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圣山”的攀登者
——记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校长彭玉良
2017-09-16盛颖霞
本刊记者 盛颖霞
教育“圣山”的攀登者
——记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校长彭玉良
本刊记者 盛颖霞
“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这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登山家马诺里经典的回答。彭玉良也是一位登山者,教育的“圣山”在他心里!
北京市怀柔区第一中学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杰出校长”“全国教育科研杰出校长”“全国外语实验校优秀校长”;主编、出版个人专著《阶梯教育操作指南》《沿梯而上,勇攀高峰》《写作与人生》等;讲话风趣幽默……带着这些印象片段,笔者走近这位教育事业的“攀登者”。
彭玉良
早上不到八点赶到学校,偌大的校园里有点清冷,彭玉良略带疲惫地从办公室的一个小隔间走出来,看上去他已经在里面工作了好长一段时间了。看我到来很抱歉地笑笑说:“我这个会八点结束,没想到您这么早到了,不好意思,您先在外边坐会儿。”朴实得像个邻居阿伯,并没有一些名师、名校长的气场。待他的会议八点五分结束,参会人员离开,彭玉良又忙不迭地收拾、倒水。我问及最近评正高级职称工作了37年的校长却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那还不是因为一中的平台好,老师们很努力,我才有机会。”不谈职称,彭玉良倒是很开心聊他的从教之路。
山重水复 山在心里
那时候都穷,何况是山乡。彭家的情况似乎还更窘迫些,彭玉良的奶奶年轻守寡,可老人硬是自己养家,把家里的劳力——彭玉良的父亲送进学堂,供他一直读到解放前的国民高级中学,毕业后投身革命,再后来就回乡教起了书。在奶奶和父亲的影响下,彭玉良从小读书识字,然而到了上学的年纪却赶上了“文革”,大环境丝毫无法动摇彭玉良的奶奶对孩子要接受教育的信念,童年的小伙伴们都上学了,彭玉良也哭着闹着要去,可因年岁略小学校不收,奶奶就领着小彭玉良到学校向老师求情,向邻居借了五角钱交了学费。正是因为奶奶的影响,彭玉良兄弟姐妹五个,除了长兄早逝,其他四人竟有三人都当了教师。1975年,彭玉良高中毕业,由于爷爷留下了几亩薄田,彭家被划分为“富农”,因为“家庭出身不好”,彭玉良与那时“唯成分论”的招工、推荐招生无缘,毕业后的他只能回乡务农,锄地、放猪,什么粗活累活都干过。后来,由于文化基础较好被公社推荐学医,按照当时的“社来社去”政策,毕业后回到村卫生室工作。艰苦的境况并没有让彭玉良放弃学习,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仿佛能淡化现实的苦,爱读读写写的他总能在文字中找到快乐。工作劳动一天后就一头扎进房间,如饥似渴地读书、写作,他细心、爱观察,身边的小事情也能在他笔下散发出最朴实的光彩。《养猪姑娘》《深山红医》《公社架线员》等诗歌不断发表于北京市怀柔县文化馆文艺组选编的《创作与学习》和《怀柔文艺》上,充满了彭玉良对劳动者的赞颂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正如他在文章里写到的:“我从未陷入冥思苦想‘构思’的痛苦之中,也从未尝到笔耕的苦累和艰辛。有感即发,一吐为快,写作成了我最大的享受。”
看到山乡贫困的同时,他也看到了祖祖辈辈土里刨食儿的乡亲对教育的渴望,他们常常说起“要是孩子识字多好”,他们对教师充满崇敬之情,只要把孩子送进学堂,就会跟老师说:“老师啊,孩子就交给您了,不学好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每次看到破败的小学堂,看到因缺少老师经常“放羊”的孩子们,彭玉良就想:啥时候这些孩子都能正儿八经地上学就好了。那时,教育这座“圣山”还只存在他的梦想里。
1977年11月,全国恢复高考,这是彭玉良最刻骨铭心的日子、改变人生的日子,现在提及还是激动不已,他称之为“永远的1977年”!彭玉良怀着梦想,带着奶奶和父亲的期望报了名,他还清楚地记得语文考试的题目是写一篇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凭借平时读写打下的扎实文字功底,1978年3月,彭玉良收到了他20岁的生日礼物——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被怀柔师范学校文科班录取。去师范学校报到那天,很多亲戚、邻居都来为彭玉良送行,有送两块钱的,有送几个鸡蛋的,都夸赞“成分不好”的老彭家孩子有出息了,不仅以后可以跳出农门“吃国家供应”了,还要当先生了。最令彭玉良难忘的是,当年已82岁的奶奶,拄着拐棍儿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叮咛:“好好儿学,别想家。”“家里的事儿别挂心……”“出息了可别忘了家。”就这样颤巍巍地一直送他到村口的公共汽车上,车都快到山脚了,彭玉良回头还能看见奶奶站在路边拄着拐棍儿手搭凉棚望着他,那时候没有照相机,奶奶的身影定格在彭玉良记忆深处,清晰得能看见奶奶满脸慈祥的皱纹和被风吹起的白发。
