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学分制下“纲要”课模块式教学的探索

2017-09-16朱曼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学分制纲要民办高校

朱曼

摘 要: 民办高校需要实行学分制以培养个性化人才,“纲要”课如何应对这种改革的要求,教学内容的有机、线索性模块式组成,以及相应的革新措施,是实现目标的切入路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学分制 模块式教学

一、“纲要”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民办高校学分制的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民办高校原有的补充性優势面临招生与就业的双重挑战,其单一培养人才模式既不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又不能在与公办高校、诸多国际合作办学竞争中形成差异化的优势,民办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定位,实行学分制培养个性化人才是必然的趋势与选择。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导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学分评价学生学习的质与量的一种教育模式。现代学分制产生于1872年的美国哈佛大学,经过各大学的不断探索丰富,主要有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等五种类型[1]。学分制作为一种弹性学制,可使学生依据个体不同的兴趣和能力跨专业甚至跨年级选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热情,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吸引学生选课。尤其民办高校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差距较大,实行学分制,使不同基础的学生有选择的多样性,更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教学自身的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我国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纲要”课讲授鸦片战争以来直至今天的中国历史,内容线索丰富,时间跨度百年,但是教学时数少(32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存在矛盾;其二,在内容上,“纲要”课教材注重的是近现代历史的线索与重大事件,这些内容与初高中历史有所重复,学生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其三,在心理上,学生对思政课普遍缺乏重视,认为其对所学专业、就业没有帮助,往往对其不感兴趣、应付了事,这种偏见在民办高校学生中尤其突出[2]。

3.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

民办高校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大多处于模糊不清的认知状态,一方面不满足于既有的教材内容,喜欢从网络等渠道了解中国历史,另一方面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评价缺乏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如何吸引这些个性发展相对活跃、有着求新渴望、知识碎片化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纲要”课教学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模块”原是心理学概念,其产生源于1976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担任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的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他认为:人的大脑是由神经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随着模块理论的深入,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发展延伸。在日本学者青木彦昌看来,模块是一种子系统:它是系统的组成部分,具备一定的明确的独立功能和半自律性,不同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标准彼此联系,可构成愈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从顶端而下,逐层把系统划分成若干有不同属性模块的过程。模块化的本质在于分解和集中。“模块化分解”指面临复杂系统时,可以分成若干独立功能的自律性的模块。“模块集中化”按照某种规则可将模块统一起来,构成系统要求的功能[3]。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在遵循并参考借鉴模块化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兴趣特点出发,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内容和时间,将课程知识要点进行重新分解,并将分解后的知识点按照内在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等,进行优化组合或增删调整,重新构成特定的教学模块,以达成教学内容通贯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模块式教学有以下优点:第一,教学内容更灵活多变,摆脱了固定的内容结构限制而选择性和针对性更强。第二,整个教学体系更加完整与严谨,组合的各个模块又集中服务于教学目标。其三,每个模块自成一体,教学知识点因其重新调整增减而融会贯通性更强。

总的来讲,模块式教学因其强调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实际,故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实现教学目标。

三、民办高校学分制下“纲要”课模块式教学的探索

1.教学内容模块式的构建

我们通过对教材的把握,认识到中国道路是现在进行时,但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艰难探索、反复选择和努力奋斗才开创出来的,从而提炼出从道路自信的角度,以构建纲要课模块的主线;致力于从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和领路人的能力体系两个子系统构建纲要课模块的主题;按照早期探索(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中国革命的胜利与新中国的建立)、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历史阶段,分别以时代变局与冲击、战略与策略、组织与动员、纠错机制与能力四个子模块为框架,阐释历史和人民的四个必然选择。

这些模块的构建是阐释道路自信这个复杂问题时,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逐层把问题系统划分成若干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子系统、子模块的过程。我们建构的纲要课模块,体现其半自律的特性,具备一定的明确的独立功能。这些模块既能分散地运用于某个历史时期的阐释,从点和面的角度局部反映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和领路人的能力体系,又能通过这些模块的组合式教学,形成线索性的论证,贯穿中国近现代史百年历程,有效地避免与初高中历史内容及其他思政课内容的重复,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充分体现其模块的有机性,还能根据学生的具体知识背景情况进行内容调整,达到民办高校学分制培养个性化人才的要求。

以革命道路阶段中的抗日战争为例谈谈以上四个模块的组织与运用。

第一,时代变局与冲击。讲述3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日关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危机。讲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奏响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号角,率先举起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

第二,战略与策略。面对此种变化,国共两党基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所做出的不同的反应,最终促成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游击战上升为战略地位等,成为坚持抗战和最终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和最有力的武器。endprint

第三,组织与动员。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国统区的统战工作(牺盟、左联、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对中间势力的争取、外交与宣传——让世界了解边区政府、打破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搭建与西方世界对话的渠道),成为坚持抗战的有力支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纠错机制与能力。红军长征胜利后,对外,对国民党政策的主动变化(对比与国民党实质性的被动转变);对内,王明路线、延安整风等,不断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认识达到团结和统一,成为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

这样四个模块的分散或者组合使用,从国共两党对中国社会不同的认识、采取的不同战略与策略、对社会的组织与动员、两党自身的认识与反省能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的。这样突出重点,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理论问题。在讲授中,还要注意结合相关内容评析时下社会流行的一些错误观点,诸如“敌后战场相对正面战场轻松”、“抗战中国民党是最主要的抵抗力量,牺牲巨大,而共产党没牺牲几个高级将领”等,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2.民办高校学分制下“纲要”课模块式教学的实现

当然,模块式的这种功用要充分发挥,符合学分制的培养目标,必须有相应的革新措施配合。

其一,教学方式的混合式改革。模块式的教学,是以教材为核心,又不限于教材,这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要求,这意味着部分知识教学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前,学生自学、教师精心准备、挑选的教学内容与相关文字、视频资料及参考书籍等,课堂教学侧重于师生间、生生间思想观点的交流、讨论、解惑与引导,形成网络自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

其二,实践教学的置入式体验。学生的社会实践根据教学内容模块进行设定后:其一,针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作业、作品任务,让学生同时获得身悟其道与专业能力增强的个体性双重提升。其二,营造历史情景剧、地方红色资源、网络严肃游戏等多种体验环境。

其三,学业评价注重过程管理。学分制下民办高校“纲要”课学业评价将由原来的重目标实现,转为注重过程管理,即期末等卷面考试成绩的占比下降,平时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权重加大。这有利于学生接收模块式教学的内容调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化的体验和能力生成[4]。

其四,教學改革的配套措施。民办高校学分制下“纲要”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业务素质和更多动态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如班级规模提出新的要求,只有采取小班授课,才能实现学分制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的真正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江天肃,张洪波,杨军,等.关于完全学分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6-8.

[2]刘燕燕.学分制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8):39-40.

[3]郝玉香.以模块化为基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1-42.

[4]余靖.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模块化教学改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02.

项目:汉口学院2015年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分制纲要民办高校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