之处,深藏着一块神秘的土地。

这里峰峦起伏,溪河密布,钟灵毓秀、洞穴幽深;

这里文明的足迹可追溯至唐虞之时;

这里有150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1517处历史文化古迹,26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自然资源,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

这里正是如诗、如梦、如画、如歌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57年9月20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委员会组织条例》,正式宣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从这一天起,湘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踏上了一段砥砺前行六十年的筑梦之旅,开启了锦绣湘西州六十年大发展的新纪元。

传承湘西:激活民族艺术文化活力

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因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民族构成的复杂性及其区域历史形成的独特性,一大批极具民族特色和独特魅力的文化艺术在湘西山水间肆意生长,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民间民族艺术、历史文化遗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湘西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多彩引起人们愈益强烈的关注和兴趣。由此而牵动的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生态学、艺术学等的学科研究以及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歌舞的创作也极大地丰富和强化了人们对湘西的重新认识,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和偏僻荒凉落后贫穷的历史记忆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湘西,一个工业化、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供人们精神休憩的宁静家园,一个“神秘的文化宝库”和“歌舞的海洋”。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升,文化建设的日益繁荣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破坏、断代、萎缩等现象。因此,抢救和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近年来,众多媒体和专家学者均呼吁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民族文化艺术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成为了湘西州各级政府、文化部门、专家学者们的重要工作内容,成效卓然:

20世纪80年代,群众文化列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湘西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逐渐恢复和发展,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达溜子、辰河高腔等活跃城乡,“苗族赶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08年8月,土家族毛古斯舞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成功演出,毛古斯舞被中外专家称为“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凤凰古城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里耶、芙蓉镇(王村)、浦市三镇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全州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项、省级44项、州级128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1处、州级33处。

在湘西,“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历史文化类“国字号”品牌多达100个。

“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彭姓土司王朝八百年统治的故都—老司城,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军事性城堡和全国保存完好的西南古堡式民族文化古城。老司城成功申遗,实现了湖南省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里耶秦简出土,震惊中外,举世瞩目。3.7万枚简牍,以百科全书般的日志式实录,复活了深埋历史长河的秦代史,堪称“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

在湘西,“非遗”项目并不只是待在博物馆里陈列展示,也没有养在“深闺”不沾烟火气,而是走进了普罗大众的生活,在创新中加以传承,使民族文化艺术在传承中重新焕发活力。

里耶古城遗址

民生湘西:奏响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

曾几何时,崇山峻岭的阻隔,闭塞的交通,土匪的肆虐,让这方沉寂的热土在解放前被诟称为“旧中国的盲肠”,一切的改变都始于六十年前。

《水石之恋》(杨胜刚 摄)

伴随着伟大祖国的腾飞,湘西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湘西州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跃升,一个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的湘西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奏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

扶贫政策惠村寨。1984年,湘西州尚有156万贫困人口,占农业总人口84%。1994年,国家出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湖南省委、省政府将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进入21世纪,国家、湖南省进一步加大了对湘西州的扶持力度。湖南省委2014年确定郴州对口扶贫凤凰县。曾经燃烧过革命熊熊烈火的湘西大地,燃起了治穷脱贫的希望之火。湘西州政府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探索走出一条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好路子,取得了较好成效。湘西州出台了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州委1号文件,制定了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成立了指挥部,强力推进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在发展生产、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帮扶、医疗救助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在转移就业脱贫上,与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和长株潭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实现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探索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选派1200名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支书,组建963个工作组,派出2669名干部开展驻村扶贫。大力开展干部结对帮扶,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整合各类资金50多亿元,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保障兜底。金融扶贫力度加大,筹备设立了扶贫产业基金,建成486个金融扶贫服务站,新增涉农贷款37.7亿元。当前,全州已经进入了精准扶贫成效最好、贫困群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全州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9.1272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近7500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6.14%,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诸多深藏在山脊之上的古老村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全民教育燃希望。1977年恢复高考,全州大专以上录取547人,一大批民族精英脱颖而出。1978年,全州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吉首大学由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综合性大学。同时,发展民族教育,除两所中等师范外,还恢复湘西州民族中学。部分小学实施“双语双文”教学。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在经费、招生、学制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20世纪90年代,湘西州民族中学、永顺一中成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0年,全州建成百所希望小学。2001年,全州扫除青壮年文盲。2004年5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湘西州财会学校、州交通职校等8所湘西州直中专,组建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校址定于乾州新区,占地120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在籍学生近万人,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当前,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976所,全州有教职员工36419人,其中专任教师30875人。

