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建设评价
——以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为例

2017-09-15

福建林业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

陈 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森林旅游资源调查与开发建设评价
——以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为例

陈 祺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立足康县的区位优势,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康县白云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森林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综合评价,并对开发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森林旅游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开发建设

随着具有休闲、自由和经济性质的森林旅游的快速稳步发展,日渐增多的专家学者在对森林旅游业研究中,把对森林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作为首要条件[1]。以社会经济发展对林业主导需求转变为前提,以组织对各类森林风景资源进行全面系统调查为基础,以把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融合为特色,以具有一定规模和区位条件为条件,以提供视角欣赏和游憩服务为目的,将特种用途林纳入森林公园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范围,实行分类经营和主导目标的综合利用[2]。森林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开发的前提和依据,不仅使森林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科学合理,更使森林公园的建设与维护更具操作性。它是在全面掌握森林风景资源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生态和人文景观不同区域为重点考察对象,根据不同功能要求,对其进行以点带线、以线扫面、以面托体的森林风景资源调查[3]。通常先进行广泛的资料收集与查询,包括平面布局图、地形地貌图及各类调查报告、农业规划、水文气象资料以及各种统计资料等,以县志为综合依据,采用实地踏查与调查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已知景点进行核实,对有潜力的未发掘景点重点考证,并把所有景点标在一张地形图上[4]。定性评价法是以审美艺术规律与理论为前提,用全面系统的审美意识评价其美学艺术价值、文化向善价值和科学求真价值,用文学语言进行专业描述;这是常规评价方法,简单易行,但受评价者主观影响大,并对其综合文化与科学素养要求较高。定量评价法是以建立数字模型为逻辑框架,采用网络技术进行科学评价;既有资源要素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又有模糊数学法和特尔菲法,还有专家咨询法和综合评分法;这种方法科学、技术先进,但常受制条件较多,耗时费力,要具有操作性需要下功夫进行[5]。为了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地评价康县森林旅游资源,促进康县森林旅游科学开发与持续发展,以定性与定量结合开展本项研究。

1 调查对象

康县位于甘肃东南部,作为陕甘川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历来为甘肃通往陕西和四川的要道。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集北国之雄奇与南国之灵秀于一身。白云山森林公园地处康县中部,东经105°22′—105°34′、北纬33°15′—33°20′,北与康县城相接,东西长5100 m,南北宽3500 m,总面积1242.4 hm2。

1.1 地貌气候条件

康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地质构造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海拔从560~2483 m,变化幅度大;年均气温12.1 ℃,年无霜期207 d,年日照时间1433.7 h,年均降水量742 mm。全年盛行东风,风力微弱。温度年际变化不大,气候日较差小,植物生长期长,地面不易积雪,土壤很少冻结。其特征是:春季来临迟,且时旱时涝;夏季很短而凉爽,伏里易旱,常有山洪,偶有冰雹;秋季早而雾多,阴雨绵绵,易成雨涝;冬季长,但不严寒,晴而干燥,降水稀少。

1.2 水文地质条件

康县属于长江流域外流地区,嘉陵江水系。境内的许多沟道有常年性流水,纵横交错。集水面积50 km2以上,极端最枯流量不小于0.05 m3·s-1的大小河流共15条,以万家大梁为界分别流向南北,组成两组走向各异的小河系——西汉水河系和燕子河系。在公园内基本形成以燕子河为纵轴的“串”字形水系。境内无污染,河水清澈见底,水质略淡。公园在白云山—娃娃岩山梁地带,地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地中,地层段较多,以变质岩石为主,软硬交替,组合规律明显。由于地壳的构造运动和水流长期的切割作用,在主山脉的两翼又形成许多次级山脉,罗织成复杂的地形地貌。园内属由碾坝、咀台、略阳为主体断裂带的一部分,主要为石灰岩、泥质灰岩及石英岩、页岩等。以主山脉山脊为界,北坡坡度较缓,南坡多系陡峻的山峰。

1.3 森林资源条件

康县境内植被较为完整,有高等植物172科1400余种,其中主要树种76科256种,各类真菌96种。公园范围内有林业用地766.97 hm2,占总面积的61.73%,活立木总蓄积为20235 m3,园内森林覆盖率为50.8%。以森林植被为主,组成森林的优势树种有三松(华山松、油松、白皮松)、二类(栎类、桦类)、一柏(侧柏)和漆树等。境内有领春木、香果树、香樟、厚朴、红豆杉、三尖杉、水青树、杜仲、水曲柳、楠木、红椿、枫香、八角茴香、桂花、银杏、乌桕等珍稀观赏树种。野生动物主要有猕猴、金丝猴、黑熊、岩羊、狐狸、豹猫、狍猫冠鹿、白冠长尾雉、蓝马鸡、褐马鸡、红腹锦鸡、大白鹭等。其中,康阳牌龙神茶、黑木耳等产品和薇菜、核桃仁等上百种山野食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4 景观资源条件