进入师范学校后,彭玉良进入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很多同学都是被“十年浩劫”耽误了的,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都非常努力。然而,第一次摸底考试却给了彭玉良一个不大不小的打击,汉语拼音不及格。教语文基础课的盖学文老师是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他耐心地鼓励这些二三十岁的“大”学生,从发音、语调讲起,给他们补习语文基础知识,盖老师渊博的学识、优雅的风度,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对彭玉良影响很深,他动情地说:“盖老师用两年时间弥补了我们十年荒废的光阴。”“我读的是师范,毕业后就要做像盖老师这样的老师!”那时,教育这座“圣山”在他眼前清晰起来。
峰回路转 路在脚下
1980年,彭玉良师范毕业,毫不犹豫地回到山乡,在怀柔县宝山寺对石中学做了一名教师。“那是所啥样的学校?”听我这样问,彭玉良呵呵笑了:“是一所乡村中学,院子里堆着生产队的柴火垛,还有生产队的牛棚哩。那时候都一样,哪个村儿也好不到哪儿去。”就这样,彭玉良开始了在教育“圣山”的攀登之旅。当时,恢复高考后首批师范毕业生,怀柔县北部山区八个乡总共只有六人,他们被称为“北国六君子”。四个月后,彭玉良就被怀柔县七道河中学的校长张凤林“挖”走了。七道河中学是一所乡中心校,刚毕业的彭玉良既欣喜又有几分忐忑,张校长一边鼓励年轻的彭玉良,放心地将初三毕业班交给他,一边安排了语文教研员张显亭老师做他的师傅,张老师在怀柔县语文教师会上介绍过教学经验,很欣赏彭玉良的文字功底,又循循善诱,鼓励他和学生建立恰当的交流方式,学生“钦其师,乐其道”,教学效果就会好。从那时起,彭玉良把让学生“亲其师”“钦其师”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走近了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让学生钦佩。
虽然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由于彭玉良对文学的酷爱,长期坚持读书、写作,知识储备丰富,凭着对学生、对教学的一腔热情,加上和张老师反复地磨课,彭玉良很快进入状态,讲课时有了左右逢源的感觉,以学生喜爱的方式,积累的知识自然而然地传达,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十分偏爱。业余时间,彭玉良依然笔耕不辍,不断发表文章。“钦其师”,不少学生爱上了写作。细心的彭玉良不失时机地指导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办了《浪花》小报,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而他在上面开辟了“作文小议”专栏,讲评学生作文。有人认为他讲课像“小说播讲”似的不正规。他却深知其中之奥妙:“我对文学的浓厚兴趣感染了我的学生,我的勤奋、生动的讲课内容以及写作的收获赢得了学生的敬佩、尊敬和信赖。因此,学生乐于上我的课,把我看作效仿的典范,于是就把我的讲授和指导自然而然地记在心里。钦(亲)其师,信其道,教学效果自然好。”
彭玉良也深知,仅有读写知识的储备也并不一定能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就好比学生也在登山,每个学生情况不一样,谁也给不了他们一份确切的地图,老师或许需要教给学生使用指南针、手杖、绳索等工具,如何保障给养,如何自救等,但路终究是他们自己走的。”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给学生最恰当的帮助,他开始进修学习。1984年,彭玉良有了女儿,而他正在学电大课程,于是他常常一边洗尿布一边听收音机学习,有时候尿布在煤炉子上烤糊了他才惊醒过来。1985年,彭玉良在县里第一批取得了电大自学中文专业的毕业证书,他的教学水平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1982年,七道河中学有三个学生考上中专,实现了零的突破,1988年,九名学生考上中专,一举夺得山区第一名。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彭玉良连续八年担任初三毕业班语文教学。八年间,他执教的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他连续五年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师”,还获得了首届北京市“紫金杯”优秀班主任奖。八年间,因为找到了自己心目中要倾尽毕生精力攀登的教育“圣山”,彭玉良走得笃定而从容。
