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学业智慧个性指导平台建构与应用研究
2017-09-16刘智勇胡燕吴悦
刘智勇++胡燕++吴悦
摘 要: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学业全程个性指导通用知识体系矩阵、数据处理,以及平台应用与管理,构建了大学生学业全程个性指导平台,致力于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成果,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教学管理业务系统的数据有机整合,对教学数据、学习行为等进行深入对比与分析,结合学生兴趣、基础与学习目标等影响因素以及学业进度,从学业安排、学业引导、学业监控、学业诊断与学业完善等五个层面实现对学生学业进行全程指导的完整链条,形成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模式。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学业;全程;个性指导;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7-0059-03
学业指导,旨在将零散的非结构化的学习制度、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及其关系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表征,形成结构化的学业知识关系,并根据学生学习背景、动机、目标和学习的现状,对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引导。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业指导对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学业、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具有关键作用,也是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主要目标。
一、背景与现状
据调查显示,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主要靠的是自己和同学帮助,而从应该承担学习指导的教师身上得到的帮助是最少的。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及学习方法的许多问题得不到专业的指导和妥善的解决,使学生初入高校就处在学业的迷茫期,导致学生在学习行为上缺乏学习方法和动力,在学习目标、学业规划上缺少自主和个性化选择的能力,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只是被动消极地接收知识。[1]
国外大学对学生学业指导的研究涵盖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已经形成各国独特的学业指导模式,例如美国高校的学术顾问指导制度和英国大学的导师制强调的是正式和非正式相结合,面对面、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我国对学业指导研究时主要集中于借鉴欧美国家经验,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学业指导制度为我国学业指导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在学业指导的对象、组织机构和学业指导的案例研究等方面还较薄弱。国内高等学校对学业指导的研究和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二是学业指导理念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研究;三是对我国目前学业指导的内涵、外延及途径的介绍;四是对学业指导工作平台建设方式、建设内容的介绍。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是教育信息化,更是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对教育领域中各个要素进行有效的优化和集成。同时,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了解熟悉程度和对互联网环境下生活学习依赖已经上升为一种行为方式,成为一种文化标识。这为网络环境下如何主动有效地为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与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更以其泛在性、个性化、即时交流的特点,成为“互联网+”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其更适合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节奏,正深度与各行各业结合,发挥着远比传统PC互联网更为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拥有率远超普通PC,据统计,按使用时间统计其与师生的关联度是传统PC的8倍以上,移动互联网在高校正成为服务师生的新渠道。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建立学业指导网络平台,在网上集成展示了学习政策、学习方法、学习规划、学习指导相关信息以及学习状况等信息,这种服务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查询了解学业指导信息的便捷途径,但是缺少对知识体系及技能需求的构建以及对教学数据的分析研究,无法为学生提供主动、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服务。因此,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模式,有效连接学生、教师、教学管理工作者、家长及社会公共机构的多个元素,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业是有必要和具备重要社会意义的。
二、學业智慧个性指导平台建构
充分结合移动互联网的泛在性、个性化、即时交互特点,以紧密拉近教师、学生、家长距离,创建满足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需求的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一对一”的大学生个性学业指导与服务平台。(见图1)
以平台为基础,探讨大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管理与服务的模式。结合座谈、讨论、咨询、指导等线下活动,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思想、特点和技术,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细分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结构化的学习目标体系;整合教学、管理资源,应用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对各个教学业务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形成有效的学业指导数据;以促进更有利的教学方式和更精准更细致的管理服务的改革,减少甚至避免学生对学业发展的盲目性与从众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主旨,有机融合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要素,通过学业规划、计划、监控、诊断、完善等步骤,形成网络环境下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与服务模式。(见图2)