康县特色在生态,山川秀美旖旎丽;千峰叠翠成倒影,万峡溢绿环山峰;悬泉飞瀑叮咚声,百鸟争鸣遥相呼;天然生物动物园,西北驰名游人恋;生态旅游环境幽,游览胜地养生地。除了白云山公园,其他景观更悠远;梅园沟里幽梦谷,龙神沟里海棠谷;红豆谷里响水泉,独有清河水幽暗;古城遗址白马关,托河溶洞神仙园。百处自然景观美,人文景观更流连;灵山秀水伴幽谷,茂林飞瀑又流泉;一望无际是竹海,竹海之上藏茶园。康县生态风光特,民俗风物淳朴美;山川之秀河谷幽,田园之雅人悠闲;游人流连又忘返,按照心意觅桃源。整体开发大思路,核桃挂帅优势产;南茶北桑贵突破,山水旅游串其间;多年努力求发展,基本平衡格局显;经济产业成体系,种植养殖又加工;核桃与茶两朵花,蚕桑花椒并蒂莲;开发配套食用菌,天麻香菇黑木耳;畜牧产业紧跟上,生态养殖猪牛羊;康县品牌力度大,山水画廊桃花源。

2 森林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2.1 自然景观资源评价

丰富的森林植被,这是绿色白云山的外衣:森林公园古木参天郁葱葱、一年四季色彩变,森林的垂直分布类型有河谷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型、栎类落叶阔叶混交林型、针阔叶混交林型3种。奇特的山峰地貌,这是优美白云山的画骨:登临娃娃岩顶,周围群峰争势、万山锁抱;从峡口绝壁中穿行,万山奔跃,奇峰怪石,或鱼头朝天、或乌龟爬山、或猴子观海、或狮子登云,叹为观止。难得的自然天象,这是迷宫白云山的精灵:每当清晨、傍晚或雨后,洁白的云雾,从山谷中一团团地溢出,缓缓的漫上山坡,散成一片轻柔的薄纱;或如倾泻的瀑布,或似迷茫的云海,或如朵朵白絮,或似缕缕炊烟,白云山由此而得名。幽长的白云仙洞,这是深厚白云山的见证:白云洞在县城南一公里处,悬在白云山半山腰后侧的一峭壁上,洞口有一泓流,飞流直下,仿佛银龙吸水;洞深达千米,神奇莫测、路径崎岖、流水淙淙,洞中有洞、宛如迷宫。相传,这是观音菩萨居住之地。潺潺的溪涧水系,这是青秀白云山的灵魂:公园内山峦纵横、河溪较多,既有奔波流泻的河溪,也有涓涓不息的飞瀑。平坦地缓之处,溪流淙淙,如泣如诉;遇河床岩裸,或浅澜清流,或低凹成滩,漂流击水。山陡谷曲之地,或清流跌宕,如歌如诉;或飞瀑流泉,珠飞玉溅;或飘风雪拖练,跌水成潭;流泻奔腾皆成趣。

2.2 人文景观资源评价

独有的龙城布局,这是缥缈白云山的依托:以山翠谷秀而著称的康县,县城可谓全县的缩影,碧峰起伏、众岭卫拱,燕子河、三官河交汇,共同托举起3座秀美的巨峰。3条大街上,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商店门面,均依山旁水、错落有致而建。站在白云山顶俯瞰,恰如一条腾云驾雾的白色巨龙,让人心旷神怡。纯朴的民间传说,这是美妙白云山的面纱:从白云嫂、白云菩萨到白云寺,既成为当地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祖祖辈辈让年青媳妇孝敬公婆的教化场所;从仙人崖、白云仙山到白云仙桥,宛若白云山跷起的一个尾巴,凭空冒出一座天然石桥,这就是白云山神仙们聚会时行走的幻桥。红色的革命印记,这是优秀白云山的荣膺: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经过康县时,在云台镇建立县级苏维埃政府,首次在康县播下红色革命火种的历史。特建红军长征纪念亭,成为康县重要的革命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5年10月,胡耀邦同志来康县视察。对康县林业发展寄予厚望,在写下“创造营林致富的新经验”的题词时,又挥毫题写了“白云山公园”匾额。

