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与历代书法家
2017-09-16张希广
张希广
《千字文》与历代书法家
张希广
古人并未因千字短文是儿童通俗读物而小看它。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幼童启蒙读物之一,流传至今将近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它编撰于我国南朝梁武帝时期。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十分推崇前代大书法家的字,曾评赞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墨迹“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历代宝之、永以为训”。为此,梁武帝派人从他所喜爱的前代大书法家钟繇和王羲之的墨迹中,集了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并且由周兴嗣按照四言韵语的形式,把这一千个字连缀成为一篇通俗的文章,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千字文》的由来。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最早而有名的有三种:一为(传)王羲之临钟繇古千字文;一为齐之萧子范千字文;一为周兴嗣次韵千字文。此外,梁武帝亦有自制千字文。隋以后又陆续有多种续编和改编本。据清代梁章钜《浪迹丛谈》记载,还有一种隋满徽所撰《万字文》。但只有周兴嗣撰写的《千字文》因叙述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对初学者进行启蒙教育,所以,得天独厚地流传下来。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怀素《小草千字文》(局部)
周兴嗣,字思纂,陈郡项人,博学善属文。据《南史》记载,梁天监初年,他因奏《休平赋》,文甚美,得到梁武帝的赏识,初拜安成王国侍郎。后又因献《午马赋》擢拜员外散骑侍郎。每奏召作赋都为武帝称善。所撰文集及皇帝实录等百余卷,累官至给事中。当他身染重病时,梁武帝托着他的手叹曰:“斯人而斯疾。”正是由于周兴嗣的文学功力较深,为《千字文》的流传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历代大书法家的提倡,更是《千字文》得以传布的重要因素。
首先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隋代大书法家智永和尚,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据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载:“隋智永禅师居长安西明寺,自七十至八十岁写真草《千字文》八百本,人争取之。”这八百本均散布在江南诸寺。启功先生在《日本影印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跋》中有:“日本藏真草《千字文》墨迹一本,乃唐时传去者,其笔锋墨彩,纤毫可见。……余既定之为当日浙东诸寺中八百本之一。”自智永禅师手书《千字文》之后,开创了各代大书法家以多种风格、不同书体,笔录这千字短文的风气,又为推动我国书法的普及提供了范本。
唐代有几位大书法家如怀素和尚书《千字文》数十种,他的书法矜奇,有“惊蛇入草,猛烧吹烟之势”。所书《小字贞元本千字文》最佳,为明代文徵明所藏,世人尊称为《千金帖》。孙过庭以“书乱二王”闻名,经北宋名家王诜题跋的《草书千字文》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全篇“气宇融和、精神洒落”,为传世欧字孤本。名僧高闲擅长草书,学张旭、怀素,传世《草书千字文》已成残卷,笔法“神采超逸、自成一家”。唐代有墨迹《千字文》流传的还有褚遂良、张旭、裴行俭、钟绍京、僧人辩才、梦英及赵模集字。
到了宋代,有李建中的手书《千字文》、米芾《小楷千字文》、王昇《草书千字文》、王著《草书千字文》墨迹流世。王著这个人很不简单,他因为字写得很像王羲之,因此成为侍书翰林。宋太宗赵匡义每次练完大字,总要派人请王著指点并希望听到好评。然而王著每次却偏说皇上的字不行,还得下功夫练。于是宋太宗越发下力气练字,终于在王著的激励下,笔法渐精。宋代皇帝很喜爱书法的有几个,也常常写《千字文》。宋徽宗赵佶虽是亡国之君,却在书法绘画上有所造诣。所创“瘦金体”很有名气。他二十三岁书赐童贯的《真书千字文》笔法瘦硬劲挺。其草书真迹流传下来的仅有四十岁时所书《千字文》一卷,于三丈多长的纸卷上一挥而就,毫无倦笔。宋高宗赵构颇善收藏前人名帖,对于书法勤于研习,亦有《千字文》墨迹一卷流传。当他做了太上皇之后,有一次宋孝宗赵眘进御书《真草千字文》一卷为其祝寿,赵构看了很高兴,夸奖道:“大哥近日笔力甚进。”(见南宋周密著《武林旧事》)
明代,写《千字文》最多的该属大书画家文徵明了。他从小也是以临写《千字文》入手练习书法的。据说,他年轻时每天要完成书写十本《千字文》的定额,董其昌称文徵明写《千字文》为“日课”。文徵明不但手书《千字文》,而且还在一幅手卷后画有《拨阮图》一幅,这是据《千字文》中“嵇琴阮啸”四字而来。明代,还有两位上海人草书《千字文》,一位是成化丙戌进士张弼,他用笔“迅疾飞动,错落有致”。一位是沈粲,用笔大有“龙蛇飞动之势”。曾参与修《永乐大典》的程南云、与文徵明齐名的王宠以及董其昌、苏眉阳、周伯温、文彭都有《千字文》墨迹流传。
清代人所写《千字文》流传至今的有道光举人、内阁中书张裕钊。近代名人如章太炎、沈尹默、画家黄宾虹亦写过各体《千字文》。
综观一千多年来,这仅有一千个字的短文,却受到历代名流的如此重视。宋代大诗人陆游甚至还记载了他的舅舅因读《千字文》有所悟,年过八十,老而不衰。可见古人并未因千字短文是儿童通俗读物而小看它。[本文原载:《名家讲书法》(插图本)2016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