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文精神的弘扬

2017-09-15江寒燕

课外语文·下 2017年8期
关键词:读者文言文教学人文精神

江寒燕

【摘要】随着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文言文教学也变得更加重要,它不仅承担着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更担负着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职责。本文通过古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这也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作;文本;读者;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若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皮”与“肉”,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性,那人文性就是语文课程的“毛”与“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若工具性如肉,那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鲜活的生命。可是如今,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更多的是抓住了“皮”“肉”,专注于机械字词句的语言训练,却忽视了“毛”“血”,忽视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文绚丽多彩的人文内涵,让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死水一潭,失去了它应有的活力与魅力。要知道,语文教学,尤其是文言文教学,它不但承担着传授文言知识的任务,它更担负着传承并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人文精神的职责。因此,我们要改变!如何改?

一、明确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破坏了古典美文的独特韵味

在我看来,文言文教学现存的最大问题是教法僵化,其一贯模式是先进行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的介绍,然后读文本(有心的老师还会在这一环节进行一些设计,调节课堂气氛,这是有必要的),以解决字音问题,接着就开始逐字、逐句、逐段地讲解,甚至不留死角地咬文嚼字,务必让学生字字弄懂。最后再来进行作者情感的分析与中心思想的归纳,有时还要来个此篇文言文文言知识的归纳与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也学得累,而且造成老师教了“一”,学生也只知 “其一”,却不知“其二”“其三”。更为悲哀的是我们把精美、珍贵的文言文给教得七零八落,完全破坏了其精彩的文字魅力,破坏了我们古典美文的独特韵味。

二、走近作者:结合文本分析,交代写作缘由,分析写作背景

接下来我想以《岳阳楼记》为例,结合我在教学上的一点尝试来谈谈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表与里、血与肉的巧妙结合。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我们在刚刚同学们展示的有关岳阳楼的诗词歌赋中发现,这些文人墨客的创作都是有其原因的,或是赞叹岳阳楼的壮观,或是凭吊古今等等,那范仲淹是因为什么而创作这篇《岳阳楼记》的呢?

生:他是为了滕子京的嘱咐。文中第一段有这样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而且注释中有注明这“属”通“嘱”,指嘱咐的意思。

师:那滕子京为何要嘱咐范仲淹来“记之”呢,这“记之”如何作解?你们能否从这一段中找到答案来?

生:“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是说这位滕子京在巴陵郡这里当太守才一年,就使这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于是他就重修岳阳楼,扩大其规模,并刻唐代和现代(宋)名人的诗词文章在上面。滕子京希望好友范仲淹能帮他把这件事记载下来。

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好,可见同学们已经对本文的写作缘由有了清楚的认识了。那谁来帮我讲解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谪”“守”这两个词?

生:“谪”字说明滕子京是被贬职在这里,“守”这里是“当太守”的意思。

随后,我借机简单地介绍了滕子京与范仲淹遭贬职的背景。之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一座小小的岳阳楼为何能吸引那么多的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珍贵墨宝?你们认为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它靠近洞庭湖而建,此处风光秀美。

生:因为它历史悠久,从东汉210年始建,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古楼

生:因为文人墨客的墨宝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登楼远眺,并留下更多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师:是的,岳阳楼只是一座普通的全木制楼阁,但是其蕴含着的历史与文化才是吸引人们的真正原因。正是文人墨客的墨宝、帝王将相的登临、凡夫俗子的拜谒,才使这座普通的楼,在历史与文化的双重浇灌下,成了人们心中最美的楼。可以说岳阳是由文化浇铸而成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它体现了我們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它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在这一环节里,我把写作背景与写作缘由交由学生通过文本自己来分析并得出答案,既分析到了文言知识点,又解决了写作背景的介绍,还能让学生在分析中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以岳阳楼为契机,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源远流长。这是不是比让学生掌握了多少个文言字词更有意义呢?

三、走近文本:内容与情感分析与字词翻译相结合

对于文言文教学,要想改变,本人认为重点是要把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分析与字词翻译结合在一起,尽力做到“言”与“文”的完美统一,避免逐字逐句讲析文本现象。这样才能摆脱文言教学的僵化,真正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从而让学生不再觉得文言文寡淡无味,不再害怕文言文。在教学中,我不急于字词句的翻译,反而在朗读文本的基础上,利用好注释,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本。

比如我先问学生:“站在岳阳楼上,面对洞庭湖这壮观的景色,范仲淹提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那这些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生:因为“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那些迁客骚人或因自身的背井离乡无奈,或因降职远调的悲愤,面对洞庭湖上淫雨霏霏的景象,他们心中涌现出来的只有无限的凄冷、悲凉。

生:还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当我们眼前看到春和景明的美丽景观,内心的愁苦也能得到舒缓,就像文中说的,这些都是迁客骚人共同特点,心情会因外在的因素或悲或喜。我觉得这就是老师常说的“情由景生,景由情生”。endprint

在学生的分析中,我趁势问道:“那范仲淹与这些迁客骚人一样吗?”

学生听后,又共同去细究文本,找到了文本语段“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分析出范仲淹与那些迁客骚人不一样,古仁人之心,在范仲淹看来,是他们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正因为对于古仁人的崇拜,范仲淹对于自己被贬谪的不平遭遇并不感到失意,反而借此表明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并勉励一样遭到贬谪的好友滕子京。

这一段可以说是《岳阳楼记》的精髓之处,在教学方法处理上,我不求逐字逐句去讲析,而是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去理解,效果明显优于逐字逐句的讲析。更重要的是,把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分析与字词翻译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尝求”“或”“为”“然则”“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等文言知识,还让学生深入剖析了范仲淹、仁人、迁客骚人的情感态度,做到“言”与“文”的完美统一。既不会让学生感到疲惫不堪,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走近读者:品味词语运用,咀嚼文化意蕴

语文新课标进一步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內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我们的文言教学不能停留在完成文字的教学上,而应提高到人文性的高度,让学生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意蕴。

如在教学中,我问同学们:“在‘衔远山,吞长江一句,若用别的词来替换‘衔与‘吞,你会用什么词?能否超越原词的效果?为什么?”同学们有的说用“连”,有的说用“接”等,但最终还是觉得找不到更好的词来代替。只有这“衔”与“吞”能形象地写出洞庭湖气势磅礴之感,把“远山”“长江”这静景赋予了动态与活力。这就是中国精美古文的特点,行文简约精练,注重语言的锤炼,讲求“微言大义”,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于字义的理解,更应去品味这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如“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短短十字却道尽了为人要知恩图报,不可忘恩负义,别人对你友善,有恩于你,你也要学会报答别人的道理。再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既是孔子的经典妙句,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清楚明白地讲明了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五、结语

著名作家余秋雨曾经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 古文教学实际上是用文学的形式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新课标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因此,通过古文的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欣赏品位,这是我们教师的教学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庞玉莲.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文言并举”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6).

[3]王庆渝.浅谈文言教学的四个步骤——由《岳阳楼记》说起[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3(3).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读者文言文教学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读者》光明行动”(26)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