柳暗花明 拾级而上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88年9月,而立之年的彭玉良从一名普通教师被提拔为七道河中学副校长,1990年3月又被任命为八道河中、小学联校校长,成为怀柔县最年轻的一位校长。
担任校长后要操心的事情就多了,除了各科成绩,还要想着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调动教职工办学积极性,着力青年教师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等。他想起张凤林校长:“张校长为人诚恳、善良、仁义,他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建校如建家’,尊重教师、爱护教师,为职工谋福利,深受教职工爱戴,对我影响很深。”彭玉良把张凤林校长当榜样,把“建校如建家”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校长有再高远的理想,再先进的理念,不通过教师落实到一节节课里,落实到一个个孩子身上,都是空谈。”
学校条件差,教师也是干劲不足。学校里年轻教师较多,彭玉良激励教师们:“只有咱们做出成绩来,才有机会改善待遇。”回顾自己成长的路,他鼓励老师们去进修,而他自己也做了表率,从1990年到1992年,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完成了本科学业,令同行和学校教师们惊叹不已,也为年轻教师树立了榜样,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文化进修热、业务学习热。除此之外他还多次邀请高级和特级教师进山“传帮带”。“哪有年轻老师不想快快成长的,不能只是一味催他们‘快走快走’而不给方向,路得一步一步走。”为了快速提升年轻教师业务能力,彭玉良还常常在下班后还帮教师准备教案、探讨教学中的问题,遇到分歧也是充分尊重教师们的意见,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循循善诱,教师都说:“彭校没架子,是我们的老大哥。”彭玉良做校长就是这样,虽然年轻时的他还没有成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他能设身处地地为年轻教师着想,尊重教师,和教师们一起在现实和遥远目标之间铺设一段可攀登的阶梯。
“建校如建家”,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生活条件,彭玉良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支持,为学校改建了教师食堂、修建了洗澡间、争取到一部校车……他说:“老师们能做的就放手放心地让老师们去做,校长要解决老师们解决不了的难题,帮老师们解决后顾之忧。”无论是老师的住宿难题、家庭困难经济难题、孩子入托入学问题,甚至年轻老师的婚姻大事,桩桩件件他都记在心上,只要能帮得上的,他都不遗余力。时间久了,教师们心里都形成了共识——有困难找校长!在20世纪90年代初,很多人走出大山寻求更好的发展,彭玉良的这些努力温暖了山里教师的心,挽留了山里教师的人。
在学校废寝忘食地工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使他经常工作到深夜,用他自己的话讲:“在深夜学习、工作、写作,很安静,思路特别清晰。”可老师们知道,他白天的事情太多了,只有晚上才能静下心思考。繁忙的事务也令他无法对家人周全,年迈的父母生活在山区无法照料,病弱的妻子在县城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身为教师却不能给女儿辅导功课……谈起家人彭玉良难掩愧疚之情,“那时候是不是觉得特别难?”我问他。他迟疑了一下:“还好吧,难得快要坚持不了的时候我就想:我奶奶独自抚养孩子,挑起一家的生计还要让我父亲上学是不是比这更难?”恢复高考后怀柔北部山区走出的第一届六名师范毕业生中,后来有的人走上仕途,有的人成了作家、书法家,彭玉良始终守候在怀柔山区,看着一批批孩子走出校园,走向山外更广阔的世界。“改革开放之后,有很好的机遇发展更好,没有想过更好出路吗?不呆在山里。”“哈!你说的那些发展那不是我要登的‘山’啊!”彭玉良的回答干脆得可爱。
彭玉良在八道河中小学联校担任校长四年,这所穷山沟里的学校有了崭新的教学楼,学生、教职工和家属住进了新宿舍,学生的中考及格率也达到了百分之百。八道河学校不仅摘掉了基础薄弱校的帽子,还破天荒地被评为“县级先进集体”,成为怀柔县的骄傲,被著名教育家韩作黎誉为“山乡教育一枝花”!
1994年9月,彭玉良因工作业绩突出被调到怀柔桥梓中学担任校长。11月,被评为北京市首批教育教学管理专业中学高级教师。结合桥梓中学地处山区,景色优美的特色,彭玉良提出了“建优美校园,创优良校风,环境育人,提高办学水平”的治校方针,使学校各项工作逐年上新台阶,1997年成为怀柔县首个“四优单位”,彭玉良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2000年8月,彭玉良开始担任怀柔县第三中学校长。怀柔三中地处城乡结合部,社会流传“一中土,二中洋,三中不是土匪就是流氓”的顺口溜,学生和家长都以入三中为惧。彭玉良采取了“文化治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思想,管理论文在《中国教育报》《中国信息报》上发表。
