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探索我国教育APP的发展与应用
2017-09-16高宁张剑军刘郁佼
高宁++张剑军++刘郁佼
摘 要:随着云计算、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技术与教育的碰撞与融合,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使得移动学习成为新的发展趋势。近两年教育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得到了广大教师、学习者的亲睐。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从外部变量、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信任感以及价格五个维度对教育APP(以“作业帮”为例)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最后从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四个层面提出对策与建议,促进教育APP的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技术接受模型;教育APP;发展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7-0005-04
引言
据Statista2015年7月统计,仅Apple Store中教育应用程序就达到了14.8万,占其应用程序总量的9.8%,这些教育APP中又有超过半数供用户免费使用。本文以教育APP“作业帮”为例,采用人工收集案面数据的方法,通过SPSS, Excel等统计软件对其UI设计、产品、课程报名情况、价格等发展情况以可视化图表呈现,运用定量与定性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以“作业帮”为点映射出我国教育APP目前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教育APP发展和研究指引方向。
一、技术接受模型以及扩展理论
技术接受模型(TAM)从个体心理行为出发,结合了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模型等,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技术接受扩展模型(TAM2)、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TAUT)以及技术接受模型3(TAM3)[1]。在TAM基础上,Venkatesh和Davis于2000年对原有模型进行扩展,引入社会影响过程和认知工具性过程两个复合变量,形成TAM2模型[2]。2003年Venkatesh等人提出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模型(UTAUT),引用绩效预期、努力预期、社群影响、便利条件,其对个体接受和使用行为起决定性作用,而性别、年龄、经验和自愿程度作为调节变量发挥间接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模型[3]。
本研究综合考虑了Davis和Venkatesh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影响教育APP推广应用的各部分要素,构建了外部因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行为意识、使用行为以及价格五个核心要素的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使用行为由感知有用性与行为意识共同决定;行为意识由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外部因素影响行为意识的产生;消费行为受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使用行为、安全感、信任感、价格以及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
二、我国教育APP优势分析—以教育APP“作业帮”为例
近两年迅猛崛起的教育APP“作业帮”(下文简称为“Z”)跃居教育类APP榜首,据互联网周刊报道,截至2016年9月,作业帮用户量突破1.75亿。笔者通过SPSS、Excel等软件从外部因素、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信任感以及价格五方面对教育APP Z 2017年1-3月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其迅速崛起的原因,为教育APP的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1.外部因素
教育APP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助推了智能课堂、数字校园的进程。“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鼓励发展在线教育,为教育APP创业者提供了政策环境[4];另外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进入课堂为教育APP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教育APP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变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成为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發展需要。
2.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是教育APP应用推广的前提条件,教育APP操作简易,实用性强;智能化,个性化;资源丰富共享等是教育APP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1)教育APP操作简易、实用性强
UI设计简易化,主题功能突显,可视化程度高,整体设计呈现扁平化,清晰的展示了产品的内容和功能。许多步骤化繁为简,比如教育APP Z“拍照搜题”功能,只需轻轻一触就可以解决问题,满足了用户操作简单、目的明确的需求。
(2)教育APP智能化,个性化
随着数据挖掘、学习分析、机器学习技术的发展,智能化、个性化学习引领教育变革的方向,而教育APP为实现智能化、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利助力。例如视频资源、错题的个性化推荐、利用大数据分析干预、调控学习者学习行为等技术都推动了智能化学习的进程。
(3)教育APP资源丰富共享
教育APP分类细致、资源丰富、共建共享等特点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契机。
3.感知有用性
从教育的角度看,教育APP设计与开发要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求、社会需求、情感需求以及心理需求,以此增强用户体验感以及用户黏度。下面基于教育APP Z“直播课程”、“一对一辅导”主营业务的发展现状解析学习者的需求。
(1)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求
认识需求主要体现在知识技能的获取以及能力的提升。教育APP Z根据不同年级以及学科推出了“直播课程”,视频精短、内容精炼集中、语音互动、离线缓存重播等特点增强学习者有效学习,丰富的资源库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自我补充,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错题本功能”为学习者学习提供了反馈与自我诊断机制,练习过程中错题自动加入错题本,并且系统为学习者自动推送相关题型直到学生掌握。图2为用户错题以及错题改正的数量对比,错题改正数量基本占到错题数量的三分之一,充分体现出学习者的主动性以及通过修改、反馈获得知识层面的提升,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习者也增强了自身信息化学习、技术应用等能力的提升。
(2)满足学习者的社会需求
教育APP平台“直播课程”、“一对一辅导”等加强了学习者与同伴、教师的交互,逐渐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进行线上互动与分享,形成良好的线上生态圈。另外,诸多教育APP嵌入排行榜功能进行周排名、校排名以及省排名等,进一步连接了学习者个体与学校群体以及社会群体的联系,通过外部动机激励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例如教育APP Z采取周排名的方式对学习者以及教师进行排名,图3为根据“一对一辅导”学习时间的前500名周排行榜统计,62.4%的学习者每周“一对一辅导”的时间在1-200分钟,所占比重最大,平均每天与教师的交互时间约半小时左右;图4为教师APP辅导时间排行榜统计,教师每周辅导时间最长为1756分钟,最低辅导时间为833分钟,平均每周辅导时间为1087.74分钟,“直播课程”、“一对一辅导”的时时交互逐渐增加,课堂学习自然延伸到课下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闭环。endprint
(3)满足学习者情感需求
开放的平台、丰富的资源、趣味性等优势更大地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这区别于传统教育的被动式、灌输式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天性,体验学习的乐趣,转变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图5为教育APP Z 2016年新增用户与日均活跃统计,新增用户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新增用户在8-9月期间达到100万的增长量,这充分表现出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者主动学习意识的提升。
