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美术教育史中“师徒传承”看社会与个人素养关系

2017-09-16张军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张军

摘 要: 本文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思考分析美术教育史中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尤以欧洲师徒传承制为主要内容,透过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探索其与美术教育史中教育理念发展的相关性,从历史角度分析核心素养理念对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希望从中借鉴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的宝贵经验,将核心素养理念更深入地贯彻我国美术教育中,以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 核心素养 美术教育史 美术教育 师徒传承

引言

美术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时期”,要求教师重视美术课程改革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已渐渐贯穿美术教学与研究。但是,目前为止,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美术教育理论、改革和实践大都还是借鉴西方,美术教育领域中研究范围的侧重点仍是当今美术教育现况,对美术教育史中影射出来的与核心素养相关的理论,基本没有系统研究。

由于核心素养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到现今的能力养成,这样的变化会导致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同时还会有教育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其影响从开始的使用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到后来逐渐出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我国美术教育史中的主要表现是从以前的师徒传承的私塾,到之后出现班级化教学,标志着现代教学开始形成。从教育的历史看,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模式很多是传承下来的,当今教育中的许多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在过去其实已有了雏形甚至已经存在了,只是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我们将其强化了。

在人类发展历程中,教育伴随着人类的诞生就出现了,美术教育是比文字教育更早的最初教育。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一直是美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模式,其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及独特的形式,在特有的历史阶段拥有着优越性与合理性,有其特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尤其在今天,我们高倡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理念,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应该说对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美术教育具有非常大的启迪与现实意义。回顾过往的教育历史,教育根本目的——传承人类文明几乎没有变化。但是不同时期,教育传承的内容和方式在不停变化,中国如此,西方欧洲亦如此。

一、西方“师徒传承”制美术教育历史探究

(一)史前时期

根据史前时期人类造型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史前美术的传承教育模式特点:

1.其教育模式与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方式相结合;

2.无专门的教师,教师都是有经验的年龄较大的人;

3.无专一的学校,生产场地、生活场地便是学校。

此外,师徒教育的成分在史前美术活动中一样存在。在这个时候,史前文化艺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保存者曾经都是巫师。一般来说,巫师都是受过训练的,巫师传授方式都是师徒传授的模式,当然也有父子相传的情况。到了原始社会的末端,渐渐出现了以家族、家庭等为单位的“私学”,这个时候师徒传承的美术教育模式逐渐浮现。

(二)古典时代

在这一段历史中,教育深受当时哲学家和政治家的推崇,最初特征便是学校的产生。社会各类分工人才由不同的学校来培育,而学校美术教育就使原来的综合美术及综合教育逐步向审美和实用两个方面发展。但是在这一时期,不管是民间的作坊、工棚还是学校的美术教育,它们遵循的都是师徒传承制的美术教育模式,另外就是产生了美术教育理论。到了中后期的奴隶社会,世界上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许多名家。

即使是这样,在今天也很难找到相关培育未来建筑师、雕刻家及各类艺术造型工匠的具体教学方法和师承教育模式的资料。从现存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当时主要遵循的还是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然而具体教学方法却不被重视,导致这样的原因是专门从事视觉艺术在当时被看作不符合成为出身高贵的子弟的工作,美术教育对他们而言只是正规教育的附属品。真正把艺术创作作为谋生手段和职业的工匠们,被认为是从事手工制作的匠人甚至奴隶,他们的职业被简单地认为是一般的体力劳动。继承与学习这些手工艺几乎都是在作坊中完成的,一般是子承父业,也有家庭作坊中接受外人作学徒。尽管这样的作坊式或家庭式的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在当时并未占据主流地位,但是古典时代的美术发展所达到的极高的成就主要都依赖于此。

(三)中世纪时期

这一时期逐渐禁止了世俗的视觉艺术,现实是大众的写作和阅读能力的确较低,这使得美术担任了引导人们信仰上帝的角色,雕塑与绘画往往被用于诠释宗教教条。特别是圣徒们认为通过对圣像的推崇,能够传达对上帝的虔诚信念。因此,作为一种宣传宗教的途径与方式,此时的宗教信仰为美术教育及美术开辟了道路。这时候的美术教育遵循着严格的师徒传承的模式,具体可以分为:1.初期工棚、作坊;2.行会美术教育。