2.3 自然与人文景观融合

五大特色的自然景观资源和三大特色的人文景观资源,综合优势互补,这才是白云山的真正诱人之处。一是植物与山石融合:树木花草长在悬崖峭壁、奇峰怪石之上,并能使植物和山石有机融为一体、浑然天成。二是山峰与溶洞融合:在奇峰峭石的下面,进一步深藏有方向相反的奇峰峭石,即溶洞钟乳石;山里山外都能看,峰上峰下皆是景。三是山水与县城融合:在县城的边缘有山水美景,即县城本身就坐落在优美的山水之间。四是山巅与腾龙巧妙融合:城镇整体布局在随心随意之间又巧成龙形的,并只能在白云山的山巅完整的看见,此乃白云山最大的魅力看点。

3 森林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根据GB/T 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6]评价体系,以白云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的详细调查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以森林为主体的风景资源的相对地位和开发森林旅游的可行性。对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进行逐项评价、打分,进行定量评价,综合测评,评定该公园的质量等级。

3.1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主要从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资源组合度及资源特色3部分分别评价。风景资源基本质量:主要从地文资源、水文资源、生物资源、人文资源、天象资源5个方面,根据典型度、自然度、吸引度、多样度及科学度5个评价因子,按极强、强、较强和弱4级打分,按下式计算:B=∑XiFi/∑F,式中:B为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价分值;X为风景资源类型评分值;F为风景资源类型权数。风景资源组合度:风景资源组合状况(Z)按1.5满分计,从极强、强、较强和弱4级评分。资源特色:风景资源特色附加分(T)按2满分计,从极强、强、较强和弱4级评分。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按下式计算:M=B+Z+T,式中:M为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分值;B为风景资源基本质量评价分值;Z为风景资源组合状况评分值;T为特色附加分。经计算,白云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得分为24.65分,详见表1。

表1 白云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3.2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主要从大气质量、地面水质量、土壤质量、负离子含量、空气细菌含量5个方面定量评价。经检测计算,白云山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综合得分为10分,见表2。

表2 白云山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3.3 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主要从公园面积、旅游适游期、区位条件、外部交通、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条件进行定量评价,经调查计算,白云山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得分6分,详见表3。

表3 白云山森林公园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3.4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按照公式N=M+H+L,式中:N为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值;M为公园的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值;H为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值;L为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值。

表4 白云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根据表1~表3,经计算,N=40.65,根据GB/T 18005—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6]有关指标,白云山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质量等级为一级。详见表4。

4 开发建设条件评价

4.1 开发建设的优越条件

森林气候适宜性评价:从表5可以看出,白云山森林公园的晚春、夏、秋季气候舒适,是休闲避暑的理想场所,冬季较冷,是旅游淡季。地理区位分析:白云山森林公园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一是客源市场丰富,二是旅游市场集聚;既以独特的山岳型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在甘肃大地上独树一帜,又可以说白云山是甘肃南部旅游线上的一支独秀。交通条件评价:有2条省道经过康县,畅通的干线公路将公园并入了完善的交通网络,使白云山森林公园与周围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园区附近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改变了历史上道路交通闭塞的状况。客源市场评价:客源地结构是以省内为主,省外补充为辅;陇南地区历史比较悠久,区域人口出游率逐年递增,为客源数量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证;近年来生态旅游持续升温,这无疑为白云山森林公园客源数量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社会条件评价: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正好与丝绸之路旅游黄金线相吻合,也是旅游资源分布最密集、开发条件最好的一个区域;大力实施特色立县战略,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名县,依托资源优势,培植新的主导产业,重振林业经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林业持续发展道路的一项重大举措,受到甘肃省林业厅的高度重视。

表5 白云山森林公园舒适指数和风效指数

4.2 开发建设的制约因素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尽管白云山森林公园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景观资源别具特色,且与其它旅游地可形成“互补效应”和“聚集效应”,但在占有市场份额上仍不可避免地与其它旅游地发生激烈竞争,尤其是与同类旅游地的竞争。因此,能否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成为全省生态旅游的重点区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交通条件有待改善:现有外接公路等级较低,路况较差,可进入性差,“行大于游”问题比较突出。基础设施薄弱:境内虽有一定规模的旅游配套设施,但不很完备,许多配套设施急待建设和完善。资金缺乏:短期内县上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公园的整体开发和规划建设,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开发和局部建设,公园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难以充分发挥,既影响了公园旅游形象,也制约了旅游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4.3 旅游市场分析