体育事业结硕果。湘西州体育以学校为基础、全民健身为重点、民族体育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竞技体育。1991年,古丈县创办全州第一所举重学校。2008年,龙山籍苗族举重运动员龙清泉,在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获男子56公斤级冠军,勇夺中国男子举重队首枚金牌。永顺籍肢体残疾人田荣,于2004年和2008年,两次获得残奥会游泳冠军。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运动员龙清泉、向艳梅分获男子56公斤级、女子59公斤级举重冠军。参加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获7金(全省11金)、10银、9铜,为湖南省夺得团体总分第三名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湘西州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5个、省级基地3个、州级基地8个;国家级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体育俱乐部2个;州级体校1所、县市级业余体校8所;在聘教练员82人,在训运动员638人。

基础设施展新颜。“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湘西州自古交通闭塞、交往不便。多年来,湘西人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彻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并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1978年10月1日,枝柳铁路建成通车,历时8年的“三线建设”迎来历史性时刻。1980年,公社通公路率达95%。20世纪90年代转向通村公路建设,实现中共湖南省委提出的到2000年85%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2004年,湘西州境首条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动工修建。同时,启动县乡公路提质改造工程。2010年底,全州81.1%的乡镇通水泥(沥青)公路,行政村通达率91.44%。到“十二五”末期,湘西州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00亿元,年均增长22%。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铜仁·凤凰机场扩建竣工投入使用,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水泥路,行政村通公路。如今,湘西州的交通瓶颈已彻底破解,天堑变成了通途。“十二五”末,湘西州在全省率先实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新解决10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同时,全州完成1732个村农网改造,新增天然气用户2.9万户,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城镇4G网络全覆盖。

城乡风貌大变样。全州上下围绕“做强州府、做优县城、做特乡镇、做美农村”的要求,按照山区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三特”融合和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定位,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产城融合,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新型城镇。目前,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首次突破110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43.06%。“十二五”以来,湘西州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5万套,解决了近25万住房困难居民的住房问题,改善了近24万群众的居住条件。吉首市大力实施城区路网改造、地下管廊、社区“六小”设施等一系列城市提质工程项目,被列入湖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市和国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市”。泸溪县围绕打造“魅力泸溪”,实施沅水十里画壁夜景亮化、涉江楼、沅江风光带等工程。凤凰县扎实推进古城保护、老城改造、新城开发、“青山抱古城”等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先后荣获“中国最佳休闲小城”“中国最宜居城镇”等称号。古丈县着力推进古阳镇与罗依溪镇组团发展,打造了茶文化一条街、茶文化主题公园、大型立体停车场等一批特色亮点工程,“山水歌谷、武陵茶都”初见雏形,荣获“中国生态魅力县”称号。

凤凰古城风光

绿色湘西:筑牢美丽湘西的生态屏障

地处云贵东缘武陵腹地的湘西,是一幅清丽古朴的山水画卷,秀美层叠的山峰和纵横交错的水脉铸就了湘西山水的活力和灵气。这一方绿水青山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湘西儿女。自古以来,呵护绿色、保护环境是湘西人民的行为自觉,他们深深懂得,湘西州的发展立足于优越的生态环境。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湘西州委州政府就作出了《关于五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全州的决定》,全面打响绿化造林之战役,筑牢绿色生态屏障。1993年,全面消灭宜林荒山。1997年,全州实现绿化目标。2001年,全州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91万公顷。2010年1月9日,吉首市峒河湿地公园成为湘西州首块国家湿地公园。这些举措,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湘西州实现了山山变葱郁,岭岭披绿装。

