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夯实航天材料科研生产基础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强化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综述

2017-09-18张德智,党旭佞,郝志平

国防科技工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型号军工研究所

夯实航天材料科研生产基础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强化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综述

□ 张德智 党旭佞 郝志平 汪晓霞

所谓“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及其应用技术是航天产品研制的基础技术、先导技术和关键技术,是决定航天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及成本的重要因素。提升航天材料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水平、加大科研生产条件保障力度,对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引领材料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是我国航天领域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中心,是航天特种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研发基地,长期承担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任务,产品及技术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水利、交通、能源等行业。

军工能力建设的主要成就

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可以完成。2005—2016年是研究所军工能力建设工作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科研生产条件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研究所针对科研生产能力条件基础较弱、布局分散的落后局面,结合国家型号任务需求和军民融合发展实际,着力加强了条件建设和布局调整工作。

通过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先后进行了20余个项目的建设,投资规模几十亿元,新增科研生产面积十多万平方米,较“十五”末增长了近7倍。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在北京、天津和固安建成了“三地五区”的科研生产基地格局,形成了以“1个基地、3个实验室、6个研发平台”为主体的、国内规模最大、专业最全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科研生产实体,有效保障了以新一代运载火箭、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宇航及武器科研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了航天材料应用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军工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的主要经验

“十五”以来,研究所布局长远、统筹规划、精益管理、真抓实干,实现了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的双提升,改善了科研生产条件,进一步巩固了航天材料及工艺中心所的行业地位。

顶层设计、理顺分工,构建高效专业的能力建设组织机构。能力建设项目特别是军工能力建设项目普遍具有政策性强、流程复杂、周期长、业务面广的特点,涉及投资立项、施工建设、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等各个层面的政策法规,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与国防科工局、集团等主管机关和海关、安监局、环保局等政府机构沟通协调,专业性要求高。同时,“十一五”和“十二五”是军工能力建设的高峰时期,研究所长期处于5个以上项目并行建设的局面,形成了以军为主、军民互补的基本格局。

针对军工能力建设专业性强和建设任务集中的问题,通过顶层设计,对组织机构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以发展投资处、技术保障处、安全生产处、行政处、天津办、固安办为主,审计处、财务处、档案资料室、信息化中心等协作配合的组织管理机构。其中,发展投资处负责项目规划、论证和验收,技术保障处和安全生产处分别负责工艺设备和“三同时”工作的实施,行政处、天津办、固安办分别负责北京、天津和固安三地的建安工程实施,财务处、审计处、档案资料室、信息化中心等分别配合项目建设中的财务、审计、档案资料和信息化条件建设工作。经过优化重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业务均由专业部门承担,业务分工和责任主体明确,项目建设的专业性得到加强,有效避免了因业务不熟导致的项目进展缓慢甚至返工的行业通病,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率。

规划长远、顺势而为,进行科学合理的能力建设规划论证。能力建设的投资方向和保障力度对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有重要影响。若前期规划论证不到位、项目储备不足,极易导致项目建设目标不清楚、建设内容不全面、投资估算不准确、建设周期不匹配等问题,最终造成单位科研生产技术方向跑偏、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支撑型号科研任务完成等严重问题。

研究所高度重视军工能力建设项目的中长期规划和前期论证工作。统筹规划方面,系统梳理出了核心优势、现有能力和主要瓶颈,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导向和全所目标定位的高度做好“五年规划”,为能力建设制定总目标和路线图。项目申报方面,结合型号任务“三年滚动计划”需求,做好技术跟踪和项目储备,在满足型号任务需求的前提下统筹兼顾“五年规划”路线图的实施,查漏补缺,有目标、有步骤地构建专业化、系统化的科研生产技术体系,有效避免了“四处救火”和“拍脑袋”式的项目申报现象。对于暂无国家投资契机的关键瓶颈条件,敢于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先行建设,以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掌握型号立项的技术主动权,为后期任务承接和投资补偿做准备,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研究所先后统筹10个型号项目分别建成了功能复合材料研试中心和结构复合材料研试中心;统筹CZ-7、CZ-5号等型号研保条件,建成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研试基地;结合型号任务需求,分阶段实施了国内功能覆盖面最广、设备尺寸最大、规格最全面的某型号研试基地的建设工作。

预前管理、建章立制,实行规范严谨的能力建设全过程管理。对军工能力建设项目实行预前管理。通过自身总结和交流学习,系统梳理出了项目前、中、后期的常见问题、成因及对策,并整理成册加强学习。