公园地处甘肃省旅游南线(兰州→临夏→甘南→陇南旅游线),以展现藏、回少数民族风情、草原风光、黄河风情、陇南自然风光为特色,自然山水风光优美,省、市、县3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康县的发展,为开发森林旅游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①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土特山货市场活跃,民风自然纯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达标,正在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②宣传力度逐年增大,除白云山森林公园外,还有陇上江南的阳坝风景区,形成了康县风景旅游网络。③抓住黄金机遇、突出白云山特色、配置旅游市场,短期近郊生态旅游已成自费旅游的主要形式,为白云山森林公园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5 开发建议

根据以上森林资源评价和开发建设条件,建议白云山森林公园围绕生态旅游的优势,凸显人文景观建设,建成陇南地区森林风景资源一流的、大众化的、经济型的周末度假公园[10]。①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特别在主要景点配备硬件设施,创造游客宾至如归的旅游环境[11]。②立足自我建设与总体规划相结合,园内提升与园外拓展相结合,区域合作、优势互补,统一规划、合理分工、综合开发、择优布局,谋求经济、社会与环境三大效益的共聚[12]。③逐步开拓3条游览线路,增大旅游活动空间,对于新开发的沟谷、山峰项目建设要突出新、奇、特,增加特殊性,提高旅游吸引力[13]。④强化宣传文化资源的力度,制定互惠双赢的投资优惠政策,并厘清这些文化资源的内在关系,统筹考虑,开发时注意这些文化资源的系统性、科学性与独特性[14]。⑤树立明确的优质服务观念,优化立体网络管理方式,全面满足游人的多种需求,以全心全意、文明礼貌服务为宗旨,使旅游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15]。⑥公园开发建设和发展应立足当地发展,协调好与当地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积极吸收当地居民参加公园的开发建设与保护管理工作,形成公园与社区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16]。

总之,白云山森林公园气候宜人,环境质量优良,景观资源丰富独特,旅游区位较优越,客源市场广阔,上级政府积极支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较强的科学经营管理实力,虽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为主观努力,消除不利因素,具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效益高的综合型国家级森林公园。

[1]李霞.建宁县森林旅游资源分析及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12(18):229-232,236.

[2]邹榕先.大埔县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12,28(1):91-95.

[3]邱尧荣.森林旅游资源调查的技术要点与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00(4):62-65.

[4]吴小舟.甘肃大河坝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甘肃林业科技,2005,31(3):53-55.

[5]陈君帜.河北都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65-70.

[6]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GB/T 18005—1999 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M]∥风景园林绿化标准手册,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93-10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096—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838—198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15618—1999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10]曾焕忱,何国强.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评价与规划定位[J].广东园林,2012(5):72-76.

[11]张正明,邢进,潘百红.常熟虞山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1):208-212.

[12]卢春英.龙岩市森林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发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5,32(3):220-224.

[13]蒲兴芬,杨飞禹.陇南地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02,27(2):41-43.

[14]李全宏.陇东南文化投资环境的改善对策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5(1):23-25.

[15]游云飞.森林旅游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策略[J].福建林业科技,2001,28(1):61-64.

[16]张杰,王琳,陈丽军.珍宝岛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J].中国林业经济,2007,85(4):39-42.

Forest Tourism Resources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Taking Kang Baiyun Mountain Forest Park

CHEN Qi

(Yangl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Yangling712100,Shanxi,China)

Based on Kang as provinces border the ″Golden Triangle″ set ″North South show male″ location advantages in one,through field surveys and literature review study,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Kang Baiyun Mountain natural landscape,cultural landscape of forest tourism resource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forest tourism.

Forest Park;tourism resources;survey and evaluation;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10.13428/j.cnki.fjlk.2017.01.028

2016-07-26;

2016-10-09

陕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SLTG[2016]14号)

陈祺(1964—),男,陕西泾阳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其教学实训研究。E-mail:chen1964qi@126.com。

S759.91

A

1002-7351(2017)01-0129-07

猜你喜欢

康县白云山森林公园
黄钟乐·西安诗友资助康县贫困学生感赋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白云山
森林公园游记
康县梅园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式挂牌
龙架山森林公园
矿区旧址森林公园化改造规划设计
浅析甘肃省康县周家坡铜矿成矿
广州·白云山
游温州森林公园 享自然山水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