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环节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9-15申婧
【摘要】本文提出了学科教学(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环节中存在的几个方面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科教学(化学) 教育硕士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0-0073-02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于本科师范毕业生的优质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应用,以解决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属于应用型人才,但从目前的教育硕士培养现状来看,存在着很多现实的问题,以学科教学(化学)专业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实践技能较差,缺乏有效的训练和指导。
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从生源来看,报考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是师范专业本科毕业,但由于生源问题,也招收了部分非师范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都没有参加过教育实习,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欠缺,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本科教学实习期间刚好是考研准备阶段,本科学校为了提高考研率,给予考研学生“特权”,未参加教育实习。其次,基层培养单位没有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学生的实习单位主要依靠导师的人脉关系或学生自行联系解决,大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回生源地实习的较多,学校对学生的实习失去监管,无法掌控学生的实习情况。
(2)课程设置过于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课程比重太小,传统教学方式占主导,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在教学中应用较少。
按照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培养方案规定,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形式,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然而在实行过程中,因培养单位硬件软件的不完善及师资缺乏等客观因素,未能严格执行。理论课程教学中,未能有效开展案例教学、微格课程等教学[1]。
(3)校内导师脱离基础教育,对中学教学实际情况了解不多,校外导师理论水平不够高,对学生的指导有限。
现行的导师遴选制度下,专业型学位导师遴选办法未能将专业实践技能等量化,主要还是以学术成果指标来进行导师的遴选,以至于专业型导师偏重于学术。其次,随着教育硕士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生师比过大的情况,教师疲于应付各种非教学性事務,也使得导师精力分散,力不从心。
此外,相当比例的指导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不高,没有受过教育学专业的训练,没有教育学学位,指导教育硕士的工作常常是“摸着石头过河”。而外聘导师一般是中学教师,虽然有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经验,但目前大部分中学高级教师未接受过研究生教育,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理论,对教育硕士的指导只能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技能的层面,教学研究和反思的深度不够。
(4)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审议把关不严。
由于教育硕士在校学习时间较短,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训练较弱,教学实践期间工作任务繁重,论文写作投入的精力有限,加上文献资料的缺乏,由此导致学位论文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了教育硕士培养的质量。虽然学校按拟答辩人员的30%的比例实行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盲评抽检,但未被抽检到盲评送审的论文,一般由导师安排送审,导师大多都是将论文送给熟识的专家评审,这就存在论文评阅专家打“人情分”的情况,论文评阅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提几个问题,最后同意答辩。
针对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改进教育硕士招生复试办法,从源头上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是影响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教育教学实践质量的重要因素,应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一般学制两年,是对学生原有教育教学理论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在硕士阶段利用短短的两年时间重新学习一门专业。因此,对报考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的学生,我们应尽量选择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的考生。其次,在研究生复试环节应加入教育教学技能考察,如设计面试题库,让考生抽取题目进行简单的教学设计或说课评课等,尽可能选择有一定师范生技能的优秀的本科师范生,也可以选择一些有潜质、综合能力较强的非师范生,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使其成为优秀的中学教师。
(2)建立有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单位统一安排教育硕士实习实践。
由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牵线,帮助高校和地方中学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加大经费投入,解决学生的实习经费问题,协助实习学校解决实习生的食宿、安全等问题,建立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让中学对接收教育硕士实习生无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高校为实践基地教师提供业务培训,提高中学教师的理论水平,以此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为教育硕士提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平台,高校联合实习基地加强对实习生的监管,定期抽检学生实习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人,实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无缝对接[2]。
(3)优化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加大实践课程比重,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形式。
完善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见习,微格教学等真正开展起来,教学过程中增加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更灵活的方式进行理论课程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另外,除现有课程外,可开设中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中高考习题解答等课程,还可以组织教学技能大赛、三字一话比赛等活动,组成讲课小组,安排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学生不定期自行练习,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
(4)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建立校内外协同培养机制。
“双师型”师资的缺乏,是制约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要加强“双师型”指导教师的培养,完善教育硕士导师遴选办法,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为校内导师,同时聘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中学高级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导师,使校内外导师优势互补,共同指导研究生。另外,要让校内导师定期到基础教育一线锻炼和学习,强化他们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增强实践经验,同时也要加强对校外兼职导师的培养,不定期开展学术报告,让他们与校内导师共同探讨,提升他们的教研水平和能力。
(5)严格掌控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撰写、送审及答辩流程,提高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
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过程促使他们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有着一般性学习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科教学(化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首先开题阶段就要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必须符合教育硕士的培养要求,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研究课题要对基础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培养单位组织专家形成开题考核小组,认真评议学生的开题报告内容,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能否开题进行详细审议,并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后无记名投票表决是否按期开题,对不合格开题报告实行延期开题。开题后三个月进行中期检查,考核小组提交中期检查考核情况登记表,实时掌握学生的论文撰写进度和研究工作进展。答辩前,除学校抽取30%的论文盲评送审外,剩下的论文由学院安排盲评送审,杜绝“人情分”。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论证、写作、评审、答辩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将学位论文的管理滲透在每一个阶段[3]。
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高校、中学以及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要从政策保障、经费支持、人员培训等着手,对教育硕士的培养严格把关,使高校研究生教育更好的为基础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丁旭光,朱琳.化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18 ( 6 ) : 53 - 55
[2]赵蒙成.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与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23-29.
[3]毕华林.提高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的实践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20):109-110.
基金项目:贵州省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站(合同编号:黔教研合GZZ字[2016]01)。
作者简介:申婧,女,生于1983年10月,贵州省湄潭县人,讲师,任职于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