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的叙事特点分析
2017-09-16田龙过高婧
田龙过+高婧
摘 要 中央一套播出的文化类综艺类节目《朗读者》得到许多好评,现在对这档节目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节目制作的经验总结、文化批判等方面,运用叙事学理论对节目进行研究的还不太多见。文章主要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节目《朗读者》从叙事模式、叙事者、叙事魅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浅析节目的叙事特点。
关键词 叙事模式;叙事者;朗读;情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141-02
《朗读者》这个节目的成功标志着电视节目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电视节目走出了抄袭的阴影,开始了全新的原创节目,节目功能也不在僅仅局限于娱乐与说教,而是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更加注重观众的精神内涵。
电影和电视剧的叙事学研究已经出现很久,叙事方式与叙事技巧等方面的研究也已经相当成熟,这些都能够运用在对节目《朗读者》的叙事学研究中。但是《朗读者》作为文化类综艺节目它是具有纪实性的,它的叙事与电影和电视剧这类的虚构性叙事是不同的。节目的内容一定是真实的,没有预设的规定的情景,并且嘉宾具有自主性。此节目在叙事模式、叙事者、叙事魅力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就进行详细的叙述。
1 节目的叙事模式
《朗读者》节目的叙事模式是通过主持人、朗读嘉宾、与朗读嘉宾相关的人物、访谈和朗读一系列事件展开。节目中的访谈和朗读这两种形式是一直都被大家所广泛使用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淀起来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惯例和具有文化特殊性的交流方式。这种方式承载了很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朗读可以说是改变人类意识的工具,是培养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媒介。它帮助大众建立起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虽然他们表述的内容和意蕴不同,但是都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的。
《朗读者》节目的叙事模式将传统的作家、作品、读者三者间的关系,转化成了嘉宾、访谈加朗读、观众多元的模式,是嘉宾与观众之间一种有活力的交流过程。他们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自己选择的内容,在共同的叙事框架下,启发读者的自我意识,他们不直接将自己的观念表达,而是通过自己的故事和朗读引导他们联想和思考,带动更多的讨论,和他们交流,打破观众独自读书时文字带来的沉默和压抑[1]。朗读的文学作品代表着文化态度和价值体系,文学作品和观众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和情感,当它被嘉宾读出来的时候可以直接抵达观众的内心,引起共鸣。例如有一期节目中邀请到获得科幻届诺贝尔奖的“雨果奖”的中国作家刘慈欣,他的作品《三体》荣获最佳长篇故事奖,这也是亚洲人第一次获得“雨果奖”,更是中国科幻作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在访谈中他提到他是凭借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索,推开了科幻世界的大门,在看过科幻之父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后不仅写下了宏伟壮观的科幻作品,也带着他的想象力走出了人类世界,走向了浩瀚无穷的宇宙和未来。他来到这个舞台,朗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就是要献给对他影响最大,把他带上科幻之路的阿瑟·克拉克。这种叙事模式不仅提前先将嘉宾带入角色,也使得观众深入了解了嘉宾为什么朗读这篇文章,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感情,在开始朗读之后观众作为叙事接受者能够更好的投入自己的感情。
2 节目的叙事者
电视节目作为声画兼备的音影叙事文本,运用话语、画面、文字、音响和音乐这五种表现材料作为叙事载体,这与以文字这一单一符号载体进行叙事的文学叙事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生硬地借用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叙事者理论模式。由于电影与电视在传播符号上的一致性,因此我们可以借用电影叙事学的关于叙事者的理论对节目进行分
析[2]。在《朗读者》节目中可以具体分为三种叙述角色,主持人、嘉宾、观众。
1)主持人。主持人作为叙述者,她也一起参与进入叙述情景中,她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主持人董卿央视著名当家花旦,她很好的掌控住了整期节目的节奏,把握住了全场。整个节目中她按部就班的主持保证了叙事发展顺利,而她在访谈中根据不同的嘉宾做出不同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这增加了叙事中的不确定性,使叙事过程变得跌宕起伏,使观众的情绪能够一直跟随着节目走。主持人随着节目的推进不断的接收到来自现场的各种表现的刺激,她除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外,面对节目现场的表现也在不断做着随机的调整,她在接受影响的同时又对其他叙事者发挥着作用。例如,在演员金士杰讲到他在花甲之年喜得龙凤胎时的场景,董卿安静地听着嘉宾与她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且脸上也随着流露出那种激动与喜悦,将自己的感情完全代入其中,这样也能够很好的引导观众进入嘉宾的情感世界。
