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7-09-15吕俊彪周小鸿吴佳奇柯伟明陈楚苗
吕俊彪,周小鸿,吴佳奇,柯伟明,陈楚苗
(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广东 潮州 521000)
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吕俊彪,周小鸿,吴佳奇,柯伟明,陈楚苗
(广东省潮州市中医医院康复科,广东 潮州 521000)
目的:观察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用电针配合手法复位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6.25%、对照组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好。
颈性眩晕;刃针微创术;正骨手法
颈性眩晕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可伴有头痛、失眠、耳鸣、视物不清、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突然猝倒、心慌心悸等[1]。常规治疗包括药物、针灸、按摩、理疗等[2]。随着微创手术发展,刃针微创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笔者用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160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康复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0例。治疗组男54例,女26例;年龄15~75岁,平均51岁;病程0.3~8年,平均3.2年。对照组男51例,女29例;年龄17~75岁,平均49岁;病程0.4~8年,平均3.3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1992年青岛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1]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①头痛或颈枕部痛,恶心,呕吐。②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视物不清。③旋颈试验(+)。④X线检查多有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椎间孔前后径变窄。⑤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3],明确诊断为颈性眩晕。②年龄15~75岁。③能耐受刃针微创松解。④能坚持配合完成治疗并随访。
排除标准:①年龄小于15岁或大于75岁;②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孕妇。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刃针微创治疗。枕下三角变小,直接压迫椎动脉引起的颈椎眩晕者标记C1横突、C2棘突端部,下项线外1/3(即两点一线);枕后肌群痉挛,间接压迫到椎动脉引起的颈性眩晕者标记肩胛冈上缘、肩胛缝、上、下项线之间内1/3(即两线一面)。定点后常规消毒,术者带无菌手套持刃针在标记处进针,先行纵向剥离后行横向剥离。②手法治疗。对于枕下三角变小直接压迫椎动脉引起的颈性眩晕者,手法采用顶下颌-头项后伸-镇定-顿挫。对于枕后肌群痉挛间接压迫到椎动脉引起的颈性眩晕者,手法采用压额顶、头顶前屈—镇定—顿挫。3天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对照组:患者取俯卧位,取风池(双)、颈部夹脊穴(双侧)、刺入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机导线,通电25min,用连续波刺激,以局部肌肉有轻微收缩为度。每2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两组伴有棘突偏歪、小关节紊乱者,均予手法旋转复位。
3 观察方法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VA、RVA、BA血流速度。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眩晕、头痛等症状消失,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观察半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眩晕、头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能坚持一般劳动和工作过度劳累有轻度不适。好转:眩晕、头痛等症状显著改善,可从事轻工作,劳累后有明显不适感。无效:眩晕、头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LVA、RVA、BA血流速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VA、RVA、BA血流速度比较 (mL/min,±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LVA、RVA、BA血流速度比较 (mL/min,±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6 讨 论
颈枕部软组织和关节损伤引起颈椎周围软组织形成粘连、瘢痕和挛缩,对颈部血管、神经造成压迫和刺激为颈性眩晕发生基础[5]。解除颈部组织、关节对血管和神经压迫,为改善眩晕和头痛的关键。
刃针微创术通过穿刺剥离对枕下三角周围病变组织,可松解病变组织对颈部血管和神经压迫,改善局部痉挛和瘢痕,恢复颅脑正常血供量,减轻椎动脉刺激症状及局部炎症反应[6-7]。刃针微创术配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体现了“筋骨并治”。治筋是通过刃针微创术松解枕后小肌群、项后、后背软组织的挛缩,解除对椎动脉及颈神经根的压迫,达到外源性稳定。治骨是通过向前、后椎正法等手法纠正寰枢关节微小错位,以改善脊柱的内源性稳定。通过改善内外源性稳定,远期疗效更好,且不易复发[8-9]。
刃针微创术联合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能显著改善颅脑血供,减轻颈部血管和神经压迫和刺激,具有较好疗效。
[1] 周明,刘志军,常峥,等.针灸联合加味益气聪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3):50-53.
[2] 李永超,彭宝淦.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50-253.
[3] 张红欣,刘筠,许亮,等.颈性眩晕患者的血管影像学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3):419-422.
[4] 刘文英,于广莹,金鸿宾,等.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55-58.
[5] 李春根,江泽辉,李鹏洋,等.低温等离子髓核消融术治疗颈性眩晕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6,26(4):323-328.
[6] 范炳华,许丽,林敏,等.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0):1135-1140.
[7] 牛彦平,倪广晓,刘畅,等.自研颈椎牵旋试验在颈性眩晕中的诊断价值[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6,24(12):751-754.
[8] 范炳华,许丽,林敏,等.椎基底动脉三维CT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椎动脉寰枕段形态学改变的观察[J].中国骨伤,2015,28(1):39-42.
[9] 钟卓霖,胡建华,翟吉良,等.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J].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16,9(6):451-454,459.
R245.319.12
B
1004-2814(2017)08-0979-02
2017-05-31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