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学习,蕴育全人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融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7-09-16广东省佛山市东平小学融课程团队
广东省佛山市东平小学融课程团队/文
重构学习,蕴育全人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融课程开发与实施
广东省佛山市东平小学融课程团队/文
“有一种学习,让今天的孩子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去应对未来的生活。”怀着这样的教育追求,一年前,由十三位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都颇具前瞻性的骨干教师组成了融课程团队,根据“重构学习,蕴育全人”的理念,开始进行一年级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开展从人文语言课程、数理科学课程,到涉及思品、美术、音乐、体育、舞蹈、戏剧等学科的整合课程,以新型的教学方式探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新途径。一年来,东平小学在融课程的引领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融课程的标志
(一)课程“变脸”了
我们采用的是由两名教师包班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即一名教师完成语文、思品、绘本等人文语言类的国家课程的整合,另一名教师完成数学、科学课程的融合,两位教师一起完成语文、数学和所有学科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将学科内部相关联的内容进行跨界、融合,以打通学科之间的逻辑,促进学生思维的横向发展,内容辐射到阅读、生活、地理、艺术、历史等方面。而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学科还单列一节课由专门的教师负责。
教师们在设计课程时以课程标准为引领,以部编教材为基础,通过跨学科整合等多种手段,结合学生认知起点,整合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对于那些不适合整合的课程,单独以游戏活动的形式,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例如:大海主题融课程实施后,走进融课程之家,你会被一群热情的孩子围住,七嘴八舌地给你介绍他们的海洋世界:最绚丽的海底是怎样的、最大的鱼有多大、观赏鱼怎样养殖……关于大海,每一个维度的话题都可以点燃他们的学习激情。孩子们的主动探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些不经意间的闲谈中,一览无遗。
(二)教室“变大”了
要想知道孩子们最近在学什么,看一看教室里的展示就知道了。到了相关的主题学习时期,书架上与主题相关的绘本书籍;窗台上、柱子上、展览板上展示的都是孩子们的课程作品;除了教室,户外的架空层、操场、菜园、桑园、星星大舞台、轮胎乐园也是学习场所。
在“寻找春天”课程中,孩子们寻找了熟悉的花、陌生的叶、春天的踪迹;自然笔记上的一个个记录、一个个发现,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亲近万物,实现了与自然万物的对接,产生了许多新的感知,他们的想象、身体、语言、思维、情感被打通,与世界开始全方位的接触。学校附近的场馆,如地铁、科学馆、图书馆等都是课堂的延伸。
在《我在新城坐地铁》课程学习中,孩子们带着满载学科知识的任务单,在一步步的行走游学中完成学习目标。孩子们不仅在行动中收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同样收获了友谊分享和团队合作的乐趣。
(三)老师“隐身”了
学生创造力、观察力、鉴赏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背后,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退后,孩子成为学习的主角,是融课程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融课程教学“回归儿童”和“回归生活原点”,主题学习活动给孩子们搭建了更广阔的“舞台”。孩子们的学习得以从固态的书本中解放出来,在参与生活课堂中获得更为丰富的经验知识。教师则作为幕后的指导者,只提供活动情境,并引发思考和组织思辨。在融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权利回归孩子,教师在现实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渗入“未来”的元素,经过孩子们自身不断地发问,自主探寻,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开始学会批判与质疑、推测与预判。
教师的“隐身”,加强了学生的在场感。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探求绘本《小黑鱼》里小黑鱼是如何成为英雄的;动手实践出真知,鱼鳍的名称和作用在亲手实验中得到答案;善于模仿求创造,描绘剪贴再现绘本大红鱼,覆纸拓鱼开阔想象思维。
“有一种学习,让今天的孩子具备更全面的能力,去应对未来的生活。”
(四)评价“灵活”了
除了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学期综合评价中呈现了人文语言、数理科学、艺术体育、人格精神、个性特长等多维度的闯关评价方式。
传统的评价往往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我们的融课程建设,除了教师的评价外,还加入“家长当考官”“学生互评”等内容。在评价方式上,包括成长记录档案、期末闯关活动、戏剧表演等。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我们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而不仅仅是在学生发展过程结束后对学生发展的结果进行评价。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否具有学习的兴趣与克服困难的精神等。在评价过程中,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进行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身的进步。
