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品管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的体会
2017-09-15和倚帆
和倚帆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疗科,云南 昆明 650000)
应用品管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的体会
和倚帆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干疗科,云南 昆明 650000)
目的分析应用品管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的体会。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月我院61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常规用药护理和品管圈用药护理,观察两组老年住院患者的口服药漏服率、漏服原因、护理满意度以及无形成果。结果 观察组口服药漏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者分别因外出、药物受潮或丢失漏服;对照组3例患者因外出漏服,5例患者因药物受潮或丢失漏服,4例患者因护理人员漏发或未检查漏服。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应为老年住院患者提供品管圈用药护理,以避免患者漏服口服药问题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促进老年住院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品管圈;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
口服药物是临床治疗老年患者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受到护理疏忽及老年住院患者本身的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很容易产生漏服口服药的问题。本文将品管圈用于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护理中,取得显著效果,现将61例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护理流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月我院61例老年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护理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29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男17例,女12例;年龄56~74岁,平均年龄(64.2±6.2)岁。观察组男21例,女11例;年龄62~76岁,平均年龄(68.3±5.8)岁。排除存在精神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用药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护理。
1.2.2 品管圈用药护理方法
观察组给予品管圈用药护理方法,具体为:①构建品管圈小组。选取工作年限超出5年的护理人员组建成品管圈小组。该小组根据临床用药护理经验、相关文献资料对患者口服药护理进行总结分析。②用药调研。深入每个临床科室,对患者的口服药服用状况进行调查,并计算口服药漏服率,分析漏服口服药的原因。③确立目标。根据实际状况,确立降低患者口服药漏服率的目标,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与对策。④对策实施与评价。为患者提供具有提示功能的口服药盒,药盒表面清晰标注出药物服用时间,并由护理人员按照药盒表面的要求对口服药进行分类。加强对护理人员用药指导技能的培训,增强护理人员对各种口服药物的了解程度。分别于早、中、晚三个时段对患者的病房进行巡视,监察患者的服药合理性,并判断服药后是否出现异常。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口服药漏服率及原因,评分项包含药物受潮或丢失、患者外出、护理人员漏发或未检查。观察老年住院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项包含满意和不满意。观察应用品管圈1个月后产生的无形成果。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选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口服药漏服率(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口服药漏服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口服药漏服原因
观察组1例因外出漏服,1例因药物受潮或丢失漏服;对照组3例因外出漏服,5例因药物受潮或丢失漏服,4例因护理人员漏发或未检查漏服。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4 两组患者应用品管圈产生的无形成果
持续为观察组提供1个月的品管圈用药护理后,品管圈圈员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凝聚力均得到良好发展。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水平发生明显提升。
3 讨 论
老年住院患者记忆力减退,自理能力偏低[2]。上述特点对临床用药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护理中应用品管圈后,老年住院患者的口服药漏服率、护理满意度均得到良好改善[3]。品管圈组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品管圈圈员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凝聚力、护理人员的用药护理技能水平均得到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应用品管圈后,老年住院患者的口服药漏服率将发生显著降低,护理满意度得到有效改善,且品管圈圈员问题解决能力、护理人员的用药护理技能均得到良好提升,临床价值极高。
[1]刘小群,王从容,张梦洁.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J].西南军医,2014,16(06):692-694.
[2]周川芬,舒红文.应用品管圈降低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的实践[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5,32(05):591-593.
[3]易 芬.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口服药漏服率中的应用[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1):93-94.
本文编辑:张 钰
R473
B
ISSN.2096-2479.2017.33.1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