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几点阅读思考
2017-09-16郑慧玲谢青萍
郑慧玲+谢青萍
摘 要: 《西太平洋航海者》描述了特罗布里恩德群岛上土著人的生活及库拉这种奇特的贸易形式,展示了岛上的原始生活。作者精读了这部人类学民族志,结合自己的经历,对于其中的一些描述分享了深刻的感悟。著作中提到的他者文化、社会等级划分、酋长制、妇女地位、独木舟制作分工、独木舟下水礼等与现今文明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田园调查 民族志 研究方法
一、《西太平洋航海者》作者马林诺夫斯基生平介绍
马林诺夫斯基1884年生于波兰克拉科夫,1942年卒于英国。他的父亲卢克杨·马林诺夫斯基是杰格隆尼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同时是波兰语在内的斯拉夫语言研究先驱;母亲约瑟华·马林诺夫斯基则是贵族之后,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背景优越,所以马林诺夫斯基自小就受贵族式的教养。他于1908年以全奥地利最优等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早期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澳大利亚土著家庭》(1913)、《西太平洋的航海者》(1922)、《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1926)、《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比较》(1927)、《珊瑚园及其魔力》(1935)、《文化论》(1944)、《巫术、科学与宗教》(1948)、《严格词义上的日记》(1967)。其中《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最能体现其关于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的观点,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
二、《西太平洋航海者》在人类学上的成就
《西太平洋航海者》这部著作是马林诺夫斯基将现代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活动用田野工作的方法写成的一部民族志著作(民族志是一种描述群体或文化艺术的科学)。他是第一个成功地把学术活动、田野工作、民族志这三个要件结合在一起的人,奠定了人类学的科学规范[1]。《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是人类学领域最有影响的民族志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不仅成就了马林诺夫斯基在现代人类学界的地位,还造就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在人類学研究中的运用和推广。这是人类学田野调查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变革和飞跃,“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成为后来人类学研究的最主要方法,成为一定时期内人类学的主要研究范式。《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作为“科学民族志”的代表作品,确立了人类学田野工作及民族志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成为现代人类学研究的经典。《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从注重参与观察、突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强调勤、细、全、深的细节及参与观察对象的选择等方面给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提供了新的借鉴意义。
三、对书中的他者文化、社会等级划分、酋长制、妇女地位、独木舟下水礼等的思考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多,一共有二十二章,主要讨论一种叫“库拉”的贸易交换制度,已有很多读者甚至于学者对于“库拉”发表了高见,对于本书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不再赘述。正因为《西太平洋航的海者》从注重参与观察、突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强调勤、细、全、深的细节,以及参与观察对象的选择等方面,给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提供新的借鉴意义。所以这本著作之后笔者对其中几个细、全、深的细节内容产生共鸣,并有一些思考。
1.他者文化
马林诺夫斯基生于波兰克拉科夫,自小便受到贵族式的教养,作为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贵族,能到一个从没有去过,还是一个没有开化的土著群岛做田野调查,亦很不易。他还在村落中安营扎寨两年之久,学习当地人的语言并直接与土著人交流,几乎完全融入进土著的社区,深切地感受土著人的生活,为完成巨作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实在是让人佩服的一个举动。20世纪30年代之前,西方的社会或文化人类学家一直以当时被他们称之为“野蛮人”的亚非等土著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在某种程度来说,“人类学”的另一个名称似乎等同于“野蛮学”[2]77。直到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问世,这样的偏见才逐渐消失。对于民族学研究者来说,不能因我们处于异文化就在调查中带有个人偏见。相反,我们应该用包容他者的文化,甚至融入他者的文化中。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提出:“一个物品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是它有能力满足人类需要的属性。需要导致文化产生,文化反过来满足需要。”[3]17在人类学家的文化观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合体系,各要素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4]47。因此,文化整体观对民族学研究有着指导作用。四川大学陈波教授曾提到西藏的藏族文化和别的民族的文化有些差异,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流问题。陈教授在《人类学家眼中的西藏》的专题讲座中介绍了“他者文化”。在讲座中陈教授讲到藏族中“姓氏”这个文化时说道:我们一般人想知道你名字时都会问:“你姓什么?”而西藏的传统是没有姓氏只有名字,这样问问题就避免不了尴尬,所以我们站在“他者”角度应该问:“你的名字叫什么?”尊敬与包容他人的文化,在他域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他域的文化与秩序,其中可能存在差异、误读和冲突。文化当然是有差异的,却不能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因为他者文化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中,我们用文化整体观点来看,就如同我们存在的社会一样,只要是和谐的,他们的文化同样是美的。