传统的评价方式一般是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试,然后根据其测验结果对其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进行判断与评价,但这显然并不能代表孩子一个学期以来的所有收获与成长,家长们也很容易进入“唯分数论”的误区。我们对孩子的评价除了书面测试外,还加上了动手操作、口语表达、思维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和文明礼貌等方面,更多地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日常学习记录档案和平时作品积累而成的成长档案、戏剧表演等都是评价。相比传统的评价方式,这样的评价更具多样化、体验化和游戏化。
评价不应仅仅关注学习成绩,还应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操、合作意识与能力、运动与健康;还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与习惯养成,以及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们的评价,既重视教师的评价,也重视学生自身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既重视终结性评价,也重视形成性的评价,尤其注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并且将学生的成长以材料积累的形式为其建立成长档案。
只有坚持这样的评价,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真正面向学生的未来。
只有学生认同的评价方式,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参与,评价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需要,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评价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才是以人为本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起点,可以给学生带来一个广阔的未来空间。
融课程的开发
(一)如何开发适合孩子学习的融课程
案例1:地铁课程
每一个主题课程都是跨学科的融合。一门主题课程是如何研发的呢?2016年12月28日,佛山新城通地铁了,抓住地铁就在校门口的契机,我们研发了地铁课程。
课程研讨前期:研发团队的教师们从儿童视角出发,各抒己见,提出各种建议,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性地保留并挖掘其中涵盖的知识点,从而建构起整个课程框架。在框架的统领下,依据每位教师的专长分工安排任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课程研讨中期:教师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进行集中讨论。由于每个人的思考都会存在差异,所以,中期的研讨主要是完善大家负责的各部分,找出可能遗漏的内容,再进行整合,直至整个课程基本成型。
课程研讨后期:课程方案确定后,把孩子们要完成的任务单、作业纸等打印出来,教师根据活动当天的安排,提前去体验了一次如何坐地铁,确保课程实施的每一环节无误。
实施的结果怎样呢?记得当时有位家长说,由于时间问题,当天不能参加我们的活动,她便计划抽时间与孩子一起去感受。我们便提议让孩子当向导,看看这个孩子能不能带妈妈成功坐上地铁。令我们很欣喜的是,这位家长后来告诉我们,她全程只需要跟着她只上一年级的孩子走。
案例2:“风筝”主题课程
“融课程”主题究竟如何跨学科?“风筝”这一主题融合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知识。语文,学习古诗、儿歌、绘本、微剧本;数学,认识各种图形,初步体会对称;英语,学习图形的英语表达,制作英语小书;美术,欣赏中国风筝、画风筝、做风筝;音乐,学唱《放纸鹞》《村居》《春天在哪里》等歌曲,科学实践,用“探究表”引领孩子做风筝、放风筝,探究风筝起飞的必要条件;思想品德,学习放风筝的规则教育。
在“风筝”主题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融课程不是所有课程的叠加,而是淡化学科边界,强化学科之间的对话,达到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实现“1+1+1……=1”。融课程的开发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能力,让学生全面、整体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回归自我。
案例3:“种子”主题课程
在“种子”主题课程的学习中,不但有英语知识的拓展,还融入了科学、音乐、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这些融合由有趣的视频、欢快明亮的歌曲、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的练习,以及课外与主题相关的资源共同实现。
教师们设计了英语作为语言背景的视频,孩子通过视频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以及种子在生长中所需要的条件。同时视频中出现有关种子的英语单词,实现了英文泛听。在植树节,学生亲手在花盆里种下了“花婆婆”送来的种子,并观察他们的生长,用画笔记录下种子的成长日记。在学生对种子的生长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我们通过《Parts of the flowers》这首歌曲,让学生边唱边跳,了解植物各个部分的英语名称。最后,将学到的英文单词和中文词语标注在“小花”的各个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设计专属的花纹,一朵朵独特的小花在孩子的手中纷纷绽放。
(二)融课程中的德育
如何在融课程中进行品德教育呢?
