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生课程认知的调查
2017-09-16刘燕
刘燕
摘 要: 本文以在研究生中进行的一次调查问卷为着眼点,旨在研究英语专业硕士对英语测试学的了解情况。经过此次调查问卷,发现研究生们对测试学的各个分支的理解,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对今后测试学课程的学习更加有的放矢,学习效率更高。
关键词: 英语测试 认知调查 研究生
一、引言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英语语言测试进入了一个活跃的发展时期,语言测试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英语语言测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在还没有开课前,初步了解研究生们对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选修課程“英语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认知,以便今后开展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针对安庆师范大学2016级学科教学(英语)专业的13名在校生展开;其中男生3人,女生10人,男女生比为3:10;在职教师4人,应届生8人,往届生1人。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3份,回收问卷13份,有效率为100%。问卷共设有25个问题,分别涉及对开设本课程必要性的认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异同,语言测试的分类,信度和效度的相互关系及学生对相关统计知识的熟悉程度等方面。
2.调查方法与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题目均为陈述句,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计分,由“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用1—5计分;结合EXCEL相关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
3.调查过程
在课堂上直接对受试者发放调查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1.统计结果
本科阶段学过《语言测试》的仅占23%,不过13位学生对教育硕士开设“英语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必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认为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评价最重要途径的学生占69%,77%的学生认为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都认为英语考试结束后,不应该及时张榜公布成绩;但对于语言考试是否应该进行私下排名,46%的学生表示同意,23%的学生不同意,还有31%的学生不置可否;92%的学生认识到了语言考试分类的重要性,不过了解具体分类的仅占15%,了解信度、效度、难度系数等测试学核心概念的占比为15%—23%;值得欣慰的是,没有一个人认为编制多项选择题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另外,有54%的学生不喜欢改英语作文。
2.讨论与分析
(1)基础阶段英语测试对英语应试教育的反拨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有85%的学生认为教育硕士学习测试学的课程可以改变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现状,但清楚考试具有反拨作用的只占15%。
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指的是测试(主要是重大的测试)对教与学产生的影响。考试所富有的利害关系越大,它对教学的影响就越大。中学英语测试对中学阶段英语教与学产生了巨大的反拨作用,不仅有正面的还有负面的。
学生选择练习语言技能和学习材料主要是由考试内容决定的,因此中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大都以中高考试题内容和形式为模式,应试教育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在考前考后有显著变化,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活动的选择极大受备考和中高考的影响。
当然,相对而言,中高考英语测试是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选拔人才的工具。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工具型的动机,使老师、学生、学校,甚至家长都重视学英语,对提高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认为形成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有可比性的学生占77%,但仍然有23%的学生对这一问题不置可否,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两者的相互关系做进一步的了解。
形成性评价是指通过观察、活动记录、测验、问卷调查和咨询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展进行的持续评价。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这些特点明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终结性评价认为考试是学生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其他评价形式和手段不能取代的独特之处。这种评价缺乏科学性和全面性,只反映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应试教育下终结性评价的负导向和负激励已被发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因此,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评价功能,使它更好地服务于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英语考试中的排名问题
统计结果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英语考试结束后,不应该及时张榜公布成绩;但对于语言考试是否应该进行私下排名,46%的学生表示同意,23%的学生不同意,还有31%的学生不置可否;因此有必要对排名的问题进行探讨。
其实,排名作为一种评价机制,本身并无好坏之分;最主要的看当事者如何看待,如何运用这种机制。学生的学业成绩有差异、名次有先后,是客观存在的。成绩当然要注重,但也不能只看分数,因为一个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更应该注重评价结果解释的真实性。
另外,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考试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老师更加喜欢、关注成绩好的孩子,忽视甚至厌恶成绩差的孩子;再加上现在很多学校将班级成绩、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更会导致老师对成绩差的孩子不重视。老师不重视,孩子没有信心,只会让孩子成绩越来越下降,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如果说在当前竞争社会和应试教育大环境下,不能彻底取消排名这一手段的话,我们就可以在考试成绩排名公布的范围和方式上多一点创新;比如,学校可以只公布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量,而不公布具体的名次等。endprint
因此,在公布成绩排名时只要处理得当,就能把公布成绩排名当成一种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并通过成绩排名激励学生上进。
(4)英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统计数据显示,对信度和效度的相互关系持不清楚态度的占比高达69%。信度和效度恰好是语言测试的关键;良好的测试是信度和效度的合理平衡的结果,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
信度与效度原是计量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测试的信度指测试结果的可靠程度,语言测试信度的高低主要说明的是测试结果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受试者真实的语言行为;语言测试的效度表明一种相关性,即测试与测试目标的关联程度。根据结构主义测试学家的传统解释,语言测试的效度是指测试是否考了所要考的内容。信度和效度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语言测试的信度说明测试结果与语言行为的关系。没有信度意味着测试结果不是受试者语言行为的真实反应,我们就难以借此有效测量或评估受试者的语言能力。没有效度只有信度的测试毫无意义,因为它准确地测量了与语言能力不太相关或毫不相关的内容。在此情况下,我们同样无法从测试结果中推测受试者真正的语言能力。因此,要实现语言测试的目标,信度与效度缺一不可。
(5)英语测试学中多项选择题的编制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的学生都认为多项选择题的编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有1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在讨论多项选择题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英语测试的基本题型。英语测试题型分为两大类: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就是每道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评分时阅卷人不能自主灵活处理,只能机械地或自动地评分。主观测试题的正确答案有几个,评分标准可以由命题人自主决定,阅卷人灵活处理。客观题中的多项选择题是当今流行的语言测试题型。
实际上,编写多项选择题的过程非常复杂;出题者首先要考虑多项选择题要考的语言要素,从而决定试题数量,然后考虑预测和预测后的分析。又要考虑每一道题的题干,正确答案的设置,选择项数量的确定和干扰项的编写等。其中干扰项的设计难度较大,大规模标准化试卷中的每一道题目在使用前都要经过命题、审题、试测、计算机题目分析、复审等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以确保试卷在难易度、区分度等方面达到规定的要求后再实际施考;命题具有耗时、费力、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多项选择题的编制都是以繁杂艰辛的命题工作为代价的。
(6)英语作文的批改与对策
调查数据显示,54%的学生不喜欢批改英语作文,31%的表示喜欢,15%的不置可否。在实际教学中,一名英语教师一般要面对50个—60个甚至更多的学生,在作业收发、成绩管理、作业讲评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以每篇平均3分钟的批改速度计算,一周布置一篇作文,教师批改就要花8个—9个小时。因此造成部分教师不敢布置太多写作作业的现状。
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人们的生活模式、工作模式和学习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趋势给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挑战和思考。网络写作教学及网上批改模式是网络时代的产物,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评改方式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英语写作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通过作文批改方法和教学方法改革,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此次调查报告基本反映了13位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对本课程的了解程度,使今后课程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能够更好地指导他们完成测试报告的撰写任务。由此进一步说明,英语测试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测试为语言教学提供了目标化的标准,并监测相关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发展往往推动测试手段的变革,而测试方法通常又對教学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和语言教学一样,语言测试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英语教师应该要了解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明确测试目标,科学地安排所测内容,以合理的测试方式针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估。这样受试者不仅能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且锻炼语言真正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J. B. Heaton. 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 北京: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黄大勇.语言测试反拨效应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2(4).
[3]刘金声.单亦祯.语言测试综述[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71.
[5]邹申,主编.语言测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