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2017-09-15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
基于生命周期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王玲慧
(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技术创新在加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根据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确立了技术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但对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的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指标是不同的,因此文章进一步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并采用德尔菲法,初步确立了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制造业;技术创新;指标体系;生命周期;德尔菲法
一、引言
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都是国民经济的技术产业,其重要地位不可取代。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到,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加快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技术创新作为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捷径已经得到政府和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对技术创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已达到空前规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鼓励企业创新、促进淘汰落后、降低税费负担等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加强创新驱动,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集中在研发能力、企业规模、企业成熟度、信息化程度、管理者的创新性、技术吸收能力、外部环境复杂性、消费者学习能力、企业间的合作程度等方面。Hadi Razavi等(2016)使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搜集了伊朗218家通信技术公司,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企业间竞争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他们发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研发能力、学习能力和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较大影响。Leiblein等(2009)对463家半导体10年的数据研究支持这样的结论:企业规模是影响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Schilling, Melissa A.(2002)认为尽管在以网络外部性为特征的行业中,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性较强,但企业的研究方向和进入该行业的时间也会发挥重要作用。Yang, Li-Ren等(2016)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台湾建筑业的相关数据,得出结论:基于云的信息管理平台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Li, Haiyang等(2001)认为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与外部环境及企业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国内部分学者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把技术创新分为投入、转化、产出三个阶段,分别研究每个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而确立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2]。金余泉,韩东林(2011)通过阅读国内玩文献并结合安徽省制造业的特点确定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一级指标: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转移吸收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环境支撑能力。其中,产出能力的二级指标为新产品产出能力和专利产出能力;技术转移吸收能力的二级指标为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转移引进能力;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的二级指标为人员投入能力、资金投入能力;环境支撑能力的二级指标为科技环境支撑能力、政策环境支撑能力、资本与市场环境支撑能力。李鹏,林迎星(2013)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分为投入转化和转化产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人才、资金、设备投入指标衡量;第二阶段用知识转化和技术转化来衡量。王章豹,李垒(2007)通过对技术创新基础能力、投入能力、产出能力设定评价指标,进而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在阅读大量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的总结出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并把这些影响因素转化为对技术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为使该评价体系更加清晰,本文把这些评价指标分为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层次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三、基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企业生命周期内涵
事实上,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Hanks(1990)在总结、分析前人对企业生命周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生命周期五个阶段:出生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一般认为,企业的生命周期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而不是到衰退阶段企业就消亡了。企业进入衰退阶段时或者在进入衰退阶段之前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积极做出战略调整,避免企业真正的衰退。
出生阶段,企业以获得生存为目标,缩减成本、技术模仿等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企业复杂性程度较低,产品单一,受到领导者战略规划和领导者个人魅力的影响,较少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成长阶段,经历出生阶段后,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拥有了一定的内外部资源,企业将不再满足于现状,要追求更高的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暴露出企业内部的诸多问题与矛盾,如企业内部资源争夺、企业现有组织制度对企业发展产生阻碍以及企业现有技术手段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
成熟阶段,是企业发展相对较稳定的一个阶段。企业内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外部环境中,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良性的竞争与互动环境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平稳的环境容易降低企业的忧患意识,使得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如果有突然的重大环境变化,企业可能会猝不及防,来不及做出恰当的反应,企业缺乏活力,不利于其进一步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蜕变阶段,良好的运营环境吸引了众多竞争者想在这个市场上分得一杯羹,企业不得不提高忧患意识改变发展战略,推出更加多元化的产品与服务以确保自己的市场地位。该阶段中,企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如市场集中度等,可以把该阶段看作是企业的复苏阶段。
(二)制造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的确立——基于德尔菲法
