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形势下加强教材建设的新思路
2017-09-17吴锋
吴锋
高等教育的教材是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最终落实和主要依靠,是教师课堂讲授的凭据,更是学生自学专业知识主要材料。教材的品质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可以说,没有选用高品质的教材和教参,就不可能有高层次的人才培养。
地方高校的教材研究和编撰工作已经有很多年处于低迷状态,做教材研究和编撰的教师群体越来越小。原因有二:科研导向和管理缺
位。地方高校的科研压力很大,特别是一些有特色、有一定影响力、致力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地方高校,科研导向尤为严重。在这些高校,教材研究和编撰基本不算科研成果,因为各类高校排名系统中没有教材建设成果这一项,所以学校不管在科研统计还是职称评审上,教材成果可有可无。管理缺位实际上并不准确,应该说是目前的高校教材管理工作是二元并列。大多数高校教材管理的主要机构在图书馆,但是图书馆只负责教材的征订,而教材的研究工作和项目管理在教务处。当然,现在仍有一些教师在做教材研究工作。地方高校研究教材和编撰教材的教师群体的存在也有两个原因:其一,有省和教育部教材编撰的重点或规划项目存在,一些有志于教材研究和编撰的老教授在研究传统、事业志趣和人生追求的内在要求下,成为教材研究和编撰的重要力量。其二,部分出版社在从事做教材出版,特别是为各种层次的学校编制教材,一些有志于为高职人才培养做贡献的高校教师成为另一支教材建设的力量。
党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对地方高校的教材建设,既是一次难得机遇,也是一次自我挑战。
第一,地方高校要理顺教材管理体制。2017年教育部成立教材局,拟订全国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组织专家研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完善教材建设基本制度规范,指导管理教材建设。作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基层单位也应该成立相关对口部门或机构,负责参加教育部和省厅的教材研究和编撰项目,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教师注重教材建设。同时,还应该积极参与完成国家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各项教学指导工作,特别是教材研究工作。高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既要重视对教材研究和编撰的审核,又要鼓励教师参与教材研究和编撰,在政策上将教材研究上升到与科学研究同等的高度。
第二,地方高校要组建和培育一支有志于教材研究和编撰的队伍。高校要明确教学名师的本质内涵和工作职责,教学名师除了做好相应的科学研究外,既要能上名课,能够带出一支名师队伍,还要能编撰出版名教材。我校为了形成一支注重教学研究的队伍,在校教改项目的立项上列出青年教师和博士专项已经实施多年,希望吸引一批科研做得好又有志于教学研究的年轻教师,从学校的项目做起,将来申报省级及以上级别的教学改革项目;更希望他们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总结成为一定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改革的成果。我校还立项教材建设,希望引导一些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为人才培养工作编写一些好教材。
第三,地方高校要更加注重教学研究,特别是教材研究。教材建设不是简单编撰和修订,而是要将其建立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没有扎实的科学研究做基础,就不可能编撰出高品质的教材。高品质教材的编撰,首先,要坚持共建理念。一部教材的编撰,应该是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各路研究专家和学者的集成。当然,教材可以是专著,但更应该是集体的成果,特别是地方高校牵头、各高校共同参加完成的教材研究和编撰。地方高校既要参与著名高校牵头的专业教材研究和编撰,又要根据自身研究的特色和特长,主持研究和编撰高品质的教材。其次,教材使用还要坚持共享的理念。如果已有编撰出版的高品质教材,就应该适时引进,尽早使用。同时,要加强对专业新教师的培育和训练,让他们一站上讲台就能够使用最新、最好的教材。我校在教材的使用上一直坚持共享理念,坚持使用优、新、特、重的高品质教材。用优质教材,用新出版的教材,用有特色的新教材,用国家和省级的重点教材。最后,在教材建设上更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建设也是一样。科学研究可以创新,教材研究和编撰也要创新。新形态教材已经出现,地方高校要及时跟上新的教材研究和编撰的形势。新形态教材的主流是网络教材、课程出版,地方高校需要认真研究,及时跟进。在进行在线课程建设的同时,思考如何对接新形态教材的研究和出版。
教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优质教材更是需要长期的研究和积累。地方高校的教材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