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视域下中国梦的共识意蕴
2017-09-16毛志强
毛志强
摘 要: 中国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漫长而艰辛。目标不明确及其带来的共识稀缺影响了路径的选择与确定。中国梦作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精确概括,是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及海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中国梦的共识是道路、精神、力量三个共识融为一体的有机系统。
关键词: 社会变革 中国梦 共识
共识是人们所寻求的共同认识、价值和理想。中国梦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同胞、全世界华人的共同愿望,是中华儿女的最大共识。
一、社会变革与历史演进中的中国梦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开始探索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路径。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各个时期具体的民族复兴目标都有所不同。如洋务运动时期的目标是自强、求富,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理想是与欧美比肩,毛泽东时代的理想是成为共产主义的样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积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对社会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梦被完美表述为:民族复兴之梦、国家富强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承载了亿万海内外中华儿女梦想和重托。通过不同时期中国梦的具体表现可以推知,中国梦的路径问题从历史发展维度看差异很大。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历程中,各个阶级、阶层都进行了探索,路径自然不一。即使从当前情况看,社会分层深刻而繁多,利益主体多元共生,各阶层思想状况差异颇大,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自然会有不同意见相互激荡。对于这一点,我们尤其应当明白。
从民族复兴的探索历程看,国人在路径问题上是“个识”远远大于“共识”的。纵观国人一百七十多年民族复兴的求索历程,不难发现,道路、精神、力量三大要素之中,多数时候,道路是老路、弯路,精神是迷茫、困惑,力量是分散、盲动。而且,这也是近代以来很多探索挫折、失败甚至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惨败打击之下,所有中国人都在做强国之梦。多数人沉湎于幻想和碌碌无为之中,真正轰轰烈烈的实践者在每个时代都不多,国人所熟知的如下:最早的实践者是统治阶级内部极少部分官员和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总体来说专注于器物方面,这也是后来洋务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指导下的求强求富的运动基本未超出这个层面。结果是历经数十年努力,国家还是外不强而中干。太平天国用西方宗教这一新瓶装旧式农民起义的旧酒,从思想、制度层面看并无创见,其参与力量虽多,但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引,其失败是必然的。后来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则从制度与文化层面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高潮,但又严重脱离群众,最终归于失败。国民党中一些进步人士一度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但是由于阶级狭隘性,无法凝聚力量实现目标。中国共产党遭受巨大挫折后才探索出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一举取得政权。后来又用了三十年的曲折探索,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积三十年之经验教训,全党才最终探索出实现中国梦需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中国精神,需要中国全体人民凝心聚力。
二、中国梦共识的几个决定因素
要凝聚中国梦的共识,需要从道路、精神和力量三个方面着眼。从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即力量层面看,需要将各种力量对于中国梦的追求动力予以剖析,方能有效地凝聚共识。
(一)中国梦从使命方面凝聚了全党的共识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救亡压倒一切的时代。在之前肩负救亡的农民起义与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挫败后,重任落在了新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身上。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建者多为知识分子,承袭了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对国家衰败的态势都有切身体会,这种情怀与体会激荡而成民族复兴的强烈愿望。在探索之中,党内并非铁板一块,路线或者道路乃至方向之争多多少少存在于上述三个阶段之中。恰恰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这一共同愿望,使得全党能够凝聚起共识,取得了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阶段的巨大成就。在建设与改革中,虽然争议不断,但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一直是全党的共识。例如,四个现代化从20世纪60年代提出,虽屡遭磨难、搁置,但是一直是全党的奋斗目标。以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党的任务看,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小康这一概念时,本意即指区别于日本现代化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十八大之后的新四化更是新形势下民族复兴的重要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在民族复兴这一共识下形成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因为“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特别不能忘记搞社会主义这个任务,这是我们的崇高理想”[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久,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这一重要论断,很快成为全党的使命与共识。