(4)满足学习者的心理需求
传统教育中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都是不可选择的,而教育APP最大化的满足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性,真正的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教师、课程内容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者内心得到了尊重,获得最大的满足感。图6为教育APP Z “直播课”报名人数统计,图中显示一门受欢迎的“直播课”报名人数最高达到2万多,形成教师圈的大“IP”效应,大“IP”指“知识财产”(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文化积累到一定量级后所输出的精华,优质的教师资源是所有学习者所追求的,这在教育APP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4.信任感
用户的消费行为由众多因素影响,其中建立用户对教育APP的信任度至关重要。首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性、权威性、实用性,树立教育APP的品牌效应,赢得广大用户的认可与信任;其次,在功能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先进技术作为产品迭代的推动力;最后,完善安全监控系统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获得用户最基本的信任。随着用户对教育APP体验感与信任感的增强,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口口相传,形成良好的口碑,教育APP的用户数量以及活跃度也会随之提升。
5.价格
用户消费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價格,目前大多教育APP采取免费的模式,部分采取免费+增值商业服务模式,但相对传统教育来说价格相对廉价,体现了教育APP的公益性。图7为教育APP Z直播课程单价统计,课程单价最低为1元,最高为59元,平均为8.08元,而单门直播课程报名人数高达3135人,较低的教育支出以及教育资源的共享为较偏远地区的学习者带来了红利,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以及其价格优势为教育的变革带来了希望,使得每位学习者都能接受好的教育成为可能。
综合看来,教育APP Z迅速崛起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国家支持信息技术变革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其凭借操作简单、功能实用、资源丰富、可交互性、价格低廉等优势满足了用户认知、情感、心理以及社会需求,增强了用户体验感以及用户黏性。
三、我国教育APP应用与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
1.新兴技术应用与创新意识缺失
信息技术更新迭代,日异月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教师信息技术认知、应用意识欠缺,利用教育APP等新兴技术变革教育教学的观念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APP等新兴技术变革教育的进程。因此转变传统观念,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意识是教育改革面临的最急切的问题。
2.教育APP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缺乏规范管理
教育APP发展蒸蒸日上,迅速占据大额移动学习市场。但是教育APP作为教育行业的新兴事物,并无权威的评价标准为教育APP的发展提供标杆,导致教育APP质量良莠不齐、生命周期短等现象;此外缺乏市场规范管理以及监督机制造成教育APP市场混乱,而这不利于教育APP有序竞争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3.教育APP同质化现象严重,品牌意识薄弱
教育APP数量呈指数式上升的趋势,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虽然在在总量上正在增加,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教育APP品牌意识薄弱等制约其良性发展。从目前的K12领域在线教育APP属性来看,更多只是对于线下模式内容、资源照搬到线上,同一内容的APP数量很多,缺乏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未能形成品牌效应,而品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全部体验,是教育APP与教育消费者之间的心理“契约”[5]。
4.教育APP信息与数据安全隐患问题日益显著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愈演愈烈,屡见不鲜。目前,因信息泄漏、恶意传播、手机病毒等信息安全问题给人们造成很大的损失,教育APP涉及学习者数据信息和隐私,加强潜在防患预防是一项巨大的任务,防止数据泄露、身份盗取以及擅自收集学生信息等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1.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细则维护信息网络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于2016年11月7日颁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其颁布为信息网络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提交民众的信息安全意识,有利于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制定[6]。政府要加快步伐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细则保障法律落地实施,为学习者移动学习提供安全保障;另出台国家数据安全保护战略,加强数据保护关键技术手段的建设,如加快身份管理、 APT攻击防御、 DDoS攻击溯源等关键技术研发等为移动学习提供技术支撑。
2.加强教育APP市场规范化管理
教育部行政部门牵头加强教育APP市场的规范管理,通过建立教育APP的品牌战略、制定教育APP的评价标准以及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竞争机制,制定教育APP评价标准,从用户需求、市场切入点、产品设计、是否符合教育规律等方面,为开发者、创业公司和企业家提供的指南。坚持行政管理与专家把关相结合;规范管理与鼓励创新相结合;品牌效应与良性竞争相结合等原则,为教育APP的发展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以及规范的竞争机制。
3.创造教育APP实际应用环境
在政府大力推行的“三通两平台”的政策环境下,企业、学校、教师群体三方面共同发力为教育APP进入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从企业来看,基于真实教育情境,通过实地调研挖掘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内容、技术上不断创新,增强教育APP等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切实可行性;学校深刻领会“十三五规划”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积极与企业合作推进教育方式的创新与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此外积极开展教师教育APP等信息技术应用培训,转变传统观念,提高教师教育APP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而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该积极学习探索教育APP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应用与深度融合,自下而上的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4.注重教育规律,树立教育APP品牌意识
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品牌意识,制定教育APP品牌发展战略,不断丰富产品内容,提升教育质量,增强用户体验感和信任感,在质量和服务上取胜。注重教育APP的易用性、有用性、教育性以及用户的体验感与信任感,切忌只为眼前利益而忽视了教育APP的长远规划和主体功能。
参考文献:
[1]吴焕庆,丁杰,余胜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远程教育杂志,2012(6):94-99.
[2]高芙蓉,高雪莲.国外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2):95-105.
[3]张海,肖瑞雪,王以宁,樊峰伟.基于技术接受模型的师范生TPACK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5):111-117.
[4]马玉慧,赵乐,李南南,王硕烁.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64-70.
[5]刘丹,胡卫星,李玉斌,李畅.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8):47-52.
[6]马玉慧,赵乐,李南南,王硕烁.新型移动学习资源——教育APP发展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64-70.
(编辑:王晓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