2.社会等级划分
特罗布里恩德群岛族群中社会等级划分有着特别的描写:土著人外貌殊异,其中有些土著人多数是那些较为好看的一类,受到其他人的特别尊敬,他们是酋长或等级较高的人。这让我想到在当今这个社会中,外貌在社会的定位很重要,不管是找工作还是找朋友,如果颜值不够,就会有所碰壁,这里就和土著人的社会等级划分有着相似之处。说“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也不对,因为自古以来,“以貌取人”就难以避免,并非现代产物。人类对美的追求是出乎本能的,至少也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审美的愉悦来说,美是符合人们的利益原则的。正如心理学家克米拉·沙哈尼·丹宁的一份研究报告所说:“长相的偏见出现在各个领域,比如老师看脸给分、选民看脸投票、陪审团在模棱两可的案件中看脸做出裁决,长相也会影响面试官对于应聘者的评判。”endprint
3.酋长制
书中描写酋长权威时写道:“酋长在场的时候没有一个普通人胆敢高过他,他们要弯下腰或蹲下以示尊敬。同样当酋长坐下的时候也没有人敢站起来,这个严格的酋长制度连同他极端的服从、等级和权力标志,像细致的宫廷礼节。”这让笔者想到中国传统的家长制度。《民法·亲属》第1123条规定:“家置家长。同家之人,除家长外,均为亲属。家务由家长管理,而家长制最早就渊源于原始社会中的父系氏族。”尊卑关系则是整个封建礼教、孝道、家长制的前提。在传统家庭中,吃饭时有长辈在的话,长辈要坐正位,要等长辈坐到位了才正式开始吃饭,还要等长辈下第一道筷子后,小辈才能动筷子吃饭;就是当前,在一些农村里有喜事办酒席,一桌有一个年长的长辈,这一桌酒席开桌或者每上一道菜,都要这个长辈吃第一口菜,其他人才能开始接着动筷子,这是一种传统礼仪,也是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4.妇女地位
“在部落中,妇女的地位很高,她们虽然不参加男人的会议,但控制了部落生活的好几个方面,比如园圃工作、新生婴儿的庇护和葬礼中的食物分配及承担部分巫术”。土著族群妇女地位很高,她们在社会中承担的工作不比男人少,甚至有过之。女性在血统、继承、社会地位的传承等方面的地位也令人大开眼界。此外,她们的社会地位之高还体现在一些重大事务的管理及对巫术的掌握上:她们承担了番薯苗圃的种植和管理,掌握了震慑人的巫术,诸如此类都是关系到土著人生死的东西。这大概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高低与她们所能产出的经济效益和掌握的技能密切相关,同时体现了部落社会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先进性。如今在中国,女性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担负的责任、体现的价值越来越多了。且不说她们在诸如护士之类的服务型行业和艺术表演等文化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即便在技术研究领域甚至在军队、武警等这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行业,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屠呦呦获得本土内地首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海军陆战队中的女子两栖侦察队、武警中的女子特警队也巾帼不让须眉。女性的社会地位必将随着妇女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做出的贡献而越来越高。
5.独木舟制作分工
根据书中描述:“我们来关注第一点社会学意义上的功能划分,首先是独木舟的所有者即村落和更小地区的酋长和头人负责整个建舟工程,付出酬劳聘请专家、委派工作及调集勞力。除了独木舟主人之外还有一个技术人员便是造船专家,他在社会学意义上很重要。他懂得建造独木舟、雕刻图案,实行巫术这些技术功能,可以但未必有同一个人担负。第三个与建造独木舟有关的社会学成分是劳动力。劳力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人数不多,是独木舟主人或造船专家的亲朋好友参与整个建舟过程,第二类是一般的村中土著,只参加建舟过程中需要集体劳力的部分。”酋长主持建造独木舟有严格的分工并且分工很细,有出资人、设计者、监工、建造工、劳动者,每一层都要管理下一层的人员,它这种分工制度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有一定相似之处。科层制是一种公司管理制度,一层一层管理分工明确,是一种比较科学的管理制度。而在部落土著群落里,文明还未达到的地方,有这么清晰、明确、先进的分工制度已经很让人震惊。
6.独木舟下水礼
作者在介绍独木舟下水礼时这样写道:“独木舟漆饰好后,人们便会确定一个下水试航的日期,这被称作tasasoria。消息传到临近群岛的酋长和头人那里,其他拥有独木舟且同属一个库拉社区的人,当天会抬着他们的独木舟前来参与新舟的下水礼大赛。”这让笔者回忆起小时候快乐的时光,所在村庄每一年的端午节都有龙舟比赛的风俗,如果龙舟旧了就要制作一艘新的龙舟,待龙舟制作好后下水比赛前也会有个下水礼,众人抬着绑着红绸带的新龙舟,一起喊着号子前往目的地,一路上打着鞭炮,沿路的居民会往龙舟里面投果子和粽子,以示来年风调雨顺,博个好彩头。这种风俗仪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退出我们的生活,能在《西太平洋航海者》中看到这种下水礼的仪式描写并产生共鸣让笔者受益匪浅。
四、结语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已经有很多读者,包括人类学学者、社会学家和思想家等,对该著作有着流传至今的经典看法。每一种体制里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会留下不同的见解,而我对于著作中记录的他者文化、社会等级划分、妇女地位、独木舟制作分工及独木舟下水礼等方面有很多感想并产生共鸣,因而写下上述拙见。
参考文献:
[1]陈兴贵,李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9(1):45-49.
[2]张文生.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的启示——读《西太平洋的航海者》[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75-77.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马林诺夫斯基,著.张云江,译.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5]王曦樨.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以《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安达曼岛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7):38-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