(四)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运动是西方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人類历史上空前的、伟大而深刻的运动。回顾世界的教育历史,师徒传承教育制度是普遍而长期存在的教育现象,它适应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生产关系。然而到了后期,长时间受等级制度压制的艺术家们开始不满足手工艺和匠人的位置低下,他们逐渐意识到若要进入主流社会,仅仅学习造型或绘画方面的技能是完全不够的,而要有系统的教学方法和精深的理论素养。因此过去的作坊教育、家庭教育逐渐产生变化,它们向工厂场、工棚及之后的工场制转变。这种情况在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及欧洲各国到处都有。

二、西方“师徒传承”制美术教育模式的特点

西方师徒传承制的美术教育模式,最兴盛的时期一般是中世纪末期至文艺复兴初中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艺术随之得以繁荣。这个时候的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艺术逐渐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题材上,着重描绘人们之间的现实生活,就算是宗教题材,也加入了世俗的感情并对此予以了全新的阐释。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讲,艺术相比宗教、哲学、历史和道德而言,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由于人们对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地位有了高度的认知和重视,因此使得当时的美术教育有了飞快而巨大的发展。endprint

(一)“亲师合一”的师生教育关系

在师徒传承的美术教育模式中,师父往往直接影响徒弟的创作,在中国画论中就有有关此方面的论述。在西方师徒传承制的美术教育模式中,对于师徒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种:一种是亲缘关系,另一种是非亲非故的关系。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不管是不是有亲缘关系,“亲师合一”的师生关系作为师徒传承制美术教育的独特方式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这一明显的特点和当今教育中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模式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西方师徒传授制的美术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由师傅带徒弟在作坊中学习产生的。手工作坊常常采用学徒制的制度。徒弟和师傅经常见面,生活在一起。即使是这样,他们的传授过程仍然是非常严厉的。学徒生涯一般从13或者14岁开始。有时,作为学徒的家庭需要向师傅缴纳其学费,然而,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学徒则可以获得相对较少的报酬。由于作坊的组织结构建立在一种以教育等级为制度的基础上,因此师傅往往管教着助手,助手便管教着学徒。在助手和学徒面前,师傅拥有绝对的权威。助手和学徒们不仅要在生活上为师傅服务,在生产活动中也要绝对服从师傅。

(二)制作过程和艺术创作过程相结合

在作坊中生产和教学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在生产艺术品的过程中,一般由师傅制作,助手和学徒们在一旁观看,学习制作过程。一些已经具有生产经验的助手和学徒们便要协助师傅完成工作,在这个时候生产是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此时的教育模式体现了极强的实践性。

那时的艺术创作与今天的创作存在很大的区别,不管是制作雕塑还是创作绘画,首先都要制作原材料。因此这种师徒学习制度往往掺和着制作的过程。

(三)以临摹为学习的基础

在西方师徒传承制的美术教育模式中,人们对临摹的重视及以临摹为重要学习方式的教育内容与人类的模仿天性是很符合的。美术教育正是从临摹教学开始的。这时师徒传承的重要教学程序曾在达·芬奇的绘画论著中有所暗示:一是对名家一些师法自然的素描作品进行临摹;二是对着你所拥有的任何一尊雕塑作品进行反复素描临摹训练;三是临摹合适的写生模特儿,接着就该进入实践创作阶段①。

(四)纯粹的技术传承向理论化演变

师徒传承制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临摹和口传,到了后期为了解决产品制作上遇到的难题,匠师们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文字作为教学的补充内容。这些文稿包含有关“制作”某一作品的规则及供应效仿的设计图两方面的资料内容。

