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翻译的符号互文性

2017-09-16梁碧滢

文教资料 2017年17期
关键词:互文性

摘 要: 文章聚焦影视翻译的符号语境,认为影视翻译中符号语境包括“虚拟现实”和现实翻译行为两个层面,意义的不稳定性在于译者对虚拟现实里的源语符号单位的认知与界定,而译文中符号互动呈现的系统条理性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适切目标受众群体的译语社会文化习规及媒体习规。

关键词: 影视翻译 互文性 符号互动

一、 引言

影视翻译研究在国内近二十年的发展经历了从一开始的技术限制、翻译策略技巧、等值语码转换这类操作规限性视角向文化语境、社会意识形态等描述性研究领域的扩展[1][2][3][4]。据相关研究显示,国内对影视翻译的研究,理论框架以关联理论、目的论、功能对等原则或读者接受论为主[5]。无论应用何种理论,对影视翻译的研究实质总是离不开对交际语境、语用功能和符号手段的讨论。笔者曾以巴斯尔·哈蒂姆(Basil Hatim)与伊恩·梅森(Ian Mason)的三维度语境分析模式解构影视字幕翻译决策[6],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聚焦影视翻译的符号语境,以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第一季共七集影片的香港及内地两个正规译制版本作研究个案,比较原台词和两地译制的中文台词中出现的人物称谓,分析其翻译处理手法,探讨互文性在影视翻译中的表现。

二、互文性与哈蒂姆与梅森的符号互文论

互文性的概念最早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提出。她指出文本包含两条轴线:联系文本作者与读者的横向轴线及联系此文本与他文本的纵向轴线[7]。文本是在作者、读者、分析者的合力下,不断构筑编织的过程,所以她主张研究文本的成构过程(structuration),而非局限于研究文本的既有结构(structure)[8]。克里斯蒂娃、巴赫金、罗兰·巴特等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的符号分析理论中,普遍认为意义不是固定的,文本诠释没有客观可言,文本都在话语中透露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和暗涌[9]。

哈蒂姆与梅森以韩礼德的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合著的《语篇与译者》把这类话语符号的分析理论引入翻译语境的研究中,指出符号语境的核心在于语篇的“互文性”,即意义的相互依存。他们认为“语篇的意义是通过制作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意义协商而获得的,非静止的实体”[10]。这与上述学者的论调如出一辙,相比前人理论,哈蒂姆与梅森的符号语境理论框架对互文性的解释更具体,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更强。第一,他们明确符号结构包括四个层次——词(word)、语篇(text)、话语(discourse)、体裁(genre)[11]。第二,对于符号互动的参与者及过程,其理论有较细致的分类。哈提姆认为符号互动既发生在语篇之内,又发生在语篇之间,还有符号与使用者之间,语篇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互动,生成文本符号的概念、人际、语篇的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追求的是符号互动的对等,也就是在语篇、话语、体裁上追求对等[12]。

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字幕和配音翻译均意味着对源符号的诠释和替换,既然符号意义是流动的,源语文本不是一个能客观诠释的封闭实体,那么意义的不稳定性是怎样体现的?哈蒂姆与梅森式的符号语境分析能否有助于我们认识影视翻译的性质?这些都是本文希望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译本对比分析

本文选取的译本来自中央电视台(此后简称“央视版”)和香港无线电视明珠台(此后简称“港版”)译制的中文字幕。央视版《唐顿庄园》采用普通话配音加中文字幕的方式播放,配音与字幕同步一致。但港版《唐顿庄园》有两种播放模式——英语原声加中文字幕及粤语配音加中文字幕,粤语配音内容与中文字幕并非一致,所以本文包含对粤语配音部分内容的分析。

《唐顿庄园》展现的是二十世纪初英国贵族及其仆人在等级观念和变故变革之间的爱欲虚荣和善恶斗法。剧中人物众多,姓名、职衔、亲缘、地位附带变化丰富的指涉称谓,碍于篇幅,本文对影视翻译互文性的探讨只集中选取《唐顿庄园》中人物“称谓指涉”的译例。

1.姓名和头衔名称

列表一:

列表二:

从列表一可见,央视版本对人名一律洋化音译,而港版则多采用汉化手段,按中文姓名习惯而兼顾音义选字造名。“葛文修”、“贝约翰”、“罗露丝”均是取英文姓氏和名字的“最显著读音”化成汉语文化圈中普遍的单字姓、双字名结构,既减少了认知屏障又节省了屏幕空间。