在行动中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意识。例如:孩子们站在黄线以内,排队候车。这就是“地铁课程”中,我们对孩子进行的规则教育。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孩子们学习了如何“文明乘车,安全出行”,树立了安全意识。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学校行走到地铁口,接着有序上下电梯,在车厢里,不争抢座位,不大声喧哗,不随意走动,文明乘坐地铁。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增强了,同时也培养了文明有礼的行为品质。
在“一条鱼的旅行”课程中,我们完成了:邀请鱼儿来做客、《小黑鱼》奇妙之旅、观察活鱼,通过做实验了解鱼鳍的作用等一系列活动,最后一个环节是用这条鲫鱼烹饪一道木瓜鲫鱼汤,然后全班品尝。但是,班上有些孩子,却哗啦啦地流下了不舍的眼泪,纷纷表示要留下这条鱼的生命。孩子们说,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宝贵的,大自然既然赐予了人类生命,同样也赐予了动植物生命,所以,哪怕它有再大的贡献价值,也不能夺走它的生命。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最后老师放弃了烹饪鲫鱼汤的课程设计环节。与此同时,生命教育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落地生根了。
(三)融课程中学科知识的落实
识:融课程理念下的一年级语文,在六个主题读本教材学完后,孩子们的基本识字量就能达到643个。另外,再研读了人教版的两册语文书、《三字童谣》《日有所诵》,无形中认识了大量的新字,孩子们的平均识字量至少能达到1000个。那么,我们如何检测孩子的识字情况呢?我们除了通过家听、校听等手段外,采用“字卡游戏”“生字早餐”“智闯生字关”等激励方法促进识字过关。
写:我们的写字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慢”。一慢,是为了先熟悉笔画的写法;二慢,是为了认清字体位置与结构;三慢,是为了体会书写的真正畅快,现在的慢就是为了以后的快,少而透、慢而精是我们写字教学追求的目标。通过一学年的慢书写训练,孩子们都能形成端正的书写态度,写出来的字让家长和老师都十分满意,为以后的快书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读:书香与融课程是相伴相生的。在相对不固定的课程表里,每周有两节固定的阅读课。同时,我们还把阅读作为一种“精神奖励”贯彻到课堂内外。绘本是低年级段孩子阅读的最佳选择,融课程中的语文读本采用“一课一绘本”的基本模式,仅仅是读本上出现的绘本就达到60本,和数学学科相关的绘本就有35本,另外,每个主题课程下都会渗透与主题相关的绘本学习,如在职业课程中学习了《忙忙碌碌镇》《梦想家》,地铁课程学习了《地铁是怎样建成的》。加上孩子与家长共读的书目,孩子们一学年在校阅读的绘本已经达到100本。
说:孩子们每周坚持用多媒体软件“喜马拉雅FM”进行故事录音。从准备故事、故事录音到故事评比,是孩子们把故事内容逐渐吸收的过程,表面形式是讲故事,但内在的行为是阅读,可以说是读、说训练两不误。除了讲故事,我们主张自由开放的融课程课堂,把口语交际与想象力训练、戏剧表演等相融合,不断提升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唱:让孩子们更加自信!第一,唱读本,在对的时间唱对的歌。每篇课文都有一首歌,比如,瓜果课程,唱《蔬菜进行曲》;春天课程,唱《春天在哪里》;大海课程,唱《小螺号》;等等。不仅能让孩子们学到音乐基础知识,同时也使我们的课程更富有仪式感。第二,唱课文,我们把很多诗歌加上曲调,让孩子们唱出来。比如《放纸鹞》一课,“春风暖天气好,青草地上放纸鹞。顺着风儿向上抛,拉着线儿向后跑”,如此,使得课文学习更生动有趣,并且加深了记忆。第三,唱拼音,有曲调唱出来的拼音歌曲有利于拼音学习的整体输入,形成快速记忆。第四,唱古诗,辅以朗朗上口的熟悉的曲调把古诗吟唱出来,一年下来,孩子们至少会吟唱20首古诗。
跳:让孩子们更加协调!《风筝舞》是“春天课程”开启仪式的开场舞,除了每门课程的开启仪式外,每天早上的“唱跳感恩诗”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与笑声。戏剧《哪吒脑海》里的舞蹈动作为爱跳舞的孩子提供了展示的机会,看到孩子们自己创编的舞蹈动作,令我们惊喜不已。
画:让孩子们更富有想象力!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喜欢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自然笔记,让孩子们学会了耐心观察;创编写绘,让孩子们学会了思考。也许一开始,孩子们绘画表达能力尚弱,但是经过一年的练习,你会发现,他们的绘画能力有了惊人的发展,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积累了八十余幅作品。
演:让孩子们用整个身体去学习。绘本里的青蛙说:“要向上,跳起来,大喊加油!”孩子,把它演出来吧!课本剧里的龙王说:“李靖,把哪吒给我交出来!”孩子,把他的愤怒演出来吧!就是这样的引导、练习,你会发现,孩子们在朗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会加上表情、动作。这就是融课程中孩子们综合素质的整体体现,让孩子们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融课程的实施
重构师生关系——回归儿童世界。在开学初,我们把教室讲台拆了,让讲台“退场”,目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学生才是教室的主人。小小的讲台,脚下高起来的那一级台阶,仿佛权力的象征,坐在下面的人别无选择,只能抬头仰视。很多学生对这种权力充满了敬畏,当然,更多的还有恐惧。没有了讲台,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近了,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对视。没有了讲台,教室空间还可以实现最大化利用,孩子可以经常在这里开展他们喜欢的故事会、竞选会、戏剧表演等活动,真正把教室的舞台还给孩子,回归儿童世界。
包班生活——创建“家”一样温暖的教室。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甚至整个学期里,总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不愿意上学,不愿意走进教室。是什么令孩子们对教室敬而远之呢?大部分的教室对孩子们来说,只是学习的场所,很多老师为了维持良好的学习秩序,一开始就制定了各种严明的班纪和班规,教室里繁多的学习任务,师生之间的遵从和恭敬,约束着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当然不愿意进入教室了!
