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阅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2017-09-16顾怀平
顾怀平
摘 要: 中职语文作为教育的基础学科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中职语文教学的核心,同时阅读教学与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及审美能力和语言能力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重点探讨中职语文阅读现存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中职语文 现存问题 完善措施
一、中职语文阅读的重要作用
1.中职语文阅读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中职学生历经三年学习后,大部分都要走上工作岗位或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现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每一个就业者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以自我学习的方式更新观念和专业知识,只有不断地掌握新知识,才能实现创新,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不断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很难开展学习,更谈不上创新。学习需要交流,阅读正好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因为阅读在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完善人格的同时,也在不断锻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有效的工具。忽视阅读,必然导致能力的缺陷,从而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2.中职语文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由于近年来积极扩招,中职学校生源素质随着下降,基本上处于无门槛的状态,对学生来说,提高语文素养要比单独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中职学生由于学业上的挫折,大都存在自尊心强、有自卑心理、叛逆、缺乏自控力、自私、耐挫力差等问题,阅读教学可以让他们重拾自信,在古人身上看到乐观旷达的人文情怀、怀才不遇的悲哀、感恩父母的真情、夫死国亡的落寞等,在阅读中体味名人大师们的百味人生,体味人间真挚的情感。所以,提高中职生的阅读能力,可以让学生从原本枯燥单调的生活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在阅读中体悟人生、有感社会,在人格上不断完善,逐渐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中职阅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听、说、写等方面语文能力的培养。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是中职学生在学校阶段应该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是其今后在工作岗位中的工作能力的体现,语文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目前中职语文阅读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佳。
中职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明显无法达到高中阶段学生应有的水平,读课文时常常错字百出,即便是课文未标出的生字词也多有不认识的情况,书写提笔忘字,白字现象较严重。理解分析能力甚至不及初中二年级较好程度的学生,如分析课文主旨时,不思考、不动脑,就等着老师的步步提示。在鉴赏评价方面,更是不能将对文章的初步分析上升文章主旨、內涵、艺术构思等评价上。
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会预习学习内容,不到一半的学生会在教师不强调的情况下主动记笔记、画重点,课后主动复习的人数则少之又少,课上懒于动手、动脑,只是靠时间、等下课,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在中职生中非常普遍。原本学业基础就差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教学效果毫无疑问只能令人失望。一些学生在阅读课上的表现较为被动,教师让自读课文,学生根本不专心致志地读课文,借机闲聊或偷看闲书或胡思乱想。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评价课文时,学生要么信口开河,要么一言不发,阅读课上很少有自主探究、多重对话的现象。
2.中职语文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存有一定的差距。
中职语文教材的选文与现代社会和生活距离太远。教材所有选文中古代作品是23篇,外国文学作品6篇,其余现代文绝大多数是80年代前的作品。这些作品虽都为经典之作,也是当时时代特色的代表佳作,但学生阅读时会有很大的时代距离感,与中职生网络化的现代生活毫无关系可言,即便写得再好,也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当然这也与中职生学习靠兴趣,不愿下功夫分析。
文言文篇幅过长、难度过高,实用价值不大。文言文选读部分虽然在编写说明中注明是培养学生的“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但有部分篇目对于大部分中职生来说仍然篇幅过长、难度过高、实际用途不大,即便教师因为教学目标的要求勉强将这些文章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学效果也不好,甚至让学生对文言文的排斥心理更加强烈。如《赤壁之战》、《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等晦涩难懂、对文言文基础要求较高的文章,基本所有学生都采取放弃的态度,本就难度偏高的文言文成了老师和学生的“拦路虎”,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更谈不上实现提高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教学目标了。
三、提高中职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1.根据学生兴趣找到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的方法。
中职语文课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爱好安排教学活动,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多开展一些与学科有关的趣味竞赛、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找到新的学习动力源,进而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动机,从而形成对语文价值的新认识,积极学习应用语文的技能。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激发学生爱读书的兴趣。如以教师为主体的“诱读”法,即由教师在课前为学生介绍与课文知识有某些关联的名著、佳作、课外知识等,诱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中职语文阅读过程中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好的导语设计是优质课堂成功的一半。一些中职生学习习惯差,升学压力小,兴趣成了他们认真完成学业最重要的支撑点,而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在阅读的各环节中巧设情境,让学生在不自觉间随着教师的引导开始阅读,走入文本。例如在讲《我的母亲》一课时,课前先播放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时间都去哪了》,这首歌与学生所处时代接近利于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再由教师深情导入:“母爱的伟大众所周知,那你的母亲又是怎样一个人呢?与文中老舍先生的母亲有没有共同之处?”让学生先放下文本讨论自己的母亲,会使部分学生放下不想学或学不会的念头,跟上课堂节奏,自觉阅读文本,对活跃课堂气氛较有好处。endprint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中职生来说,由于语文基础差,分析能力有限,阅读过程中只要是故事性略微不强,或有些难懂的文章都会成为他们不想继续坚持的绊脚石,这时就需要教师将生活这位最好的老师请出来,只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就能迎刃而解。
3.从中职学生的内因出发找到厌学的关键。
学生不乐于阅读,或者说不乐于与老师、作品或作者交流、对话,因为他的内心是自卑的,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任何人,甚至连他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也不愿意触碰,他唯一选择的方式就是放弃,用这种不学习的方式掩饰自卑。要想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袒露心声,主动与文本、教师、作者交流,就要先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培养他的自信心,让他认识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文本的魅力为学生启发人生的意义,课下利用交流谈心的机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向学生敞开心扉,用健康向上的思想影响他们。
自信心是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奋进的原动力。中职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存在很大的心理障碍,总认为努力与否都这样了,大都有较强的厌学情绪。这样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业的努力程度不够,原来就不喜欢语文课的更是可学可不学,想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认真阅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就更有难度。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是激发他们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关键。如可利用课文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契机,对学生进行适当提点,但一定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因为听惯了训话的中职生对于说教是极其反感和排斥的。
总之,阅读与生活的联系会使阅读问题生活化,同时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好方法。当然,这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专业特色确定具体问题。巧设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阅读的魅力。如讲授刘征先生的《过万重山漫想》第二部分时,教师设问:“大家知道中国都有哪些是世界第一吗?”学生自由回答后,进一步提问:“你自己又在哪些方面能做第一呢?想做第一有哪些必要条件呢?”“文中究竟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他又具备了哪些条件呢?”学生自然会到文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实现阅读教学层层深入的教学目标。当然,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是主要的引导者,同时需要学生的主体參与,从而师生共同挖掘文本内涵,体味文本主旨。
参考文献:
[1]周永俐.中学语文阅读核心能力内涵探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5(11).
[2]李哲峰.采用受制于具体文情的教学手段[J].语文教学通讯,2016(9).
[3]应金萍.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个机制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