至文艺复兴中期,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的教育家们,在美术教育上有了更加精辟而系统的教育论述,但是在美术创作和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和调整完善方面,却是艺术大师们来完成的,比如说有些艺术大师,将过去出现的透视、构图、明暗等与美术的造型结合起来,并整理成系统的理论著述,这使得绘画造型设计在表现空间和写实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三、西方“师徒传承”制美术教育模式评述

21世纪强调社会与个人素养关系,人们对于未来的教育和发展做出了种种预测和各式各样的设想。对于21世纪这样一个变化速度极快的社会,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活跃社会,要求我们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更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现今教育的主流自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美术教育。

与班级授课制相比而言,师徒传承制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比如集体学习、集体传授的学习环境相对缺乏;过于随意的课程与教学方法;相对狭窄的教学气氛与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常常成为狭隘的宗派关系,受传统道德伦理的束缚,学生不能像在学校那样快捷地接受民主思想和现代知识的教育等。但即使如此,在正式的学校美术教育产生之前,西方的美术教育遵循的依然是师徒传承的美术教育模式,师徒传承的美术教育模式同时培育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即使在今天,我们倡扬学科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师徒传承制美术教育模式和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学校美术教育相比,还有很多优良的传承,需要继续发扬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它将和素质教育及核心素养教育融合在一起,是我们全面培养与发展高素质艺术人才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一)言传身教

师徒传承制的美术教育模式着重学问与绘画相结合的学习内容,更易于言传身教,塑造人格和陶冶情操。在文艺复兴初期,在许多师徒制的艺术作坊中,学习情形更像是现在的“生活大学”,学生拥有很多自由的空间,老师的许多灵感和思想每时每刻影响和启发着学生。在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中,从达·芬奇的艺术成长过程里不难看出,师父不但将绘画技能传给了学徒,更重要的是他们以自己高尚的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这将对学生画风形成和人格发展非常有利。

(二)因材施教

绘画是特别需要灵性和悟性的艺术,最忌不知变通的死板记忆和整齐统一的规则,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比较容易因材施教,引发学生的思考和领悟。

因材施教是体现教育客观规律的一条重要原则。师徒传承制美术教育模式能够较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发挥出很大的优越性。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学校美术教育虽然非常重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原则,但其有效性却远远比不上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言,师徒传承式的美术教育模式中因材施教的传授是一种更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毫无疑问,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够取代今天的学校教育,它是西方封建主義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产物,但是它在对艺术的继承发展方面及造就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艺术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它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价值。就美术教育现状来说,学校美术教育制度应该取长补短,吸收师徒传承制美术教育模式中的长处与优势加以改进和发展,只有这样美术教育制度才能发展得更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结语

在美术教育已进入“核心素养”时期的今天,我们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美术体验更加重视,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人才在美术教育中越来越受关注。所谓核心素养,其实就是能力培养,师徒制度本身就是针对性培养绘画人才,所以,师徒制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和今天的学校美术教育不一样,它更契合能力素养目标,对于现今教育的缺陷就是以培养合适的技术工人为目标,而不是具有艺术素养,并希望美术的创作力、思维能力成为能够迁移的艺术思维品质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挖掘师徒传承美术教育中的价值促进现今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向西方文化艺术借鉴和学习,考察分析西方美术教育史的同时,面对西方几千年丰厚的师徒传承美术教育的遗产,值得我们发掘和深思。

毋庸置疑,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不能够取代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但是作为千百年来运用于将艺术发扬继承的重要教育模式,它以其强大的优越性、合理性和生命力证实了具有的独特价值。在我看来,学校美术教育应该吸取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的优势发展自己。尤为重要的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有益补充若是师徒传承制,这对于多元艺术氛围的增强和强大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注释:

①[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39.

参考文献:

[1]刘汝,张少侠.西方美术发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2]冯晓阳.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课程教材美术教育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5.

[3]迟轲.西方美术史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5.

[4]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

[5][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常宁生,译.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

[6]胡知凡.基于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与测评[J].教育参考,2016(4).

[7]李永长.外国美术教育史[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2.

[8]邵大箴.图式与精神——西方美术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2.

[9]田本娜.外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10]郑勤砚: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