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妊娠期妇女糖耐量检测的意义
2017-09-15李玉梅
李玉梅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桂林 541003)
高龄妊娠期妇女糖耐量检测的意义
李玉梅
(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广西 桂林 541003)
高龄妊娠期妇女;糖耐量;检测
为了解高龄期妇女血糖及糖耐量异常情况,对2016年6月~12月产前检查的52例35岁以上高龄妊娠期妇女和56例35岁以下妊娠期妇女进行前瞻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选取2016年6月~12月产前检查的52例35岁以上高龄妊娠期妇女和56例35岁以下妊娠期妇女分别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象身高、体重、家族史无统计学差异。
1.2 研究方法
检测两组对象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1 h、2 h的血糖值、血浆胰岛素值、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并做统计学比较分析。
1.3 血糖值标准
空腹血糖(FPG)≤5.3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1 h≤10.0 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1 h≤7.8 mmol/L。
1.4 采用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的几糖激酶法进行血糖测定;天津九鼎洋医学生物工程公司的人血清胰岛素放射免疫测定试剂盒进行胰岛素测定,同时测定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2 结 果
2.1 两组对象的空腹血糖(FP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比较
两组FPG比较无显著性差异;OGTT后1 h、2 h血糖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表1 两组对象FPG、OGTT不同时段血糖(mmol/L)的比较(±s)
表1 两组对象FPG、OGTT不同时段血糖(mmol/L)的比较(±s)
例数 空腹血糖 口服后1h血糖 口服后2h血糖实验组 52 5.99±0.76 10.08±2.12 7.84±1.70对照组 56 5.70±0.22 6.52±0.73 5.53±1.28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对象胰岛素释放试验中不同时段胰岛素的比较两组对象空腹胰岛素、OGTT试验后1 h、2 h胰岛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表2 两组对象胰岛素释放试验中不同时段胰岛素(mmol/L)的比较(±s)
表2 两组对象胰岛素释放试验中不同时段胰岛素(mmol/L)的比较(±s)
例数 空腹血糖 口服后1h血糖 口服后2h血糖实验组 52 15.83±6.80 94.41±21.95 143.99±2.90对照组 56 18.07±1.33 136.80±12.79 113.67±8.67 P值 <0.05 <0.01 <0.01
2.3 两组对象TC、TG的比较 两组对象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两组对象胆固醇和甘油三酯(mmol/L)的比较(±s)
表3 两组对象胆固醇和甘油三酯(mmol/L)的比较(±s)
例数 胆固醇 甘油三酯实验组 52 5.50±0.89 2.29±1.02对照组 56 5.13±0.42 1.72±0.74 P值 <0.05 <0.05
3 讨 论
糖尿病在妊娠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孕前已有糖尿病,为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是在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糖耐量(OGTT)异常,为孕期血糖偏高。前者在怀孕前就存在,容易引起孕妇重视,后者由于大多无症状性,极易被忽视。因此在孕期要定期检查血糖,特别是20周后,应尽可能避免此病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OGTT异常是一种血糖代谢异常状态,介于血糖代谢正常与糖尿病之间的过渡阶段,存在着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缺陷[1]。在糖尿病症状出现之前,了解高龄妊娠期妇女早期糖代谢紊乱即IGT阶段的情况,有利于早期干预糖尿病发生,减少对孕妇及胎儿的损害[2]。
本研究显示,35岁以上高龄妊娠期妇女和35岁以下妊娠期妇女的空腹血糖均值之间比较无卫生统计学差异,但OGTT试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部分高龄妊娠期妇女胰岛素分泌出现时相缺陷,随着胰岛素分泌减少,口服葡萄糖后1小时血糖达到高峰,而且随着机体代偿功能建立,胰岛素分泌延后的高峰出现在口服葡萄糖后2小时,此时高龄妊娠期妇女的代偿功能明显与低龄妊娠期妇女存在差距。
另外,实验组的胆固醇、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高龄妊娠期妇女在糖代谢异常的早期阶段已经出现脂代谢紊乱,脂代谢的启动需要胰脂蛋白酶的激活,胰脂蛋白酶的激活则需要胰岛素的参与。高龄妊娠期妇女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故合并脂代谢紊乱,该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符合[3]。提示应该在高龄妊娠期妇女糖代谢异常的早期阶段即进行干预治疗,不仅可以延缓或减少脂代谢紊乱,还可以延缓向糖尿病转变,使其保持糖代谢异常或转变为正常糖耐量。
总之,对孕妇开展血糖检测特别是对高龄妊娠期妇女开展糖耐量检测意义重大,在糖代谢异常早期及时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肾盂肾炎、无症状菌尿、皮肤疖肿、产褥感染、乳腺炎、胎儿发育不良等,为优生优育提供保障。
[1]AhtoM,IsoahoR,Puolijoki H,etal.Preval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associated manifestationsandelectrocardiographicf i ndingsine lderiy Finns[J].Age Aging,2008,27(6):729-737.
[2]潘长玉.葡萄糖耐量低减的定义,诊断及流行病学特点[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17:393.
[3]陈加伦.2型糖尿病的预防-糖耐量减退干预试验研究发现[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18:161.
本文编辑:王 琦
R44;R58
A
ISSN.2096-2479.2017.33.1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