另外,港版的人物译名甚至在对应性别和剧情上也下了心思。比如,“歌娜”、“黛茜”、“奥芭”这几个名字选取了汉语文化语汇中女性化的用字,对应剧中的女性人物,也是一种利于瞬间认知的归化手段。以单字姓氏加上“律师”、“医生”这类职业称谓对应一些配角的名字,更利于观众对号入座。把“Mr.Pamuk”译成“白马先生”看似怪异,毕竟原文不是white horse,但这并非译者的胡乱创作,而是与剧情相关的解读。这位来到唐顿庄园作客的土耳其大使馆贵宾正是骑着一匹白马翩翩而至,令女主角玛丽小姐神魂颠倒。如此一位“白马王子”的名字读音“Pamuk”又跟中文“白马”二字有几分相似,于是译作“白马先生”也算是順理成章的神来之笔。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港版字幕中对人名、地名、书报刊物名、朝代名、种族名、国名、机构名等专有名词会加上下划线的做法。像“白马先生”这一称谓中,白马二字加了下划线,表明其为名字,而非指白色的马,有避免误解之用。这种习惯源于1919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中对中文专名号用法的规定,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标点符号用法》沿用这规定,但后来内地全面转横排印刷,书名号变成《》样式,现在只有香港、台湾仍部分使用[13]。

列表二显示,在翻译爵位封号时,央视版和港版均采用异化音译。

港版翻译中对姓名和爵位封号的区别对待与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有关。旧时被任命为香港殖民地政府总督的英国人中译名多采用汉化译名。香港被英国占据之后,华洋共处的社会,两种语言自此频繁角力,互相影响。英国统治者来到香港,要打入华人社会,入乡随俗改中文名就是采用汉化的方式,方便当时的港人使用。洋人生活在华人社会内,中文名字是因生活接触需要而被华人指称所用,符指带向内的动力。外国地名的中译就不同了,因为地方在外,是向外的符指过程,所以习惯以异化音译转换地名。人名归化,封号异化,实为香港这一地方文化圈中符号系统性地互动的表现。相对而言,在中国内地,华洋杂处的现象不普遍,一般来说,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对应的符号对象大多身处汉语文化圈外,所以,央视版字幕以异化音译处理的做法是内地文化圈的主流范式体现。endprint

2.亲缘敬称及谦称

在译例比较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原台词中敬意并无词汇标记的人物指称,当涉及亲缘关系时,央视版较港版更倾向将其转换为词汇标记明显的敬称或谦称,如以下三例:

a.律师对格兰瑟姆伯爵解释继承权的问题:

原台词:Your father tied the knots pretty tight; Id say its unbreakable.

央视版字幕:令尊安排得滴水不漏,没有变通的余地。

港版字幕:你爸爸的条约缜密严谨,牢不可破。

b. 格兰瑟姆伯爵夫人向到访的公爵介绍自己的女儿:

原台词:You know my daughter Mary, of course.

央视版字幕:还记得小女玛丽吧。

港版字幕:我女儿玛丽。

c. 到访的公爵离开庄园时对格兰瑟姆伯爵夫人的道别:

原台词:Youll make my farewells to your delightful daughters?

央视版字幕:麻烦您替我向令千金们道个别吧。

港版字幕:请代我向你几位可爱的女儿道别。

央视版在全剧字幕运用“令尊”、“令堂”、“令千金”、“小女”这一类亲缘敬谦称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往往只在非亲属关系人物间的场面客套话中使用。

3.爱称

《唐顿庄园》第一季七集影片的英文台词中表亲昵的“my dear”和“dear XX”这样的指称共有33处,央视版中文字幕以“亲爱的”对应翻译的共20处,而港版字幕中“亲爱的”只有14处,其粤语的配音版本中,甚至连一个“亲爱的”也没有出现。

长久以来普通话译制片对这一爱称的配音直译,使得如今在普通话里“亲爱的”已俨然成了流行称谓,陌生人也可以张口就“亲爱的”。在粤语中,“亲爱的”只为书面用语,而且略显造作。港译配音版针对的受众是纯粤语使用者,而且多是不懂英语的观众,配音译文传播利用的是语言声音信道,译配除了忠实原作之外还必须符合受众的口语表达习惯。正如哈蒂姆与梅森所认为的,“译者可以通过保留、改动或删除文本中的整个符号体来达到符号对等”[14],所以粤语配音版对“亲爱的”敬而远之,原台词中的“dear”多以具体人名或“乖女”来代替,或者忽略不译。

4.人称代词

《唐顿庄园》剧中,一位贵族头衔比格兰瑟姆伯爵还要高的贵宾到访时,宅中众人所用的人称代词you在英文里无所谓尊卑之分,对应这一代词出现在两个译制版本中却有不同的变化,值得一探。

d. 玛丽小姐招呼公爵参观房子时发问:

原台词:What shall we do?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央视版字幕:我们该干点什么呢 你有提议吗?

港版字幕:我们做什么?你想做什么?

e.老伯爵夫人在晚宴中与这位年纪轻但地位高的公爵攀谈:

原台词:Are you a student of architecture? Then I do hope youll come and inspect my little cottage.

央视版字幕:您是学建筑的吗?那我可是真心希望您能光临寒舍。

港版字幕:你修读建筑学?那我希望你来看看我的小别墅。

f.与公爵有断袖之谊的男仆人在二人独处时向公爵念叨旧情:

原台词:You said youd find me a job if I wanted to leave.

