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五墨六彩”理论在《雅居图》创作中的融入

2017-09-18傅青松武汉理工大学430070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322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墨色笔墨中国画

傅青松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322000 )

谈“五墨六彩”理论在《雅居图》创作中的融入

傅青松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 322000 )

在创作中国画《雅居图》的过程中,本人充分运用了墨色的变化,力求表现出山水的空间感和层次感。本文对“五墨六彩”理论做了一个系统地分析,并对“五墨六彩”理论在中国画的应用上给予了新的展望。希望为对这一画技方法提供帮助。

五墨六彩;中国画;创作

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是灵性的学问、生命的学问。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以“笔墨”为精核的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唐代王维有言:“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1水对于墨而言能使墨产生无穷的变化。明代陈继儒说:“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2“五墨六彩”是以墨为主的绘画,重视追求墨色的变化。本人在创作中国画《雅居图》的过程中,对“五墨六彩”理论有了更深的体会与感悟。

一、《雅居图》创作背景分析

(一)绘画灵感来源于生活

近几年来,浙江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努力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本人生长的浦江也积极行动了起来,实现了从“干净”到“整洁”再向“美丽”的蜕变。现在的浦江到处都是好风光,乡村农房村居鸟语花香,美不胜收。

生活是绘画的源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代郭熙认为画家须体察自然,才能下笔便若笔中有物。在一个周末,本人漫步在浦江的山村,灵山秀色,鲜花漫野,沁人心脾。美丽的景色给我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灵感,这就是《雅居图》的由来。

(二)山水悉有笔墨而能成

“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3齐白石画的虾曾三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中国画以墨为主,“运墨而五色具”。如何把《雅居图》画好,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该如何达到如意的墨色效果呢?苦恼之际,突然灵光一现,清唐岱认为:“气韵由笔墨而生”。4“五墨六彩”理论能使得中国画张弛有力。水与墨的交融可以衍化出万千变化。豁然开朗,于是乎,本人开始的潜心创作,把“五墨六彩”理论融入到了《雅居图》创作中。

二、“五墨六彩"的理论及精神内涵

(一)中国画“五墨六彩”的表现形式

“五墨六彩”的表现形式从水开始谈。水是生命之源。早在老子就有“善上若水”之说,像水一样的品性,最能接近道。而中国画就运用了水的变化与墨的融合,形成了天然的韵味。墨色的变化因水的融入的多少,产生了焦色、浓色、重色、淡色、清色等等墨色。可以说墨色可以变化成无限层次的色,因画面的需要产生而产生变化,达到空间感、光感、层次感、质感等等,形成理想的画面效果。

中国画是用简单的墨色表现内心情感的画。唐代张彦远提出了“运墨而五色具”。清代唐岱提出了“五墨六彩”。他们都对中国画中墨色变化理论的进行了阐述。“五墨六彩”盛行于清代 。如:清初画家王犟论的观点,墨虽不用“五墨”之语 ,实际也为“五墨”的意思。“凡作一图,用笔有粗有细,有浓有淡,有干有湿,方为好手,若出一律,则光矣。”5又如:清代画家布颜图曾有言:“问:有黑、白、浓、淡、干、湿、六彩,何以用之?或同而用之,或分而之,抑或次第用之?请示其方。曰:墨之为用,其神矣乎。画家能夺造物变化之机者,只此六彩耳。……吾以干淡白三彩为正墨,湿浓黑三彩为副墨。墨之有正副,犹药之有君臣,君以定之,臣以成之。”6

现代我们普遍认为“五墨”指的是焦、浓、重、淡、清。“五墨”和“六彩”讲的是整体的墨色变化。“六彩”又可分为黑、白、干、湿、浓、淡。在颜色中墨与白色是最素雅之色,也是所有颜色之本色。黑色是所有颜色之合而形成的,而白色是没有了任何颜色而存在的。黑与白的也有其自身重要的独立性和延伸意义。中国画中的黑白概念不言而喻,黑与白的价值则自由运行于“六彩”的规律之中。黑色与白色之间又会形成千变成化的墨色变化。黑和白的运用在中国画中具有独特的美感。

本人认为“五墨六彩”理论可理解为“度物象而求其真”7,讲究的是墨色浓淡和干湿的巧妙合理应用。中国画在不断演变之中自然产生了“五墨六彩”的表现形式。

(二)“五墨六彩”理论体现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画的“五墨六彩”理论既是具体技法的运行痕迹,又是形而上的画家心灵情素的宣泄,或是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的体现。中国画家受道家色彩观念和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讲究墨分六彩,形神结合,心手相应,气力相合。道家主张淡泊无为,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老庄思想对中国画墨色技法上的虚实结合应用普遍。

如今,很多画家普遍认为笔墨要有三个层面:表层为媒材工具;里层是艺术语言;深层是艺术精神。本人觉着这个观点与中国画注重的天人合一思想不谋而合。一幅好的中国画不仅很好地利用了“五墨六彩”理论,就连它的空白处也是精心设计过的。它的空白处也体现着中国画的虚灵的艺术之道。一幅好的中国画,其中的 “水墨”所呈现的清用、淡出,在“虚实相生”和“有无含蓄”中对应着中国传统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

