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角度分析大学英语四级新闻听力词汇教学
2017-09-16李慧
李慧
摘 要: 英语听力教学应在听觉输入的基础上对听力材料进行多样化认识。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原型理论、省力原则和隐喻模式分析新闻听力词汇的特点,让学习者主动探索、认识并理解新闻听力词汇的使用,并强调通过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听力教学,实现多种模态的转变,逐步提高对新闻题材的理解水平。
关键词: 多模态 新闻听力词汇 理想化认知模式 原型理论 省力原则
1.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中,听力是语言输入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始于1987年9月的大学英语四级和1989的英语六级历任考试中,听力一直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尤其是2007年国家正式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年1月的教学要求中指出要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分值比例。2015年12月的最新一次改革即从2016年6月起对四六级的听力试题做了调整,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大学生听力能力需求的变化和提高听力测试的效度。四级听力内容方面的调整为取消短对话和短文听写,增加3段短篇新闻。增加的新闻听力与时俱进,能测出学生实际水平,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英语,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因此听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听力教学主要沿袭的还是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回答、教师核对点评的方式,结果收效胜微、费时费力。通过观察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如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单一及学生在整个听力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吸收的状态。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入多模态教学,提高听力教学的有效维度,因为听力一般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一个需要努力储存与处理信息的大脑的认知过程(谢竞贤,董剑桥:2010)。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于不仅仅发挥语言在传递信息与交际过程中的作用,还可使用诸如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一工程中产生的作用。因此,“多模态就是运用几种符号学模态,或综合使用若干符号学模态强化同种意义的表达,或行使补充功能,或进行有层次排序”(Kress & Leewen 2001:20)。本文旨在通过在听力教学中引入多模态的相关理论与知识,从认知与语用两方面入手进一步探索多模态视角下对四级新闻听力词汇的理解,从而提高听力的有效性。
2.新闻英语的词汇特点
2.1常用詞汇表达特殊意义
新闻报道常用某些常见词汇表达事实和事件,这些词汇经过长期使用逐渐取得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特殊意义,成为新闻体词语。例如,经常出现在标题中的词汇horror被用以表示某一暴力事件或不幸事故。
2.2大量使用缩略词
新闻英语简明扼要特点的形成有赖于缩略词的选用。其运用一则避免了标题中出现冗长词语,以缩减词数;二则使版面活泼抢眼。如:UN United Nations联合国、UNCF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联合国儿童基金、 GNP 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
2.3使用“小词”
小词即简短词,一般为单音节词,字母较少、意义简明通俗且词义范畴很广,听者能迅速准确地抓住其意。新闻英语称这类词为synonyms of all work(万能同义词),如表示“破坏”或“损坏”的动词,一般会用一些简短的词,如hit, harm, hurt或ruin等;表示“放弃”,一般会用drop, give up, quit或skip。
2.4常用比喻词
英语新闻报道在崇尚新闻报道的纪实性、正确性的原则和前提下,灵活巧妙地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段,以增加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从而更好地吸引读者,扩大新闻的传播面和增强宣传效果。这一修辞手法生动活泼、幽默诙谐,尤其得到新闻工作者的垂青,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俯拾即是。如美国《时代周刊》上一篇报道的标题为:“Catching the Asian Flu,”该标题形象地比喻了华尔街上的“亚洲流感”,反映了亚洲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似乎也感染了“亚洲流感”。
3.多模态认知对新闻听力词汇理解的启示
3.1多模态
在多模态文本中,接收者需要调动多重感官吸收多种模态形式的外部符号,同时,通过这些不同感官模式获取的信息之间会进行(有效的)互动,或者生成某种形象作为文字文本的部分,或者文字文本形式生成形象文本形式等(Kress 2001:7,谢竞贤,2011:50)。隐喻又分成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单模态隐喻就是两域仅使用一种模态表征隐喻意义;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或主要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来表征的隐喻(Forceville 2009: 24)。这些模态包括书面语、图像、动画、音乐、动作等。从源域到目标域映射的过程中,这些表征意义的概念形式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非文字,诸如图像、动作、声音及其他。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是主要的信息交流但不是唯一的模式,但言语实际交际过程是语言、声音、动作等多种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电影、广告、漫画等。因此,多模态通过运用几种符号模态,或综合使用若干模态强化同种意义的表达,或行驶补充功能,或进行有层次排序(Kress & Leewen 2001:20,戴理敏,2013:33)。
