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机制探析
2017-09-15刘亚
刘亚
【摘要】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教学专业发展更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国家政策和制度、教师评价和奖励、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教师个人四个层面系统分析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學能力 教学专业化 促进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174-02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应然职责和首要职责[1]。教学能力的提升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教学专业发展更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2]。然而,高校教师的教学职责却出现了弱化和边缘化的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包括国家政策和制度的不健全及落实不到位,高校评价与奖励机制的科研导向,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服务水平不高,教师教学专业发展自主性不强等。因此,促进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应从国家政策和制度、高校教师评价与奖励机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教师个人四个层面开展工作。
一、健全、完善并落实好国家的政策和制度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突出强调了教学是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并明确提出了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要求。
尽管上述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为高校和高校教师重视教学、提升教学发挥了很好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但关于提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政策和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校教师专业标准[3]。目前,高校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明确,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缺乏对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硬性要求、考核规定和保障机制。二是针对高校教师职后培训和教育的规定较为陈旧,时代性较差。原国家教委于1996年发布的《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中的有些规定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高等教育现状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进行修订和更新,丰富和完善高校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考核、保障机制等。
此外,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政策和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落实不到位的情况[3]。以现实状况而言,在很多高校,国家重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并没有内化为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动力。结果导致教师发展教学能力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确保政策和制度的贯彻落实,发挥好政策和制度的引导与保障作用。
二、优化高校教师的评价与奖励机制
在现行的高校评价和排名体系中,科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高校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差。教师的教学同样需要被认可和尊重,需要奖励和荣誉。因此,激励教师重视教学需要完善和优化高校教师的评价与奖励机制,提高教学能力在评价和奖励体系中的权重。
在教师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上,应建立与科研导向相对等的教学导向,实现教学导向与科研导向的有机结合,让教学优秀与科研突出的教师得到同样的肯定和尊重。唯有如此,才能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如果教师投入在教学上的时间和努力始终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和尊重,那么提高教学质量将始终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无法改变教学边缘化的现状。
建立教学导向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首先应把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示范和影响、教学奖励等作为奖励项目,作为教师履职考核、评奖评优、薪酬分配、职称晋升等的重要指标,使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在评价和奖励上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尊重[1]。
三、提升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服务水平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指出:引导和推动高校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工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国内高校普遍建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创新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教师培训内容应涵盖理论性的一般教学法知识、操作性的教学基本技能和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等,帮助教师优化教学思想、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育技术水平。在培训形式上,采用讲授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参与式培训的主要形式有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4]。参与式培训能充分融入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帮助教师吸收借鉴其他教师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应提升教学咨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不同需求的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咨询服务,满足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发展需求。为保证教师按需选择咨询服务,应公开咨询专家的教学专长,教师根据自己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需求预约咨询专家,接受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咨询。
四、高校教师应不断增强教学专业化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自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高校教师应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善于借鉴运用已有的教学学术成果,进行有效教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慕课(MOOC)等信息化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育技术等教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善于借鉴运用已有的教学学术成果,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
高校教师应勤于开展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波斯纳提出了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往往被看作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高校教师应将教学反思内化为一种固有的思维习惯和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逐渐使自身的教学行为从无意识的随意转变为有意识的设计[5]。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够从简单、重复、机械的教学方式发展为能够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情境灵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
高校教师应结合自己所开设的课程,积极开展教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掌握丰富实用的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一种体现教师专业特性的知识,是构成教学能力和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学科教学知识的生成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教学的学术化研究。因此,积极开展教学的学术化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抽象、概括,从而生成学科教学知识,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2]。
综上,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做到政策制度与团队建设相协同、内在自为与外部激励相协同、团队发展与个体成长相协同、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相协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段利华, 禇远辉. 当前影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与对策.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10): 86-88.
[2] 李庆丰.大学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核心概念与基本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 2014(3): 68-75.
[3] 禹实.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4(2): 104-107.
[4] 方健华. 从教学能力到课程能力:基于新课程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与策[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3): 34-38.
[5] 刘晓玲. 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升的行动策略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5):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