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策略

2017-09-15黄广健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30期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

【摘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新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面临主体参与机制搭建不全、主体培养机制设置不当、主体使用机制模糊不畅等困境,在培养过程中须强化主体参与机制,优化主体培养机制,深化主体使用机制。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劳动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231-02

随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农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型现代农业迫在眉睫。而发展新型现代农业,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养、有职业能力、有经营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

1.主体参与机制搭建不全

主體参与机制问题主要体现为培养对象选拔问题,培养主体意识薄弱,培养主体收益问题。首先,农村地区人力资本薄弱,对于培养对象的选拔缺少相应的标准。其次,培养主体的参与意识薄弱。很少有人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和农民在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大部分农户认为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己无关,并且农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关系不大。农户囿于新知识内化能力弱的瓶颈,缺乏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意识,培养意愿和参培主动性缺失,即使参培也难以使自身蜕变为新型职业农民[1]。另外,农民受歧视的社会观念尚未转变,普遍存在厌农情绪,阻碍培养主体学习意识的形成。最后,培养主体收益问题较大。农产品经济效益回收周期长,外部激励政策缺失,参培农户承受较大经济压力,从而引起学习积极性受挫。

2.主体培养机制设置不当

从目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现状来看,培养内容落后,产业对接力度薄弱;培养方式僵化,课程实施进度缓慢;培养条件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首先,培养内容重复乏味,课程安排自上而下,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难以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真实需求;市场和农业技术更新频繁,培养内容不能与时俱进,与地方产业严重脱节,无法保障高效的教育质量。其次,培养方式僵化,受农作物生产周期的影响,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呈现季节性、气候性变化。最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落后,缺少财政资金投入,难以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基地设施落后,教学设备难以满足实践教学课程的正常实施;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欠缺,农村优秀人才流动性大,农业教学环境艰苦,薪资报酬水平难形成职业吸引力。

3.主体使用机制模糊不畅

目前教育、生产、经营及科研等主体各自为政,联动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形成协同创新作用,难以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一是教育与生产难结合。培养过程中农学矛盾严重,农民的生产需求得不到保障;土地流转政策落实不准,实训场地难以供给;培养主体后效跟踪机制缺失,培养质量难以保障。二是生产与经营难协同。农产品产销营的关系受阻力度大,生产方与经营方对农产品供需关系沟通障碍,缺乏长效对接机制。农村合作社等机构无法提供合适的岗位。三是教育与科研难互通。农村科研水平薄弱,缺少高精准技术扶持,难以带动区域农业经济高水平发展。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策略

1.强化主体参与机制

倡导农民形成重农意识,提升其主体性认识。认知是任何行为决策活动的起点,良好的认知水平将有效催生决策动机,进而激发决策行为[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观念,明确职业教育是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3]。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农户对政府惠农政策的关注情况,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先进事例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对培养计划的认识,激发农户的知识内化和创新能力。加强先进个人及先进单位的示范性作用,要让农户认识优秀的家庭农场主及专业合作社成员的成功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成果。通过成功经验的有机转化,带动普通农民将梦想落实到有效路径。

2.优化主体培养机制

培养机制包括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培养条件、培养评价等内容。按照农业教学规律、产业特点和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要加大调研力度,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需求、遵循产业和市场的供给侧需求,提高劳动力市场对培养机制的调控效能。一是培养内容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因地制宜深化培养细则,根据区域特色开发实践教材,针对不同培养主体和农民类型,教学内容应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二是培养方式应遵循动态性原则。创新培养方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弹性学制等教学手段,对职业农民的课程安排时间实行灵活化处理,保障农民充足的学习时间。同时可遵循农民的生产作业周期,实行学分银行和农学交替制度。三是培养条件要遵循集约性原则。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是强化培养机制的重要环节,对教学活动起支撑作用。规范土地流转制度,实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集中土地和优良设备打造符合教学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

3.深化主体使用机制

新型职业农民的使用需要结合地方产业经济的布置,采取“政校企”三方联动措施,创建政府带领下的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区域集团化的培养模式,加强各主体的联动能力,积极共建培养平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经营形式有“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不仅直接服务于农户和农业生产,而且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围绕产业化项目,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技推广、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4]。通过家庭农场、农村经济合作社、田园共同体、现代农业示范地等多形式并存的方式,带动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营销与科研一体化发展,建设可持续化的培养道路。

参考文献:

[1] 赵如,张春和. 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价值的创造与机制构建[J]. 求索, 2016, 卷缺失(9): 48-53.

[2] 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等. 新型职业农民参与技能培训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规模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 浙江农业学报, 2014, 卷缺失(5): 1361-1367.

[3] 李华锋. 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浅析及对策研究[J]. 世界农业, 2014, 卷缺失(11): 189-192.

[4] 曹晔.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近三十年办学经验的回顾与思考[J]. 职业技术教育, 2009, 卷缺失(25): 60-65.

作者简介:黄广健(1993-),男,汉族,浙江临海市人,教育硕士,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农村劳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策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