2)嘉宾。这档节目主要是邀请嘉宾根据每期节目不同的主题来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朗读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等口头文学。表演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他将口头文学视为一种表演,他论述到口头文学其本质是一种交流的方式。节目通过访谈与演讲这两种形式来进行叙事。邀请的演讲嘉宾是表演的主导,他们对观众承担展示自己交流能力的责任,这种交流能力依赖于能够用社会认可的方式来说话,表现在节目中就是他们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朗读优秀的作品来像观众展示知识和能力,并且启发他们有所思考。
节目中演讲嘉宾的选择是多样的,有名人也有素人,这两种选择增强了表演性的多样化,更具有吸引力。名人嘉宾是在每个行业中都有突出表现和成就的人,这种叙事者的选择可以拉近观众与名人之间的距离,让观众有一个能够和各界名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一些在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在台上他们就如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生活中真实的一面,坦诚的与观众交流,增加共鸣感。节目还选择素人来做嘉宾,他们分享自己不普通的故事和常人所没有的经历,让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同时带来对自身的思考。
3)观众。节目中观众这一叙事元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观众更多是担当“受述者”这样一个角色。作为“受述者”,观众是置身节目其中的一分子,是文本之内的存在。作为受述者,他们承担的是文本之内的“读者反应”的角色,对叙事的多样呈现一样有很重要的作用。嘉宾的表现是观众品评的对象,观众会根据嘉宾的表现进行自我的调整和建构,同时观众的表现也影响着嘉宾和整个节目现场的气氛,丰富了节目的叙事层次。在这种情况下,节目中即兴产生的表现部分是读者自己阅读文学作品时不会有的体验与收获。可能不同的嘉宾来朗读同一篇文学作品观众都有着不同的情感endprint
体验。
3 节目的叙事魅力
文化类综艺节目现在也有很多,但是突出的没有几个。《朗读者》节目叙事重建了文学作品和一般文化实践之间的联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人都沒有了阅读的习惯,手机、电脑、平板等等网络产品侵入大众的生活,书籍成为了少数群体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朗读则更成为小众的表现形式。而本节目正是用本土的、活态的口语表达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学相结合,朗读可以传播文字,而请到的嘉宾人物则可以表现生命。通过节目让大众感受到文学作品并不是一种高不可攀的真理,它的发展还是应当同社会和大众的实际需求联系在一起。
文学作品通过朗读这种形式更接近大众的生活。节目设置了一个线下流动录影棚作为朗读亭,大众可以在朗读亭里面读自己喜欢的各种文学作品,故事、诗歌、散文等等。现在这个朗读亭已经去过了好多个城市,拍摄到了很多视频。在每期节目的前几分钟都会播放一些经过选取的视频,选取的角色也各有不同,有活泼可爱的小朋友,有青春洋溢的大学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年轻的父母等等。他们说着不同的话语,读着不同的内容,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讲述着自己内心深处的故事,讲述着对自己影响深刻的那些事。朗读亭的设置,调动了大家的参与性,一个全民朗读的新潮流开始流行起来,这个看起来很小众的朗读真真实实的走进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朗读让人们重新捡起了传统的纸质书籍,去静下心来感受文字带来的魅力[3]。
4 结束语
《朗读者》这档节目的成功,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叙事模式,而且在叙事者的选择与运用上也是恰到好处,更是因为节目内容将文学作品、传统文化重新带入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重新打开阅读的大门。节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在不断的探索中逐渐走向成熟。《朗读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体验,更是借用这个机会让我们重新爱上读书,重新慢下来仔细品味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段静.口述、表演与叙事——非洲书面文学中的口头叙事研究[J].国外文学,2017(1):37-45.
[2]吕晴春.电视谈话节目的叙事学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3]刘雅妮.浅析《朗读者》的成功之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18.
作者简介:田龙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
高 婧,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