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2017-09-16朱长伟
朱长伟
摘 要: 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能营造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土史教学中的融入。鲜活的乡土资源经过精挑细选,在课堂教学中如加以有效运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有效性无疑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等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 乡土史 价值观 历史教学
随着当下社会转型的急剧发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如何加强当代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乡土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可以突破的方向,如能恰当运用,效果显著。本文从乡土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乡土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实践途径
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魅力,能够营造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带着一种高涨而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因此有利于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土史教学中的融入。乡土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有两大途径:一是挖掘乡土史教学资源,春风化雨浸润人;二是充分运用乡土史资源,潜移默化熏陶人。
(一)挖掘乡土史教学资源,春风化雨浸润人。
爱国主义教育历来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并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认为:“爱国主义的简义就是忠诚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建立在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之上的,一般就是国家民族固有的东西使其不受侵犯而言。然而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则在于不断发展,普遍提高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水平。”[1]由此可见,爱国主义具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拥有忠诚热爱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二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即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显然,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国人对自己祖国的忠诚热爱,进而为它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奋斗。通过历史教学,学生懂得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从而理性地选择自己的爱国行为。尽管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已经注意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感染,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我们的学生尽管从课本上认识到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光荣传统等,但因为时空的阻隔,他们对历史没有深切的感悟,缺乏亲身体验。在他们眼中,历史就是“故纸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远在时空以外。所以“祖国可爱”和“热爱祖国”这些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抽象,不能完全理解和领会其中深刻的意义,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历史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因为乡土历史就是我们身边的历史,是学生最为熟悉、距离最近的历史。
那么乡土史教学的前提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要有各地特色的乡土史料,离开这些乡土史料,乡土史教学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有人会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各地的乡土史料随便一抓都是典故。就拿江阴历史来说,3000多年前,江阴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成为先进的吴文化组成部分。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地属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扎的封地,后为楚春申君黄歇的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但是这些乡土史料在江阴基本妇孺皆知,要发挥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魅力,就要使选择的乡土史料具有新鲜性。怎样才能使乡土史料具有新鲜性,这就需要我们在乡土史史料的收集方面与时俱进。
乡土史的史料更多的是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历史,而不是重大的地方历史。一本家谱就是一部新鲜的历史。江阴市的长泾中学曾经在抗战时期被日军轰炸,学校设有纪念碑,这对于长泾中学的学生来说就是发生在身边的鲜活的抗战历史;江阴名中医曹颖甫的事迹:“甫由沪回澄。不久,日军入侵,江阴城沦陷。12月4日,一名妇女由后门逃进颖甫公所居后宅,日军猛追进来,颖甫公正在厢房修改诗稿,闻声拄杖而出,阻拦日兵并大声呵斥。日兵大怒之下抽下腰间刺刀,向颖甫公腹部猛刺一刀后扬长离去。曹颖甫被日寇刀刺后,肠子已流出体外,仍大骂不止。家人急忙将他抬进卧室,当时城中尸横遍野,无处可延医抢救,三天后气绝身亡。”[2]这些就是发生在江阴市的日军侵略罪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江阴蝉联“全国百强县之首”13年,有上市公司42家,这些都是反映江阴改革开放成果的丰富的乡土史史料。那么这样的史料在正规的历史书籍中,在网络上是找不到的,所以这样的乡土史料的收集方式需要我们改变观念。
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的无比魅力”。那么怎样让学生“走进历史”呢?在我校轰轰烈烈开展的“成长共同体”活动中,历史教研组设计了这样的活动:以各个班学习成长共同体为单位,指导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走访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追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历史故事。每一周期的活动我们会确定一个主题,例如2015年是中国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江阴在抗战时期是沦陷区,江阴人民深受日寇的侵略和欺凌,江阴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抗日事迹,因此我们指导学生以“发生我们身边感人的抗战事迹”为主题追寻历史。第一“成长共同体”所有成员寻找身边的见证过抗战时期的老人;第二确定好要走访的对象;第三共同商量好走访活动的具体计划(联系、文字记录、视頻采集等安排);第四进行资料整理;第五进行班级内的交流。
南菁高级中学马维林老师开发的“三类历史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江阴历史文化考古”课程,“通过学生实地考察文明古迹,将历史学习与江阴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情境建立紧密联系”[3],江阴有祁头山遗迹、佘城遗迹等多处历史遗迹,有徐霞客故居、刘氏三兄弟故居等名人故居,还有军事文化博物馆、要塞起义纪念馆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有着极大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endprint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因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而要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就要让学生“走进家乡,走进家乡的历史”。这样的以“成长共同体”为团队的乡土史史料收集活动和南青中学的“江阴考古”实践活动课程很好地融入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浸润。
(二)充分运用乡土史资源,潜移默化熏陶人。