笔墨是构成中国画最为基本的母性元素,笔墨精神是中国画的灵魂。我们要积极钻研深厚的笔墨功夫,积极发扬笔墨精神,让中国画的墨色达到“心物合一”的最高境界。

三、“五墨六彩”理论在《雅居图》创作中的融入

本人在《雅居图》创作过程中,从墨色表现来说,前景的石和树多运用了干墨,墨色会比较的浓,让前景色能突出画面。前景石和树的表现中又分谁重谁轻的墨色,表现出物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中景是画面的中心,也是主体物的位置,因而画面墨色表现的更加具体生动。远景要表现的虚化一点,虚中实。

“五墨六彩”的技法融入到《雅居图》中,干墨用在画山石,用来表现生长的苍劲和纹理,让人有自然天成之感;湿墨用在画水和虚化的远景,墨色加的水份多些,与干墨形成比较,湿墨之间也要表现出层次变化,从而给人一种水气的空间感;泼墨运用在远山的雾中,使观赏者有一种湿润的感觉;淡墨则运用在山石的亮面,远山的宣染,淡墨的表现要淡中有层次,淡中有骨;浓墨则运用在近处的山石,近景或中景中,给人一种具体和清晰的感觉;焦墨运用在山石的纹理成点状处,画面中焦墨的使用也不会多。每一种墨在画面中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墨色的浓度和形状都体现变化。墨色的运用给人一种神韵。

“五墨六彩”的理论是建立在构图基础之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雅居图》的构图上的创造在于山树水屋人的错落有致,体现美感。为了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本人特别重视 “构图”。本人在构图中也参照了“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色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嘹,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嘹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8本人在有限的平面上对画面进行组织,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

“五墨六彩”在画面中体现出意境和情趣。在《雅居图》中,本人把自己对美丽乡村的理解进行了创造,这样做是为了更高于自然形态和意境。“用笔亦无定法。随人所向而习之。久久精熟。便能变化古人。自出手眼。作一画。墨之浓淡焦湿。无不备。笔之反正虚实旁见则出。无不到。却似信手拈来者。便是工夫到境。古人用笔。妙有虚实。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至。生发不穷。用墨无他。唯在洁净。洁净自然活泼。涉高妙。存乎其人。姜白石曰。人品不高。落笔无法。用墨。浓不可痴钝。淡不可模糊。湿不可溷浊。燥不可涩滞。要使精神虚实俱到。”9

四、“五墨六彩”理论在中国画创作中的展望

近几年来,中国画已经更加开放。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关注,本人觉着目前还是集中在“笔墨”问题上。不管是写意画,还是山水画等,笔墨表现是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价值核心,是中国画传情达意的关键所在。老子用玄色表示墨色,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将墨色和道家的玄学联系起来。他的思想也影响着中国绘画理论的形成和艺术创作。

中国画塑造艺术形象最基本的技巧是笔墨,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五墨六彩”这一绘画理论是画家们在不断继承与创新中形成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技巧。我们要不断汲取学习中国画“五墨六彩”理论相关的知识,也要学习西方艺术的明暗等理论知识。

我们要追求中国画的艺术质量与文化含量,创新“五墨六彩”理论,回归“笔墨性情”,激活中国画表现语言的敏锐度和感染力。对于“五墨六彩”理论的钻研,本人觉着是中国画焕发新生的一大标志。我们应在汲取传统的“五墨六彩”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要继承原来的理论,又要创新。本人理解的创新是对传统的“五墨六彩”理论的丰富和补充,是在继承、革新传统的“五墨六彩”理论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们创新运用“五墨六彩”这一绘画理论,让自己的画更体现出简单而又有魅力的艺术效果。

五、结论

古人对于笔墨之作颇丰,千百年来,反复论道,乐此不疲。“笔墨当随时代”。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对于“五墨六彩”理念在中国画中的运用进行探究很有必要。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被时代接纳和认可。我们既要继承与创新“五墨六彩”理论,又要借鉴西方绘画理论,真正利用好中国画的宝贵资源,让中国画立于世界之巅。我们应做到如洪潮先生提倡的“中国画应肩负起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使命感”。

不管怎样,中国画要用笔墨展现时代精神。中国画应该姓“中”!

注释:

1.(唐)王维.《山水诀》[A],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92

2.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223.

3.(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123

4.(清)唐岱.绘事发微[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03.

5.(清)王犟.清晖画跋.[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02.

6.(清)布颜图.《画学心法答》,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206.

7.(五代)荆浩.《笔法记》,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06.

8.(宋)郭熙.《林泉高致》[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11.

9.(清)方熏.《山静居画论》[M].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12.

[1]张晓川.论中国写意画中笔墨语言的精神内涵[J].美术大观,2006(10).

[2]侯晓明.中国画笔墨的继承[J].学园,2013(5).

[3]张伟平.心平气和谈笔墨[J].美术观察,2007(7).

[4]李新宇.色彩语言在彩墨绘画中的表现力[D].山东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墨色笔墨中国画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中国画
无色中的有色——李立扬诗歌中的中国画墨色之美
笔墨童年
书签
观音送子图
《远方》中国画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渴望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