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2017-09-16李扬
李扬
摘 要: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观照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视角。文章从阐述高校生态系统内涵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生态失衡的现象,并从管理、职责、考核等方面初步探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生态系统 辅导员专业化 生态失衡 实现途径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既是高校教师,又是管理者。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进行,高校辅导员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但其身份角色定位越来越模糊,工作范围越来越大,这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也给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带来自身角色的冲突和困惑。尽管新的形势要求高校辅导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还要有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该“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各高校应该根据形势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给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1]。
一、生态系统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生态系统内涵诠释。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发展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或自然生态)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换句话说,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像家庭)到间接环境(像宽泛的文化)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高校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综合环境效益”的生态系统,相对于每个辅导员个体来说,整个社会是这个系统的宏观环境,每所高校的整体办学实力、环境、制度和管理机制等是这个系统的外层环境,高校的高层领导和专职教师则属于中间系统,由辅导员构成的辅导员队伍就是这一系统的微系统,这四个不同层面的系统必然对辅导员个体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反过来,辅导员的专业发展和建设情况会对其他三个外部系统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以生态系统理论观照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就是要以生态知识和文化为指导,促进高等教育实践的良性循环,从而在文化生态自觉中实现高校教育生态的综合效益。
(二)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1.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是适应高校教育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和竞争不断加剧,要求高校在软实力方面大量投入,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提升水平,做到科学化、人性化,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传统行政管理方式要不断转变管理职能,不断细化工作,实行精细化管理,从而满足学生越来越迫切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适应高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这是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研究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并形成学科的重要原因。
2.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需要。
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其职业特性之一是目标的政治性。辅导员的职业目标具有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的体现[2]。国家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是有目标期望的,即通过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学是人的价值观最终发展、形成和定格的时期,因此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利于改变传统的经验式、粗放式的高校教育生态和管理模式,形成科学的、精细化的培养模式。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建设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许多高校从职能、制度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但从整体看仍然存在问题,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某些高校轻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重视对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某些高校将教学和科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這就导致某些高校不够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某些高校教师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生态失衡。这种失衡首先体现在对辅导员工作的不重视。虽然从岗位职责上来说,辅导员的工作不仅要管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及时疏导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各种困难,更重要的是要担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根据河北邢台4所高校对100位辅导员的调查,35%的辅导员认为其首要职责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管理好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其综合能力的提升。这说明某些高校辅导员能够认同自身最初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某些高校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简化为学生宿管和教学助手。在这种情况下,加之各种烦琐的事务影响,某些辅导员对自身工作职责产生认识误区,产生职业倦怠。其次这种失衡体现在对辅导员培养和提升不重视,限制其职业发展。一方面某些高校很少提供辅导员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在工资福利、职称晋升和培训进修等方面向专职教授和领导层倾斜,这就让辅导员不能更新理念。
(二)某些高校辅导员职责过大过宽,超出辅导员承载能力。
当前某些高校关于辅导员职责没有作出明确的定位和范围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教学之外的一切相关事务都由辅导员负责。这种无限扩展的职责使得他们少有自己的时间用来研究本职工作,提高学术能力和个人素质。当这种职责无限扩大超出其承受能力,反而会忽视其本职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无法深入,就只能流于形式或与现实完全脱节。工作量上的严重失衡产生的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某些辅导员不堪重负,对自身工作缺乏真正的热爱和认同,新进的辅导员往往是刚出学校的硕士毕业生,缺乏相应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难以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
(三)某些高校管理机构和机制不合理,不利于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endprint
高校一般都设有招生办公室、学生事务办公室等机构,这些机构直接给辅导员下达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并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监管。因为我国辅导员工作基本围绕院、系和宿舍进行,所以某些高校缺乏辅导员具体的考核办法,制定的管理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校、院之间工作的冲突和混乱,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由于缺乏健全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某些辅导员在职称和待遇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加上某些人员因为有关系,不需要经过考核就可以上岗工作,奖惩、晋升、聘用和考核脱钩,这就妨碍了辅导员内部竞争的生态平衡,也就不能有效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阻碍了其专业化建设。
三、生态系统视域下高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实现途径
要实现高效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就要在工作中始终从整个高校出发,从高校发展动态出发,在实践工作中把握高校教育工作的生态平衡,科学合理地定位辅导员工作职责和范围,让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走一条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
(一)改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方式。
高校应该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到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作用,才能达到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在管理上,高校可以实施学校和院(系)双重领导体制。学校党委主要负责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统一规划、领导和管理。高校各院(系)要建立完善学生工作机构,配备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党委副书记,高校各院(系)分党委对所辖的辅导员进行直接管理和领导,同时高校管理部门也要解放思想,转变职能,转变管理方式,实现以管理为主向以参谋、协调为主过渡,直接行政管理向目标管理的过渡,加强校、院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二)合理划分职责范围,重视辅导员培训。
合理划分辅导员职责范围,即对辅导员进行正确角色定位。高校应该明确其核心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工作,其主体工作是指导学生发展,其基础工作是学生事务的管理。因此,辅导员首先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思想的变化,根据形势的发展,开展各种政策和专题教育活动;其次辅导员是大學生育发展的辅助者。
高校要制定辅导员培养发展规划,建立辅导员上岗培训、日常培训、职业培训、专题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对新选聘的辅导员,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实行严格的准入制。要有计划地组织辅导员参加国际国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专职辅导员在职攻读学位和国内外业务进修,要纳入学校师资规划和人才培养规划,享受学校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和有关鼓励政策[4]。
(三)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考核体系。
高校要按照辅导员工作职责,制定辅导员工作具体考核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管理考核体系。对辅导员的考核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人事部门、院(系)和学生共同参与。考核结果要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对工作不称职的辅导员要及时调离辅导员工作岗位,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按一定比例选评,统一表彰。树立一批优秀辅导员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
参考文献:
[1]王素玲.生态哲学视域下的高等教育生态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6):97-10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06.
[3]秦海芬.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苏雅拉图.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