在融课程里,我们创建的是像“家”一样温暖的教室。教室划分为学习区、阅读区和游戏区,是一个可学习可游戏的场所。由两位教师包班,在教室里陪伴孩子一整天的学习过程。如此,我们关注到了每一位孩子的需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消除孩子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包班教学老师不再是单纯教学科知识,而是从只关注学科学习,转变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师生共度的生活中,互助互爱,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有家长告诉老师:孩子每天回家都说上学很开心,在学校的学习很有趣。最难得的是,一年来,孩子们都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正是因为孩子在教室里是安全的、自由的,他们有更大的空间想他们所想的,做他们想做的,教师用爱和陪伴的方式助力孩子成长。我们知道,只有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爱,才有可能乐观而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积极生活,积极学习。
创造融课程的游戏精神。游戏对于儿童,就像吃饭、喝水对于常人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刚刚从幼儿园毕业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游戏几乎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认为,游戏是儿童交往和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融课程的游戏主要来源于孩子身边,易操作,有趣。例如:丢沙包、打弹珠、老鹰捉小鸡、123木头人、跳皮筋、丢手绢、跳房子……从童心出发,用童心对待教育,更能让我们和孩子的目光一致。通过关注孩子的心思动态,来制定教学目标,策划教学活动,更能调动孩子们的求知欲,使孩子们的主动性和专注力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搭建融课程学习展示的舞台。经过一年的学习,教师带领孩子们在期末汇报会上展示了舞台剧《三只小猪》《勇敢的富兰克林》《哪吒闹海》,全体孩子都登场,每个孩子都有任务和角色,都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从最开始的角色海选,我们就没落下任何一个孩子。当时全班轮流试镜的时候,有孩子因为紧张没记住台词,抱着读本看,动作很拘谨。当看到老师示范用自己说话的语气表达剧本意思时,可以看出,他的身体慢慢放松下来了。戏剧带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是自信。舞台上那种激动、兴奋的感觉,会使孩子充满自信。这种感觉从何而来?让他在舞台上展示特长。没有显著特长的孩子,需要老师给予特别关注,帮助他认识到,不断尝试与学习是最重要的能力,在一次次练习中肯定他的进步,这样的孩子也会爱上这个快乐的舞台。演出当天,舞台上有掉帽子的龙王,有滑倒的虾兵蟹将,小插曲引得全场欢笑不断,但这并不影响孩子们正在一步步地丰实着自己的生命。
戏剧带给孩子的第一份礼物是自信。
融课程的实施重新审视了课程的价值定位,用核心价值统领课程取向,用核心知识整合课程内容,用核心学科架构课程主干,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我们强化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学习的意义,像学科专家那样去思考、探索,体验学科领域的系统思维过程和专业品质。课程设计上强化系统意识,包括目标设计、内容组织与呈现、学习活动开展、学业质量标准建构等主要环节,都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各环节协调一致。致使学校课程建设走上从粗放到精致的转型之路。
融课程培养目标重点指向“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核心素养”落脚点定位于“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更高层次的整合与提升,直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在融课程体系下,学会学科知识本身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形成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任务的能力与价值态度才是融课程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东平小学融课程团队成员:谢立清、王李萍、林桢、钟华、郭红艳、梁倩茹、乐雪妍、李慧、郑宇莎、李诗琪、周幸欢、王欢迎、陈丽钻、钟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