3.2多模态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3.2.1多模态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总结
从知网搜集的部分文章来看,将多模态与听力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模态的听力教学模式与单一的听力教学模式比较,从而证明多种模式的综合应用比单一模式更能促进和提高听力理解;第二,如何在听力教学中引入多模态,涉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效果的验证(此块会涉及一些实证研究)等;第三,从二语习得理论入手讨论听力教学中引入多模态理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接下来是结合新闻听力词汇的特点,运用多模态隐喻及认知的相关知识逐一分析其特点,从而得出大学英语四级新闻听力词汇教学中引入多模态的认知理据,提升学生的“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自动的、无意识的、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它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察觉到或“陈述出”所学知识的内在的规则,却学会了这一规则(林意新,2014)。endprint
3.2.2多模态认知新闻听力词汇的特点
3.2.2.1理想化认知模式分析“常用词汇表达特殊意义”
認知模式是一种涉及心理的信息加工模式或处理模式。Lakoff认为,人的认知模型是以命题和各种意象的方式贮存在大脑中的,它不仅贮存信息,还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重组,即人们在认识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对某领域中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组织和表征结构(李福印,2008)。认知模式有四种类型:命题、意象图式、隐喻和转喻及心理空间理论。命题表明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意象图式模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认知的基础上所构成的认知结构,是人类经验和理解中的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人的经验和知识是建立在这些基本结构和关系之上的;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心理空间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是语言使用者(话语双方)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心理空间的各种连接或映现可使我们使用词语作为触发词(trigger)指称其他心理空间中的另一目标实体,例如作者名字可与该作者所著的书对应起来。总之,理想化认知模型可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复杂抽象的概念并提供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在新闻听力中,一些常用词汇经过长期使用逐渐取得与新闻报道相联系的特殊意义。Leech提出一个词具有内涵和外延两部分,词的意义具有静态和动态之分,静态即词汇意义稳定性的部分,静态意义是动态意义固化的结果,因此这些常用词汇的基本意义就是常规意义的结合,而一个词的外延部分即动态部分会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产生微调和变异,如学生学习语言学时的难点之一就是对术语的理解,但这些术语源于常规英语单词,但在语言学领域,这些单词的意义发生了些许变化,如:displacement,在语言学中表示语言具有移位性。同样,新闻听力中的词汇因广泛使用于新闻报道中而出现了新的意义。因此,在对新闻听力词汇的教学过程中,整合词汇的多个认知视角可从更深层次拓展对词汇意义的精准理解和认知。新闻好比为我们认识这些词汇的特殊意义提供了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命题和意象图式构成了新闻这一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基础,隐喻和转喻作为认知机制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特殊意义,在概念集合即语言临时储存器中储存着这些词汇的特殊意义。如:Nadir, From Wikipedia, the nadir (from Arabic, meaning “counterpart”) is the direction pointing directly below a particular location; that is, it is one of two vertical directions at a specified location, orthogonal to a horizontal flat surface there. 后来扩展到My nadir was the time I presented an oral book report on “Les Misérables,” having read only the Classic Comics version ... —Stephen Jay Gould,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12 Oct. 1986. 在新闻体中,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eached a nadir in the 1920s,即获得的特殊意义为nadir,常指“两国关系的最低点”。
3.2.2.2认知经济原则分析缩略词
英语缩略词是指在音节和字母上被省略或简化的英语词汇。缩略词的大量出现既有客观原因:科技的发展、生活步伐的加快及大量新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涌现;又有主观因素:语言表达的经济原则即省力原则是促使词语缩略的主要原因,即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尽可能运用经济的信息载体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如FBI、WB、Aids等。缩略词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其简洁性,人们为了使用的方便能短则短,一方面交流方便,另一方面简便易记,如:United Nations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缩略为UNESCO, 使用和记忆起来省事省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样适用于新闻语篇。