全州累计整合涉林资金44.5亿元,完成营造林面积120万亩,建设“秀美村庄”1168个,新建义务植树基地47个,义务植树3305万株,初步构建了以矮寨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以酉水、沅水水系为脉络,以八面山、羊峰山、腊尔山为架构的“一园二水三山”生态屏障。在各级政府的高位推动下,全州整合项目资金1.9亿元,对高速公路和主要国省道、旅游景区公路沿线、铁路两旁可视范围内“裸露山地”进行集中整治,绿化“裸露山地”4.2万亩。启动实施千里生态走廊建设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完成千里生态走廊景观建设2.1万亩,森林城市建设造林3万亩,绿化公路、水岸400公里。全州林业经济面积达到20万亩,实现年产值15亿元。森林生态游持续“井喷”式发展,2015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实现收入16.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等。

“十二五”以来,全州绿化指标实现了“八增长”:①森林覆盖率,由66.86%增加到70.24%,增加3.38个百分点。②森林蓄积量,由3122.3万立方米增加到4122.6万立方米,增幅32%。③森林面积,由1152万亩增加到1440万亩,增幅25%。④全州年生态效益总价值,由2013年的99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46亿元。⑤国家湿地公园,由1处增至4处,增长3倍,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7.2万亩。⑥各级自然保护区(小区),由31处增至49处,增幅54.8%,其中新增国家级1个。⑦各级森林公园,由4个增至7个,增幅75%,其中新增国家级1个。⑧林业产业总产值,由61.7亿元增长到100.3亿元,增幅62.6%。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使全州森林蓄水、固土和碳汇功能有效提升,绿色生态已成为湘西最靓丽的名片和最大的优势和财富,为促进绿色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鬼斧神工(赵敏 摄)

湘西州入选国家首批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列为全国天然商品林商业停伐补助试点地区。吉首峒河湿地公园、保靖白云山自然保护区、吉首矮寨森林公园先后晋升为国家级,保靖酉水、花垣古苗河、泸溪武水等3个湿地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湿地公园,全州“一区两园”国字号品牌达11个。吉首市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市”称号,永顺司城村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吉首坪朗、泸溪新堡等7个村被评为“绿色湖南—秀美村庄建设示范村”。湘西州青坪实验林场纳入湖南省国有林场管理体系。

湘西州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凤凰古城、老司城、里耶古城、矮寨大桥四大旅游黄金板块影响力不断提升。加强生态文化保护,深入推进“绿色湘西”、千里旅游走廊生态景观建设工程,成功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绿色湘西正成为湘西州的最美印象、最靓名片。

苗寨风情

产业湘西:构筑多元经济结构体系

建州初期,湘西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小商品买卖为主,农业占绝对主导地位。60年后的今天,湘西州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协调发展,构筑起了多元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大力推进扶贫脱贫攻坚,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从1957年建州之初到2016年底,农林牧渔业生产总产值由0.98亿元增长到135.9亿元、增长138倍,全州粮食生产近十年始终保持在80万吨以上,比1957年的42万吨增长了近两倍。先后实施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831工程”和“845计划”,柑橘、猕猴桃、茶叶、烟叶、蔬菜、中药材(含百合)、油茶和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畜牧水产等八大特色产业成为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州特色产业面积达345万亩,比1957年的32万亩增长10倍以上。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16年底,全州农产品加工业企业664个,实现营业收入72.28亿元。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连续多年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2016年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开放初增长55倍。改革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2016年农村转移就业79.6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52.93%,实现劳务收入200亿元以上。农村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稳定,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全州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规模不断壮大,体系更加完善,产业结构从“一矿独大”向“多点支撑”加快转变,工业增长新动能正在加速形成。截至2016年,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9%,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7.6%,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8.9万人,工业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就业人员的重要载体。省级产业园区实现县市全覆盖,全州工业园区以占全州0.3%的国土面积,产出全州51.6%的规模工业增加值,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创建2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以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为主的新兴产业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全州规模工业企业达276家,产值达亿元的企业61家,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以公路口岸、深水码头、工业园区为主的开放平台基本形成,湘西(广州)工业园建设初见成效,启动筹建湘西(济南)工业园,以产业发展为本,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初现雏形。

