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构建与研究
2017-09-16王强
王强
摘 要: 职业素养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包含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三个部分,高校要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平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优化育人模块、整合社会实践育人平台,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关键词: 职业素养 大学生 路径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我国总体毕业生总数逐年增高,2017年全国应届生毕业生人数为795万,达到了历史新高,就业形势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挑战,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在校生的职业素养是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途径,也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较为宽泛的概念,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为职业意识、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及职业个性等,影响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实践经验等。“职业素养”强调动态的修性,它的形成是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识与实践,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为更深入研究,本研究将职业素养定义为劳动者适应社会需求岗位的一种职业能力,将职业素养分为职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三个部分。职业知识是指个人在职场上具备的职业尝试,是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的体现,包括职业规划知识、职業礼仪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管理知识、财务知识;职业技能是个人拥有匹配职业岗位需求的适应能力,包括独立分析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实验及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职业态度是指个人对其选择的职业的观念和态度,包括可靠的忠诚度、抗压能力、较强的责任心、谦虚谨慎的态度、较强的进取心及职业认同感。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存问题
1.忽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育。
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提出的“冰山模型”中,将个人素质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包含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水面以上部分”及包含个性、价值观、态度与动机等“水面以下部分”因素。如将大学生职业素养用于“冰山模型”中时,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代表水面以上部分因素,是显性的职业素养,具有易发现、易测量、易实施及易完成等特征。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指定、创新创业实践及职业规划课程设计上更倾向于实现阶段性任务目标,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导致学校过于追求就业率、学生盲目考证提高职业技能等。一些高校往往忽视大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引导,而职业态度、价值观、动机、品质才是大学生内在的、能对职业生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因素。
2.职业素养教育缺乏资源整合与整体规划。
职业素养本身就是各因素综合的体现,高校的职业素养教育应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紧密结合,然而目前一些高校校内外资源整合不够,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务处、学生处都较为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但往往各部门没有形成资源整合、未发挥优势互补与合力作用。缺乏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联系,未充分发挥高校同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合作与联系,未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职业素养育人资源。
3.职业生涯规划“第一课堂”作用发挥不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及规划人生的基本途径,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其重视程度不一,存在流于形式、教材陈旧、无学分、缺乏针对性、未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实践体验、教学时间短、实效性不强等问题,由于学生专业性质的问题,二级学院是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责任主体。
4.职业规划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一些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公共课,且某些高校没有学分,承担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师人数较少,还没有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团队。一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由兼职老师担任,缺乏系统的研究与培训,很难根据学生的专业进行深入的讲解、科学的课程设计与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给指导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培训进修机会有限,造成了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导致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效果与质量。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路径选择
职业素养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新时期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新时期做好职业素养育人工作的基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育人路径,职业素养路径选择是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前提,是提高就业创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素养育人中的主导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是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指导与职业素养提升的主渠道,高校应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阵地开展实效性强的职业规划教育,其教学质量体现在重视程度、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及教师自身水平等方面。一是形成学校各部门联动。在学校和院系的不同层面,成立专门的管理、领导机构,分工协作、明确职责;把其纳入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育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安排一定学时并计算相应学分,并提出相应的学分计分办法。二是解决好职业素养课程内容的选取问题,实质性的内容在职业素养教育中都是必要的,它是职称职业素养课程得以确立的基础。选取的内容应具备科学性、指向性且各个环节的设计切实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三是结合社会需求分类指导、创新教学方式。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更新知识,根据学生的专业性质、特点、不同年级及性别开展职业生涯课程分类教学,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慕课”及就业指导翻转课堂教学,只要指导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求、结合社会实际,就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搭建第二课堂平台,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依托各级党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第二课堂平台。组织科技文化节、外语文化节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动力实践能力,彰显校园文化的职业素养育人功能。endprint
通过"四位一体"有效联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第一,从学生层面来看,应多看书,增加表达素材、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多练习,抓住每个表达的机会,重视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的双向进步。第二,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活跃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表达意见和观点;结合论文、报告等形式的测验,提高大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美国大学教师采用了“情商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案例研究、演讲、角色扮演、反思、讨论、观察、模仿及技能练习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第三,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应积极组织大学生演讲、辩论等活动,增加大学生口头表达的锻炼机会;策划施行征稿、征文类活动,增加大学生文书面表达的锻炼机会。第四,高校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职业实习机会,学校应更加广泛地与用人单位联合,让学生在对口的专业岗位上得到职业体验,提高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压力承受和人际交往等重要的情商能力。
3.优化育人模块,整合社会实践育人平台。
根据不同社会实践平台的关注重点,以活动为载体,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公益实践、环保实践、道德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组织学生走访农村、基层、企业,开展社会调查,通过义工、志愿者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公益、扶贫工程、科技和文化、卫生三下乡、社区服务等服务活动,开展“三下乡”、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创建特色学校文化和品牌文化,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依托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国内各级比赛,为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搭建平台。打造宽松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要有宽松的外部环境,有了宽松的环境,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才会有科学研究。具体而言,学校应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活动增加大学生科研实践机会。其次,设立师生科研基金或大学生科研专项基金,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确保科研经费能对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素质培养起到支撑与激励作用。最后,在优化大学生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外部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和科研实习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校对学生科研素养培养的落地。
4.结对共建实践教育基地平台。
依托地区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等,按照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结对共建活动,进行育人的基地化建设。将带薪实习、三进三同、勤工助学、社团(理论和公益)学习等纳入育人体系。首先,高校要利用行业协会对行业内相关人员素质要求最了解、体会最深刻的信息优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以倒推法及时调整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并定期组织相关行业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与市场接轨。
5.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新时期,高校应重视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就业指导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完善组织机构,创造精英化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是复杂、系统的工作,要研究社会人才需求,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职业目标,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专家化、常态化的精英团队。高校要坚持走就业指导队伍“全员化”的建设道路,组建成立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组成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团队,做好本校就业创业与职业素养提升的持续化、常态化工作。
提升专业化水平,邀聘专家学者扩充高校就业创业指导的兼职队伍。就业指导师资不足和教育教学水平欠佳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力度,创造条件,积极邀聘各个领域的校友、人力资源专家、知名企业经理人、成功创业家组成学校强大的兼职就業创业指导队伍,切实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水平。
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学校应为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提供丰富的校内外培训、研修、访学与挂职的机会与平台,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学科理论水平、就业创业指导能力、社会交际协调能力等培训,通过搭建职业化发展与培训平台,提高就业创业队伍专业化核心能力;创建教学研究平台,提高教研能力;加大投入,建立综合考核系统,提高指导教师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虞希铅.论当代青年职业素养的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13(02).
[2]许亚琼,徐国庆.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教论坛,2009(7).
[3]Lust, E, Moore, F. C.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assessmen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struction in a pharmacy communications course[J]. Americ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Education,2006,70(1):6-12.
[4]蔡敏,李超.情商培养课程:美国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新途径[J].教育科学,2014(3).
[5]曲长海,王越芬.高校多元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经济转型升级视域下河南省高校本科生职业素养研究”(项目编号:SKL-2016-2070);2017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育科学研究基金项目(zhjy17-08)阶段性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