(二)中国梦从利益方面凝聚了群众的共识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还是现实,是生活。民族复兴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期盼,从历史角度来说,它对应的是盛世。中国人对于盛世的追求一直孜孜以求、百折不挠。从大同社会的憧憬,到雄汉盛唐的眷念,渐渐成为一种情结。归根结底就是在这种盛世下,人们或多或少都获得马斯洛需求曲线上各个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正是人民的利益。对于百姓来说,盛世除了精神上的自豪与满足之外,还看重生活乃至生存上的利益需要。近代之后,中国人民有过长期遭受外来侵略和殖民统治的遭遇,国家主权沦丧,社会动荡不宁,人民毫无尊严。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吃饱肚子仍是上亿群众的梦想。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断言:“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2]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一直围绕着保护群众的权利和利益。人民群众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成为群众最拥护的字眼。正如梦想不可能简单地一蹴而就一样,中国梦的实现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臨啃硬骨头、涉险滩的形势。另外,改革给群众带来利益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部分群众带来了一些阵痛。其实,凝聚改革共识问题已经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大热点。这是必须高度重视,并付诸最大的决心、勇气和智慧予以解决的战略性问题。endprint
(三)中国梦从情感方面凝聚了海外华人的共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寄托了海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和共同追求。早期海外华人是民族衰落后果的承担者之一。海外华人民族复兴的具体目标有其特色,那就是祖国在国力强大的同时还要具备可亲的国际形象。从19世纪开始直到现在,海外华侨华人一直为民族复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一切最早体现在对于晚清维新派和革命党人的资助。华侨对祖国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抗战前期,华侨的汇款在战时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对外开放后,最早的外资来于侨资,华商成为中国外资的先锋。如今,“侨资在中国的外资中仍占有69%的比重,是投资中国的主力”[3]。现在海外华人华侨有6000多万人,其中很多人是实现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们要汇集侨智、发挥侨力,团结动员广大海外侨胞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同时通过海外中华儿女的桥梁作用向世界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
当然,以上分析并非绝对。例如,中国共产党虽然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是代表的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民族复兴从利益方面凝聚了党的共识。人民群众之中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复兴情结,这似乎不是利益能够简单说清的。至于海外侨胞,期盼支持民族复兴的利益因素自然是存在的。笔者从使命、利益和情感三个方面概括他们的中国梦内在动力只是管中窥豹,便于凝聚共识时具体分析。
三、凝聚中国梦的道路、精神与力量共识
中国梦的路径共识应该是道路共识、精神共识、力量共识三位一体的有机系统。没有道路共识,精神和力量只有盲目宣泄。没有精神共识,就会造成道路分歧和力量涣散。没有力量共识,道路共识和精神共识只是空中楼阁。
(一)凝聚中国梦的道路共识
道路问题关系到中国梦的成败,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凝聚道路共识,必须认真对待道路分歧。一方面要坚持道路自信,加大宣传教育。这种教育也要有三个面向:面向全党,面向全民,面向海外华人。要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体系、维护体系、吸引体系。另一方面,要减少路上栽跟头的频度,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尽量减少决策失误。
(二)凝聚中国梦的精神共识
没有正确的精神共识,实现中国梦的行动必然失去思想指导和动力,甚至会造成力量内耗。当前,中国精神的最大挑战是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和我们传统沿袭而來的人治思想。我们需要适合国情的价值体系。当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时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运而生。这既是历史的总结,又是时代的召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是为追梦之路提供指南,另一方面是为追梦激情安上控制阀。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三)凝聚中国梦的力量共识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群众参与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我们要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行固本之举,收长远之效。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充满美梦成真的满足感、幸福感、获得感。利益是凝聚力量共识的基础,但并非充分必要条件。我们不要陷于利益调节的路径依赖。很多时候,精神思想上的统一更能取得凝心聚力、步调一致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凝聚共识、引领风尚、规范行为的作用”[4]。最后,我们除了发挥13亿多中国人民的才智之外,切莫忘记还有6000多万海外中华儿女。我们要发挥中华民族的整体智慧,开创民族辉煌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冷溶.什么是中国梦,怎样理解中国梦[J].红旗文稿,2013(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406.
[3]上海世博会.圆华人华侨一个世纪强国梦[EB/OL].http://chinese.people.com.cn/GB/42476/9724512.html.
[4]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2-2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