1.学业全程个性指导通用知识体系矩阵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需求的多元化,分析基于目标的知识及技能需求形成的知识体系节点集合,以及知识节点在知识体系中的性质、作用、获取方式、教学方法等节点属性,形成学业知识要素的最小有限集知识矩阵,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矩阵修正、动态扩展等方法,形成学业指导知识体系的通用模型构建方法。知识矩阵表示方法如下:达到目标需求的知识汇总构成知识节点集合K={k1,k2,k3,…kn,…}作为矩阵的列,知识节点在知识体系中的性质、作用、获取方式、教学方法等属性集合KA={ka1,ka2,ka3,…kan,…}作为矩阵的行,以及属性的有限值域集合KAV={kav1,kav2,kav3,…,kavm}作为矩阵行对应的属性值,并以矩阵的方式表示。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采取人机交互方式,动态建立知识节点及其关系,采用基于树形图算法的可视化技术,形成了便于查询、查漏补缺的“目标-路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实现制定目标,并查看目标达成的路径及满足情况。endprint
2.学业个性全程指导数据处理
充分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成果,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有机整合,运用如对比分析、关联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教学数据、学习行为等进行深入对比、分析,结合学生兴趣、基础、目标等影响因素以及学业进度,以学期为诊断周期,从学业安排、学业引导、学业监控、学业诊断与学业完善等五个层面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指导,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学业要求指导与学生个性化学习目标指导相结合、从学前到入学、从学期学习开始到结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周期性的不断上升的闭环指导模式。(见图3)
3.学业个性全程指导平台应用与管理
平台采取基于计算机的B/S和基于智能终端的C/S架构相结合,以服务于学生“学业发展”为目标,构建了“M-南农大”学业指导系统,采取智能推送、主动查询及个性化交互相结合的方式,有机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兼顾学生学习生活应用,实现学业安排、指导互动、学习交流、新闻通知、我的大学等五大模块,对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引导。实现了融合学生自我发展与互相帮助、教师有效辅助学习、学校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家长密切配合管理的有机平台(见图4),建设学生端、家长端、教学管理端三个有机融合的入口,对学生提供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性化的指导和引导。
学生端承载面向学生的学业安排、计划指导、学业监控、学业诊断、学业完善的全部功能,并可以通过平台的交互功能同教师、家长及同学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家长端面向学生家长,为家长了解学生学业情况、督促学生学业进度提供了有效快速的途径,通过家长申请、学生授权的方式有效地将家长纳入学生学校教育的全程。
教学管理端面向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实现查看学生学业情况,协助学生制订学业计划,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业指导或基于群组的学业指导、通知消息及学业指导平台的管理功能。
三、解决核心问题与拓展空间
1.模式应用
(1)通过对不同培养模式下知识结构、技能体系、素质需求及学习指导制度分析研究,构建学业指导所需的基于目标——知识关系的动态知识矩阵模型,有效解决了学习制度、目标、进度及知识体系等与学生学业紧密相关但实际存在互不关联或关系复杂且不明确的问题。
(2)依据学业指导平台中知识关系体系,有机融合各个教学业务系统的教学信息,结合学生学业要求、安排、计划以及学业完成情况等进行深度对比分析,形成个性化学业指导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行为、路径与学生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业指导平台是个性化学业指导模式的具体实现,通过平台将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结合,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业指导的渠道问题。
2.拓展空间
尝试将移动互联网与学生学业指导有机融合,是“互連网+教育”的有效尝试,强调“个性化”与“主动化”,强调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有效降低学生学业的迷茫期,提高学生学业完成质量,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乃至教学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学业指导是高校在学生教育上面临的普遍问题,移动互联网模式下大学生学业指导个性化管理与服务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具备普遍适应性,将为高校在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上提供可借鉴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璐艳.瞄准学习困难户[J].麦克思研究,2015(4).
[2]蓝江桥.美国大学对学生的学术顾问指导制度[J].外国教育研究,2004(5).
[3]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以英国Heriot-Watt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1(3).
[4]陶敏.美国学业指导制度变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2(3).
[5]崔军,汪霞,张晓宁.麻省理工学院学业指导体系研究[J].江苏高教,2014(2).
[6]唐瓷,高晓玲.有效开展大学生学业规划指导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7]徐涌金,徐斌.试析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基本要素[J].教学研究,2012(3).
[8]杨国庆,郑莉.高校辅导员学业指导能力提升平台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9]陈仕品,程吉麟,何济玲,靳素丽.基于矩阵组织的高校信息化管理体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2).
(编辑:王天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