省力原则又称经济原则,是美国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提出的,指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Martinet(1962)认为省力原则是与交际需要对应,一方面说话人需要传递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付出。在新闻语篇中,报道者使用缩略词时不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掌握更多词汇,但是,听者,在四季考试中的学生需要确定这些词在某个特定场合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就是经济与是否省力之间的矛盾。但Martinet(1962:140,姜望琪,2005:91)指出交际很少在理想状态下进行;某些人为、非人为的杂音会干扰听话人对连续语言单位的辨认;此外,人们常常不能专心听讲,因为他们对别人话语的注意力很少会大于对自己正在有意识、无意识地思考的东西。作为听者,学生在听新闻时只要能够理解新闻报道者的交际意图和他传递的信息,同时综合运用关联理论的相关知识,寻求这一语境下的最佳关联,也能做到省力。因此,运用认知经济和关联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听者理解缩略词的使用,据此对缩略词的语义语用等信息做出最佳选择。
3.2.2.3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小词
英语中有很多所谓的“小词”,别看只有几个字母,但小词大义,如run, take, get, chill, pop等。正因其形式简单、含义丰富而被赋予同一个单词更多的词义减轻人们记忆的负担,丰富了语言的使用,充分表现了语言经济型和认知省力的原则。同时小词作为英语词汇中的基本词汇,承担着原型词汇和拓展词汇的任务。因此,新闻听力中小词的大量使用有其理论依据,即原型理论和关联理论。Rosh(1971)对鸟的范畴得知“robin”是鸟类家族中的典型成员,是这一范畴的最佳实例,也是人们感知鸟类家族的参照点。这就是著名的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范畴最能体现文化突显性、实现认知需求的范畴,在这一层次,人类可以感知到“事物”的最大不同。基本层次范畴具有以下特点:有行为相互作用产生典型范式的最具包容性的层次、构成清晰印象的最具包容性层次、表征部分—整体信息的最具包容性的层次和为日常参照所使用的层次(Croft & Cruse 2004:83)。上位范畴依赖于基本层次范畴,且各成员没有足够的共性构成一个完形;下位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细致地切分,因此形态更复杂,如:apple pie, railway, sidewalk等。因此,英语小词位居基本层次范畴,使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且能构成许多新词,如 pain—killer, core meaning, sun—tanned等。小词在新闻听力有限的传播时间和文字文档里传播了更多的信息,因此从原型理论可揭示小词在新闻听力中广泛使用的认知理据。endprint
3.2.2.4隐喻机制分析比喻词
在保证英语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前提下,灵活巧妙地借助比喻的修辞手段以增加报道的可读性、生动性,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扩大新闻的传播面和宣传效果。常见的比喻手段有:明喻、隐喻、借代等。隐喻和转喻(借代)都是认知机制,而隐喻是一个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结构映射认知过程,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認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的认知操作过程(李勇忠,2005)。在新闻听力中,这些常见的比喻词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从基本词汇到比喻词的心理映射过程,如:Where East meets West for dinner,这里East和West分别指代东西方不同的饮食及文化的碰撞。East和West这两个词单独看只是东西方,但在新闻中使用转喻能让概念的东西形象化,引起读者的丰富联想,更准确地理解原文词汇所传达的含义。
4.结语
将多模态引入英语四级新闻听力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听者的听力水平,还可以从认知和语用角度让学生增加对新闻听力词汇的认识,该方式还可运用到写作与阅读教学中,说明该模式具有延展性,能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听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在交际过程中可以整合语言和其他模式传递的意义,更完整地解读话语的意义,并发现多媒体多模态环境下学生的解读和构建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Croft, W. & D.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Forceville C. J. and Urios—Aparisi,E. Multimodal Metaphor[M]. Berlin—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2009:19-45.
[3]Kress,Gunther & Theo Van Leeuwen.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Hodder Arnold,2001.
[4]Kress,Gunther,et al. 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M].London: Continuum,2001.
[5]Lakoff, 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7]戴理敏,殷银芳,苗兴伟.多模态隐喻识解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1):32-36.
[8]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7-95.
[9]李勇忠.论语法转喻对语言结构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
[10]李福印.意象图式理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1).
[11]谢竞贤,董剑桥.论多媒体与多模态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10(6):9-12.
[12]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J].外语学刊,2011(5):49-52.
[13]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J].外语研究,2011(1):1-10.
[14][15]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