鉴于不同生命周期中企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的不同,在上述不同层次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本节使用德尔菲调查法对评价指标进一步提取。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赫尔默(Helmer)和戈登(Gordon)首次提出,后被广泛应用于定性预测,特别是在某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确立过程中。
本文选取了在技术创新相关研究方面较为深入的10位专家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他们多年从事技术创新相关研究工作,他们的专业背景和知识能够充分保证调查的有效性。专家对问卷调查的关注点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家要对不同生命周期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打分;另一方面,专家要对不同层次的指标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对专家发放的调查问卷采用5级量表的形式,对各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打分。其中,“1”表示非常重要,“2”表示比较重要,“3”表示一般重要,“4”表示不重要,“5”表示非常不重要。根据专家的打分,如果某一指标的得分超过所调查层次指标得分的平均值,则认为该指标在所在层次指标体系中重要性程度较高。
经过专家的三轮打分,汇总各个指标的得分情况如下:
领导者的创新意识,在层次指标中,个体层次选项得分为4.82;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重要性程度中,出生期和成长期得分分别为4.21和4.09分。
创新构思数量,在层次指标中,个体层次得分为4.89分;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重要性程度中,成长期和蜕变期得分较高,分别为4.12分和4.05分。
人力资本素质,主要反映企业员工的文化程度。在层次要素中,个体层次得分较高,4.58分;在各生命周期的重要性程度的得分都在4.3分以上,故认为人力资本素质在企业的发展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领导者的年龄,在层次指标和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选项中的得分均在3.5分以下,故认为领导者的年龄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不适合作为指标评价企业技术创新。
领导者的受教育程度,在层次指标中,个体层次的得分并不是很高,3.78分;在企业生命周期选项的得分也不高,3.50分。这不能说明,领导者的受教育程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较小,而是由于现在企业领导者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该指标只是不适合作为技术创新评价体系的指标。
领导者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在层次指标中,个体层次指标的得分为4.86分;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选项中,成长期和成熟期得分分别为4.32分和4.41分。
内部资源的协同,在层次指标中,组织层次指标的得分为4.56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的得分均在4.3分以上。
新技术的可操作性,是指消费者使用新技术的便利性。在层次指标中,个体层次指标的得分为3.86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长期的得分较高,3.54分。
企业进入行业的时间,表明企业的成熟程度及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程度,一般认为进入行业六年以上的企业属于成熟企业。在层次指标中,组织层次指标得分为4.57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熟期的得分较高,4.13分。
创新工作程序复杂性,越复杂的创新工作程序,越难实施。在层次指标中,组织层次指标的得分为3.98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长期和蜕变期的得分分别为4.08分和4.13分。
企业规模,在层次指标中,组织层次指标得分为4.56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熟期的得分为4.23分。
研发能力,用研究人员数量在企业总人数中所占比例来表示。在层次指标中,个体层次指标得分为4.92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的得分均高于4.5分。
企业信息化程度,用企业每百人拥有的电脑数量情况来表示。在层次指标中,组织层次指标得分为3.78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长期、成熟期和蜕变期的得分均高于4.2分。
新技术吸收能力,是指企业本身对新技术的利用程度。该指标在层次指标体系和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的得分均不高。因为,本文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企业自己开发的新技术,一定程度上而言,企业对新技术的利用程度会比较高,因此,该指标不适合作为本文技术创新评价的指标。
企业经营状况,用企业利润总额来表示。在层次指标中,组织层次得分为4.88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长期和蜕变期的得分较高,分别为4.38分和4.54分。
新技术被模仿的难易程度,是指新技术的复杂程度。在层次指标中,环境层次的得分为3.62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熟期的得分为4.11分。
战略机遇,在层次指标中,环境层次的得分为4.53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出生期、成长期和蜕变期的得分均高于4.4分。
客户群体特征,主要是指客户的年龄特征,以反映客户的学习能力。在层次指标和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该指标得分均低于3.5分。因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会考虑到客户的群体特征,因此客户群体特征不适合作为技术创新的评价指标。
企业信誉,在层次要素指标中,环境层次指标得分为4.30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熟期和蜕变期的得分较高,分别为4.36分和4.78分。
产品市场认同度,在层次指标中,环境层次指标得分为4.83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出生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得分均高于4.6分。
开放程度,在层次指标中,环境层次指标的得分为3.63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成长期和成熟期的得分较高,分别为4.23分和4.05分。
市场集中度,反应企业产品的竞争情况。在层次指标中,环境层次的得分为4.86分;在不同生命周期选项中,出生期、成长期和蜕变期的得分均高于4.3分。
市场需求,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在层次指标中,环境层次的得分为4.95分;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选项中,出生期、成长期和蜕变期的得分均高于4.8分。
区域创新与服务能力,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在层次指标中,环境层析指标的得分为3.93分;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选项中,成熟期和蜕变期的得分较高,分别为3.56分和3.63分。
四、结论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效应该通过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而合理指标体系是根据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确立的。因此,把技术创新评价的指标分为个体层次、组织层次和环境层次更有益于企业在宏观上把握重要因素。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关注的影响因素的差别是较大的,因此本文建立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以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张思磊,施建军. 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文献综述及概念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
[2]商小虎.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4
[3]柳喜花.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4]叶明,李君亮.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1(12).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26-130.
[6]牛泽东,张倩肖.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1):51-67.
[7]赵丰义.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路径优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6
王玲慧(1990-),女,汉族,山东聊城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