我们发挥“成长共同体”的力量收集鲜活的乡土史料更重要的目的是在平常的历史教学课堂上充分运用鲜活的乡土史资源,发挥乡土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更新课程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每次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日军的滔天罪行”时,课本重点介绍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三件大事。通过挖掘乡土史史料,笔者所在班级的“成长共同体”团队找到了一条很重要的史料:笔者所在的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当年就是日军在江阴部队的驻扎地之一,离学校不远的三个村庄在抗战期间就被日军“扫荡”过,笔者在课堂上呈现以上史料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在讲完全面抗战初期防御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会战后,笔者在幻灯片上打出了这样的史料:“江阴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一场集空军部队、地面部队、要塞炮兵部队和海军舰艇部队共同进行的,持续多日的激烈战斗,是抗战期间唯一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1937年12月1日,江阴是抗日战争中苏南最后沦陷的城市”,并设计了以下问题:江阴保卫战属于全面抗战的什么阶段?江阴保卫战属于全面抗战的什么战场?这段史料和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本节课的最后,笔者在幻灯片上打出“江阴市人民医院与日本仙台医疗中心仙台医院建立友好关系19周年纪念活动的”新闻图片,并设问:“你是如何看待今天的中日关系?”让学生先以“成长共同体”为单位进行讨论,再由学生代表发言。乡土史教学成为这节课中最大的亮点,比较传统的抗战课,学生更能深刻地感受抗战历史,从而更好地体悟历史,更理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学习必修二第十二课讲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这一课时,笔者引用了这样一段乡土史料:“1992年3月1日凌晨2点,他再也睡不着了,他请总机通知村党委委员、正副村主任和各厂厂长到会议室开会。他在会议上分析了面临的机遇,提出了华西村要进行新一轮创业,并做出了动员一切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决定。这次集结资金、重点突破,为华西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有人说 ‘吴仁宝真神,一个会就赚了一个亿。1999年华西村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首创‘村庄上市的先例。”[4]这段材料的标题是:“邓小平让华西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富起来。”这段史料的运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
这些发生自己身边的鲜活的乡土史料经过老师的精挑细选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效运用,对于“提高课堂的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兴趣性”无疑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现在幸福生活的珍惜等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历史不仅仅指过去发生的不可改变的事,更重要的价值是对现在和未来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启发性。通过乡土史史料收集和运用的与时俱进,在乡土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让历史更好地发挥她的“指导性,启发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做合格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好公民。
二、乡土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乡土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在找对路径的同时还要注意以下两大问题。
(一)就乡土史史料的收集方式而言,核心价值观融入要做到以下两个“结合”。
1. 课堂教学活动与乡土史料收集的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课堂内外相得益彰。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乡土史史料,教学效果也会很好。但仅仅如此,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只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精心准备的“晚餐”,教学教育效果就会打“折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5]怎样发挥学生在乡土史教学中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乡土史史料的收集开始。如我校的“成长共同体”活动和南菁中学的“历史考古”活动。在我校的活动中,笔者让有家族企业的学生,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了解父母是怎样创业的?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对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设想或困惑?这样的活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敬业、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使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付出。
2.乡土史料收集活动的实效性与教育性有机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在史料收集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实效性,不能“满天撒网”,所以老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史料收集的实践活动。每一周期的活动要有主题,活动要制订详细有效的计划等。这两年是江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年,笔者借此确定了收集“发生在身边的文明创建活动大事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就是丰富多彩的乡土史史料。这样与时俱进的史料收集活动就能很好地体现时效性。同时在确定主题时还要注意主题的教育性,如我校2015年中国抗战胜利纪念六十周年活动就有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性。
(二)就乡土史课堂教学而言,核心价值观融入要坚持四大原则。
1.整体性。2007年开始的江苏省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目标是三位一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整体思考,避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弱化。
2.选择性。面对众多的乡土史资源,教师要精挑细选,不能为用而用,把乡土史资源与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避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化和随意化。
3.适切性。我们要充分了解当代高中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倾向,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避免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复杂化和简单化。
4.贴近性。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避免生搬硬套。符合以上四点原则,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时代精神。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使出“洪荒之力”,想方设法,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2]曹枫.一代名医千古流芳——纪念伯祖父曹颖甫殉难六十周年[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145.
[3]马维林.以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重构历史教学文化[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6).
[4]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181.
[5]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一期重点课题“江阴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5JK11-Z018)和无锡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基于省美育课程基地的特色课程开发研究——以高中历史为例”的阶段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