央视版字幕:你说过要是我想换工作你会帮我。

港版字幕:你说若我想走,你会给我工作。

港版翻译对三个场景的you一视同仁,全译为“你”,主要還是因为粤语中并无使用“您”这一敬称的习惯。而央视版字幕对指称同一个人的同一个you则有区分对待,d例中,玛丽直呼“你”与e例中老伯爵夫人敬称“您”,反映了译者认为两个交际场合的性质及人物心理态度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两个年轻人独处的对话,玛丽又对公爵有爱慕之意,用“你”暗示着抛开地位差别的一种平等看待目光;而后者是众人晚宴时老夫人讲的场面话,用“您”显现着交际礼数的规范,而且后面谦称自家为“寒舍”也与“您”相互动协调,进一步凸显此公爵的地位。央视版翻译中,庄园内连老夫人这位“最高领导人”也得称公爵为“您”,那为什么f例中这名男仆称公爵的“you”会译作“你”呢?正是这个细微的区别,暗示着两人关系非凡,且不说断袖之谊,起码是男仆自以为有交情可以不论地位身份的这么一种态度。

四、 理论反思

要了解影视翻译的符号互文性,首先要明确这是什么意义上的“文”在互动。哈蒂姆与梅森认为符号结构有四种——词句、语篇、话语、体裁,但套用在影视翻译中,划分起来并不容易。语篇的界线非常模糊,每一屏字幕为一个语篇似乎不完整,每一个人物的对白为一个语篇又太零散,该以同一段时间同一地点/布景演出的场景对话为一个语篇还是以整一集的对白为一个语篇?这里似乎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难以一概而论;言语之间显现或暗示的人际关系态度意向,更是需要因剧情因人物而论的概念;体裁通过定式表达、语篇框架达成瞬间认知,某些特定场景可被视为一个体裁单位,如剧中人物自我介绍的对白。影视字幕翻译的语境包含“虚拟现实”和翻译行为的现实环境这两个空间。整个字幕翻译过程是由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翻译决策构成的。以上对符号的划分主要是针对剧情内部语境的微观世界,剧情千变万化,符号单位也难做定论,对原作品的理解和翻译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对符号结构界定的不同而造成的。

然而,在影视作品翻译过程中,相比剧情微观世界,译语文化范式这一宏观现实因素对译者决策更具影响力。通过对人物称谓语翻译的实例对比,我们看到语言符号在剧情语篇内外的多维互动,译文是译者参照译语社会文化习规对源语信息作意义协商后的产物,翻译称谓语尤其如此。称谓习规是经过历史沉淀之后为特定的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交际准则,体现特定场合交际者必须遵循的社会地位权势、宗法权势、年龄权势规则。因此,不同的文化群体对同一源语信息的认知诠释多多少少受到这些规则的影响而出现差异。此外,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信息载体,影视字幕/配音语篇在每个文化圈里也会有特定的媒体习规,影视翻译的互文性应包含对这方面的考虑。endprint

五、 结语

本文以人物称谓的角度切入审视影视字幕配音翻译中的符号互文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哈蒂姆与梅森针对翻译研究而构建的符号语境论是合理的分析框架。从我们的实例分析看来,意义的不稳定性在于译者对源语符号单位作如何切分,而译文中符号互动呈现的系统条理性很大程度上源自译语社会文化习规及媒体习规,尤其当译者积极地扮演沟通协调者的角色时,以译语文化圈熟悉的符号模式换取瞬间认知。对影视翻译中符号互动的研究碍于篇幅,本文只是从一个小侧面切入问题,期待更多的研究者以更丰富的语料例证投入这一领域的讨论。

参考文献:

[1]李运兴.字幕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1(4):38-40.

[2]钱绍昌.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J].中国翻译,2000(1):61-65.

[3]夏平.论影视翻译语言的一些特点[A].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08-214.

[4]张春柏.影视翻译初探[J].中国翻译,1998(2):50-53.

[5]刘大燕,樊子牛,王华.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外国语文,2011(1):103-107.

[6]梁碧滢.以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分析模式探讨字幕翻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6):118-121.

[7]Kristeva, Julia.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M].New York:Thomas Gora, Alice Jardine and Leon S. Roudiez (trans.), Leon S. Roudiez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69.

[8][9]Allen, Graham, Intertextuality[M]. London: Routledge,2000:3,34,36.

[10][11][12][14]Hatim, Basil & Mason, Ia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London: Longman,1990:53-75.

[13]郭攀.有关专名号、浪线书名號规定的得与失[J].语文研究,2005(2):36-3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文性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互文性与身份建构研究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再议互文性理论关照下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互文性在英语广告中的运用及其翻译策略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杰克·伦敦的《海狼》的互文性
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
“谷歌退出中国”美方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