“好教师就是好学校”,彭玉良坚信,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为了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他鼓励教师参加市、区基本功大赛,奖励出名,表彰冒尖。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和外调教师要求过“五关”取“四证”。“五关”:即备课关、板书关、演讲关、作课关、论文关;“四证”:即本科证、普通话优秀证、英语口语合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同时,将阶梯思想引入教师管理,将教师分为四级,即:一般教师、教学能手、学者型教师、光彩教师(名师)。学校根据个人申报的级别、依据评价标准,组织专家评选认定,并作为“聘任和聘用年限”的条件。教师级别的确定,为教师主动发展、自我提高指明了方向,促使教师不断努力向新的级别迈进,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工作注入了活力。几年下来,三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到2003年,三中有全国优秀教师一名,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两名,区级学科带头人五名,区级骨干教师五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教师占任课教师总数的80%,40余人参加了研究生课程学习并结业,10余人取得了第二学历,全校70%的教师掌握、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能自制课件,教师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七年磨一剑,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了现代化的校园,教学成绩迅速提高,各种荣誉纷至沓来。三中成了深受学生、家长欢迎的优质校,2008年,怀柔三中办学经验在全区推广,彭玉良也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办学为民,发展创新”的办学思想,实现了他当乡村医生时的梦想——让山里娃在家门口上好学。
钟灵毓秀 永无止境
2008年8月,彭玉良调任怀柔区教科研中心担任主任工作,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对教研员提出了“开天目,接地气,做首席”的要求。他对教研员们说:“我是做过老师的,咱们做教研工作要把梯子伸到底,教师们进步才能有方向有方法。”为此,他要求教研员成为教育科研的参与者、引领者,让教研员走进课堂授课,深入了解教师发展需求。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了教科研中心“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管理服务”的功能,让教科研中心“崛起在中间地带”,2010年10月,在北京市区县教师培训基地验收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彭玉良也于2011年12月在全国教师培训学术研讨会上做典型发言。
2014年,怀柔一中高考成绩陷入谷底,彭玉良临危受命担任怀柔一中校长。彭玉良以资源整合为基础,教师建设为关键,用制度建设作保障,坚持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宽和活促综合”的课程改革发展方向,学校2015年高考有57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名校,204人考入一类本科。2016年高考一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又比2015年各提高了8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2015年10月,学校被北京市教委推荐为“身边的好学校”,2015年12月,怀柔一中被评为全国外语实验校优秀校,彭玉良被评为全国外语实验校优秀校长。
彭玉良说他做校长最宝贵的经验就是“把老师当宝”。王正华老师在一中工作了12年了,提起彭玉良她说:“彭校信任我们,尊重我们,从来不逼着我们做什么事情,我们不用紧张,不用为了一点业绩你争我抢,跟着彭校,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幸福地工作。”采访其他老师的时候,老师们说说笑笑侃侃而谈,彭玉良便走到办公室外间的书桌前默默地看书,一边还不断地写写画画,专注而投入。