湘西州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确立了“文化旅游兴州”理念,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步伐,促进区域发展带动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湘西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围绕建设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总战略、总愿景,把州域国土作为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文化、全域旅游、全域康养的大公园来整体规划、建设和管理,把湘西州打造成自然山水大画园、民族风情大观园、绿色产品大庄园、休闲旅游大乐园、和谐宜居大家园,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武陵胜境,全面确立了全域旅游发展“112421”空间布局,即以凤凰为龙头、吉首为集散中心,建设土家探源、神秘苗乡两条乡村游精品线,凤凰古城、矮寨奇观、老司城、里耶古城四大核心景区,沅水、酉水两条风光带,打造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2016年,全州共接待游客38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6%和22.2%,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48%,以生态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湘西州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全州旅游从业人员达30万人。突出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生态山水旅游三大特色,精心打造以凤凰古城、老司城、乾州古城、芙蓉镇为重点的古城古镇旅游产品;以猛洞河漂流、坐龙峡探险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德夯苗寨、边城茶峒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以南方长城、里耶秦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古苗寨群、吕洞山五行苗寨、十八洞、惹巴拉为重点的乡村游产品;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体系更加完善。乡村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凤凰县被评为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2016年,全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1亿元,带动37174人脱贫。围绕培育“神秘湘西”旅游品牌,创建了228个世界级、“国字号”旅游品牌,荣膺“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去处”,“神秘湘西”蜚声海内外。全州现有凤凰古城、矮寨奇观2个景区进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10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1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省级涉外景区。每年定期举办“四月八”跳花节、苗族赶秋节、土家族舍巴节、吉首国际鼓文化节等民族旅游节庆活动,神秘湘西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积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湘西州构建了州、县、乡、村四级流通体系。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教育文化、生态养老、森林康养、健康养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家政服务、特色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育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大力发展新经济,增强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未来湘西:启动全力冲刺全面小康的新引擎

一张蓝图绘到底。60年的实践和经验,为湘西州接力前行夯固了坚实基础,提振了精准脱贫和全面决胜小康的信心和决心。2016年9月27日,中共湘西州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吹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力冲刺全面小康,为建成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而努力奋斗”的号角,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明确了总体战略和愿景,开启了后发赶超的新征程。

湘西州始终坚持伫立改革开放潮头,打开山门搞建设、放眼全球谋发展,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生产要素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近年来,全州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房地产库存面积大幅减少,营改增成效初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公立医院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

2016年,全州实施在建、扩建、新建招商合作项目278个,到位资金261.8亿元,较上年增长25.3%。招商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就业、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开放型经济建设以及扩大“神秘湘西”知名度美誉度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成为打开全州改革开放新局面的“总钥匙”。

“十三五”规划期间,全州储备了近600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在8000亿元左右,其中要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为迎接建州60周年,全州实施了涵盖基础设施、优势产业、城镇发展、生态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的300个重点项目,有力推动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和城乡面貌的大变化。

湘西这片土地,神秘富饶、人杰地灵、文脉延绵,山光与水色相映、文化与风情交融、诗歌与图画共生、历史与现实同辉,水木明瑟、风月无边,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光芒。在一次次华丽的蜕变下,越来越充满朝气与活力;在转型发展的大浪潮中,努力实现着时代的承接和跨越。在这块物华天宝的神奇土地上,湘西人携着蓬勃发展的美好愿景,书写着华夏之南的醉美篇章。

猜你喜欢

全州湘西旅游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欢乐湘西
临夏州畜禽粪污处理现状调查及资源化利用对策与建议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