梳理发现,项目前期论证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立项必要性不足、建设内容不全面、投资估算不准确、建设周期不匹配、项目可行性不强5方面,主要原因有任务需求不明确、能力差距不清楚、技术难点不掌握、方案论证不细致4大类;中期建设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建设内容大调整、建设进度超周期、预算执行不到位、建设质量不合格、过程行为不规范和档案资料不齐全等6方面,其主要原因有前期论证不充分、设计深度不达标、项目管理不细致、监理监督不严格和沟通协调不通畅5大类;后期运行阶段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资产账目不清楚、设备利用不充分、投资效果不明显3方面,其主要原因有资产管理不系统、设备维保不重视和投资评价不到3大类。

针对以上常见问题,研究所制定了《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办法》等近30项专项管理标准,结合所内其他通用管理办法,扎紧了制度笼子,使能力建设工作有章可依、标准规范、流程闭环。同时,所有建设项目都独立建账、专款专用,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由专人负责;针对每个项目制订完整翔实的实施计划,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及时对标,将计划执行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确保项目投资、质量和进度满足计划要求。

对于招投标等关键重点环节,实行多部门招标工作小组制度。招标工作小组由主管业务所领导(组长)、技术系统总师、总会计师和固定资产投资业务部门、财会管理部门、科研生产管理部门(经费来源为科研生产项目时)、预研管理部门(经费来源为预研项目时)等领导部门及使用单位的有关人员组成,有效避免了“一言堂”和“灯下黑”现象。

军民融合、开源节流,开启集约高效的军工能力建设共享模式。

因事关国家安全,相对于经济效益,军工能力建设项目更注重社会效益,部分特殊能力条件具有专一性和时效性的特点,设备利用率不高,往往会随着型号任务的结束而无用武之地。这既严重浪费了国家资源,又给项目单位造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对材料科研生产单位来讲,大中型设备占比较大,负担尤为沉重。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做到既能完成型号任务又尽可能降低财务成本,成为能力建设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研究所为此实践了几个卓有成效的应对策略。

一是军民融合、互为补充。一方面,在项目规划论证阶段充分考虑军民两用问题,民用项目要兼顾军用研究,军品项目充分考虑项目完成后的民用市场。以研究所自筹建设的某大型压力成型设备为例,其建设初衷是民用粉末冶金产品的研制生产,技术指标要求不高,设备报价4000余万元;在项目论证阶段,研究所巧算经济账,为满足未来军品科研任务需求,提高了关键技术指标,果断将购置预算增加至6000余万元。目前该设备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军用大尺寸粉末冶金舱段、舵、翼等型号任务的研制生产,年产值达几千万元;由于建设思路符合国家鼓励政策,该项目已得到国防科工局动态保军项目的补偿支持。

另一方面,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力支持、培育国内供应商,降低设备采购成本。对于国外禁运设备,研究所利用自身技术优势牵引国内厂商联合攻关,实现设备的国产化,共同提升国内设备的制造水平;对于国内外均具备制造能力的设备,优先采购国产设备。通过几年的努力,研究所牵引带动了一批国内有技术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优秀设备供应商,带动了我国新材料设备特别是大型复合材料热工装备的快速发展,既解决了型号任务关键设备瓶颈又降低了设备采购成本(在某项目中,仅某大型热工装备由进口改为国产就节省设备购置费2000多万元),同时也支持了国家民口产业的发展,响应了国家军民融合的号召。另外,研究所将设备维保服务外包,遴选专业设备厂商提供维保服务,在有效解决研究所自身维保能力短板的同时,降低了维保费用,提高了设备良好率。

二是开源节流、充分利旧。研究所建立了完善的设备数据库,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挖掘库内老旧设备的应用价值,设立专项预算经费。每年根据科研任务需求专题策划老旧设备升级和改造工作,由发展投资处和技术保障处负责管理实施。通过老旧设备的升级改造和再利设,打造了一支业务扎实、信念坚定、敢打硬仗的专业团队。首先,大力引进土建工程、机械设备、技术经济、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等专业人才,尽可能做到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研究所现有30多人的能力建设队伍,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16人、博士3人;研究员4人、高工10人,整体业务水平较高。其次,加强团队中技术出身人员的岗位培训,实行小范围轮岗制度,打造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最后,以党支部为依托,加强航天理想信念的学习;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和上升通道,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和战斗力。团队智勇双全、善打硬仗,曾取得了半年内建成某型号研试生产线、3个月内应急建成某关键高纯原材料科研生产线的辉煌战绩,为型号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固定资产投资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前提,随着国家“十三五”军工能力建设思路的调整和军民融合发展要求的深化,研究所将继续探索和总结现有能力建设管理经验,统筹兼顾、精细管理,满足新常态下航天产业的需要,助推航天科技创新,助力航天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型号军工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关于提高航天型号计划完成率的思考
航天型号批生产管理模式的思考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航天型号全要素管理的初步实践
昆虫也会便便吗?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