彭玉良坚信,形成办学理念是成熟校长的标志。办学理念是一个学校的发展理想,是指引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旗帜,是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实现理想的口令,也是一所学校的校魂和优良校风形成的基石。只有把握了教育的本质和时代特征,理清了办学思路,才能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奠定学校发展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引导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怀柔区七道河中学、桥梓中学、怀柔三中到怀柔一中,彭玉良校长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创新,奠定“以人为本,办学为民,发展创新”三大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促学生发展。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方式。彭玉良认真研究落实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程鸿勋教授的阶梯学习法,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做到“低起点、小阶梯、勤奋斗、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学,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梯度;明确“宽和活,促综合”为明确课程改革发展方向,多元供给,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成长阶梯,但不同阶梯间互有联通,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以德治校,让学生和谐开放地发展。在德育上体现开明开放的管理理念,采用激发、鼓励、尊重、信任、期待的方法,通过在规范中养成,在实践中发展,在生活中体验,在参与中提高等一系列方法,在学生内心深处下功夫,“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让学生在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提升发展教师。
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建立奖励机制。将阶梯思想引入教师管理,将教师成长分为四级,即一般教师、教学能手、学者型教师、光彩教师(名师)。学校根据教师申报的级别,建立教师晋级档案,作为聘任和聘用年限的条件。同时,制定教师奖励办法,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以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基础,重视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用制度建设做保障,采用改革和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改革创新作为工作的动力,这是彭玉良的治校法宝。
“教育要有纯粹的信仰,即以人为本,要以老师和学生的利益为中心,把师生举过“头顶”,尊重人,激发人,发展人。回归教育本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彭玉良的教育信仰。
后记
弱冠之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座叫做“教育”的山,为学生成长寻求阶梯;而立之年成为校长,“将教师举过头顶”,践行“建校如建家”;不惑之年成为怀柔三中校长,在改革和探索中奠定自己的教育思想;五十知天命,成为教科研中心主任,将教研工作的“梯子”伸到教学一线,为教师成长搭建适合的成长阶梯;从教研中心又回到学校,在一中致力于课程改革,醉心于课程多元化研究,为每个学生找寻合适的、相互通融的成长阶梯……彭玉良一辈子都在攀登教育这座山,也一辈子都没有离开养育他的怀柔山区。他默默地用脚丈量着山里孩子出山的路,千峰万壑不能阻止他攀登的脚步,山里的层峦叠嶂、钟灵毓秀都令他沉醉,他爱山里的一草一木,看惯山里月落星沉。
仁者乐山,真正的攀登者大抵不会去想“征服”什么,“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是对山由衷的热爱,一如教育,是欣赏、是迷恋,欣赏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迷恋生命生长的千姿百态,令人沉醉其中一生奉献。事实上,人生就是一种跋涉,在我们攀登我们生命的高峰时,我们会自问为什么要攀登。我们的回答也如登山家马诺里所讲,理想的山峰在那里,只有在理想的高峰上我们才能深切感知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