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居家下肢运动训练托架的发明与应用
2017-09-15白姣姣
明 月,白姣姣*,王 峥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糖尿病患者居家下肢运动训练托架的发明与应用
明 月,白姣姣*,王 峥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上海 200040)
目的评价糖尿病患者居家下肢运动训练托架的应用效果。方法 针对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环,采用毕格尔氏运动训练方案,发明新型的糖尿病患者居家下肢运动训练托架,设计可以调节角度便于下肢摆放的训练托架。结果 7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居家使用训练托架,该装置操作方便,舒适度良好,下肢体位摆放角度符合训练要求。
下肢运动训练;糖尿病;托架
随着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慢性病发作之一,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发病率是非糖尿病者的20倍,老年人是周围血管病变的高发人群[1],50岁以上患病率多达20%~30%[2],迫切需要对患者进行早期的运动训练干预。临床中,为了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下肢血液循环,通常采用毕格尔氏运动训练方案[3],其方案内容为:患者仰面平躺,然后将下肢抬高,与水平面呈20~80°,停留至脚尖发生苍白或局部缺血时放下双腿,停留时间一般是30~120 s。如果患者在家中进行此训练,一般会将棉被或者靠垫等物体垫在下肢下方以抬高下肢,但这样往往难以达到训练所需要的角度及保持肢体伸展位的要求,非常影响训练效果。因此,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辅助糖尿病足患者在家中完成下肢运动训练的辅助器具。
1 设计思路
本设计提供一种用于下肢运动训练的托架,包括底板、托板和至少一根支撑杆,所述托板铰接在底板的前端,所述底板在前后方向设有丝杠,所述丝杠的后端设有驱动丝杠转动的手柄,所述丝杠上设有滑块,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滑块相连接,另一端铰接在托板的底面。所述滑块上设有一左右方向的驱动轴,所述支撑杆设有两根并且分别位于滑块的左右两侧,所述两根支撑杆的一端均与驱动轴相连接,另一端均铰接在托板的底面。
2 设计图
包括底板1、托板2和至少一根支撑杆3,所述托板2铰接在底板1的前端,所述底板1在前后方向设有丝杠4,所述丝杠4的后端设有驱动丝杠转动的手柄41,所述丝杠4上设有滑块42,所述支撑杆3的一端与滑块42相连接,另一端铰接在托板2的底面。作为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滑块42上设有一左右方向的驱动轴5,所述支撑杆3设有两根并且分别位于滑块42的左右两侧,并且位置相对滑块42对称,所述两根支撑杆3的一端均与驱动轴5相连接,另一端均铰接在托板2的底面。工作原理是:常态下,托板2落放在底板1上;使用时,持续转动手柄41,手柄41带动丝杠4转动,丝杠4上的滑块42会沿着丝杠4向前移动;滑块42移动时驱动轴5推动支撑杆2,而支撑杆2的前端是铰接在托板2上的,所以托板2的后端会逐渐的抬起与底板1形成一定的角度,当满足使用要求时,停止转动手柄41,让托板2和底板1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工作状态。使用完后,反向转动手柄41即可让托板2复位。见图1。
3 使用方法
训练者平卧,双下肢置于训练板上,将托板底部的中央处的摇把手顺时针转动至训练者舒适的位置。
图1 居家下肢运动训练托架设计图
4 应用效果
本设计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解决糖尿病足患者在家中不便进行下肢运动训练的问题,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意义。本款下肢运动训练托架通过给予7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使用,2次/d,连续使用3个月,其使用效果满意,该装置操作方便,舒适度良好,下肢体位摆放角度符合训练要求。
[1]Cimminiello C, Borghi C, Kownator S, et al. Prevalence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in patients at non-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PANDORA study[J]. BMC Cardiovasc Disord,2010,10(1):35.
[2]周 萍,何青松,李庆玲,等.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运动处方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4,(9):25-27.
[3]Mukherjee D, Cho L.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Considerations in Risks,Diagnosis,and Treatment[J]. J Natl Med Assoc,2009,101(10):999-1008.
本文编辑:张 钰
R472.4
A
ISSN.2096-2479.2017.32.188.01
白姣姣 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号201620216832.1) 课题:(1)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立项课题:16411971300;(2)复旦大学-复星护理科研基金立项重点项目:FNF201603